书城励志博弈论的诡计全集
6727500000085

第85章 说说胡雪岩的破产

1883年,上海阜康钱庄的主人——晚清时期名声显赫、身价高达3000万两白银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在一夜之间宣布破产,名下所有的钱庄、银号尽数倒闭。到底发生了什么重大变故,使原本一帆风顺的胡字号大船迅速沉入了水底呢?

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胡雪岩的阜康系财团的倒塌,虽然是从钱庄被挤兑开始的,但这场金融地震的震源,却是胡雪岩与洋商做蚕丝生意时,研判商情失误,发生了严重的亏损。

那次导致他破产的坐庄生丝的豪赌,是从1881年开始的。胡雪岩不断地囤积生丝,到了1882年已经囤积了8000包,超过了上海生丝全年交易量的2/3.不出他所料,市面的生丝价格果然被抬上去了。但是胡雪岩仍然不满足,他自恃手上控制着阜康钱庄和当铺,后备资金充足,所以不但不抛出生丝,反而继续囤积。资金链紧绷到了极点。

当时胡雪岩的判断是:缫丝工厂如果买不到生丝(原材料),工厂就无工可开,无货可卖,所以他们迟早要买生丝;而中国的生丝一半都抓在他手里,要想买生丝,就必须得把钱交到他胡雪岩手上。

在此之前,上海有个商人曾请胡雪岩做担保,向外商借得一笔款子,此时正好到期。他拒付本息,外商便向保人胡雪岩讨债。

消息传出,谣言四起,存户争相前往胡雪岩的钱庄挤兑。上海阜康钱庄首先出现了挤兑风潮,很快扩散到全国各地。随着挤兑风波的扩大,胡雪岩在各地的钱庄都受到牵连,在杭州的泰来钱庄首先倒闭。1883年2月5日,大名鼎鼎的阜康钱庄终于被挤兑得关门大吉。

阜康钱庄破产引发了全国性的金融恐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各地钱庄都受到牵连关门大吉。扬州连续倒闭钱庄17家,福州倒闭6家,宁波钱庄从31家减为18家,镇江的60家只剩15家,汉口只有几家钱庄挨过旧历年关。北京也不能幸免,取款者“不绝于途,街衢几为之塞”,两周内44家钱庄破产。

为了了解龙卷风一样的挤兑风潮,我们来看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从而分析其机理。

假设现在有A和B两个人,都借给朋友C100万元人民币做生意。

C拿到这200万元在第一年进行投资,第二年才可以赚得利润。笔者不妨假设第一年的时候,A和B索要借款,C只能还给两人各70万元;若是A和B并不是那么急着要钱,给C两年的时间,则C连本带利可以获得280万。

对于A、B两人来说,第一年要回借款,各得70万;若其中一个人索要借款,而另一个人没有去索要,则索要的人先来一步得到100万本钱,另一个人则只拿到剩下的40万元;如果两人都在第二年才索要存款,则各得140万元;在第二年,只有一个人索要借款,另一个人并没有催着C还钱的情况下,先催款的人得到180万,另一个人只拿到原来的本钱100万。

这种情况下,就是一个两阶段的动态博弈,见下表。

第一年的索款博弈矩阵

A/B索

款等

待索款70/7040/100等待100/40都等到第二年

第二年的索款博弈矩阵

A/B索

款等

待索款140/140100/180等待180/100140/140

动态博弈都是用倒推法进行分析,我们在这里仍然采用倒推法,首先看第二年时,A和B作为理性人会如何选择行动策略。假如A和B都将资金借给C用到第二年,这个时候博弈均衡点是双方都索要自己的资金,A和B各得到140万元的还款,利息率高达40%。这个均衡点是A、B两人理性博弈的唯一可能结果。

我们回过头来看第一阶段,也就是第一年双方的博弈情况。由于在第一年时,双方都不抽回资金的策略将产生第二年的均衡结果,因此在第一年的博弈矩阵可以改写成下表所示的矩阵。

简化的索款博弈矩阵

A/B索

款等

待索款70/7040/100等待100/40140/140

在我们假定A和B都是理性人的条件下,第一年的纳什均衡点很明显有两个,一个是双方都索要借款,这时双方都只能拿回70万元;另一个就是双方在第一年都不索要借款,这时根据我们在第二阶段的分析,双方各能收到140万元的回报。自然对于A和B来说,后一个纳什均衡比前一个纳什均衡要好。

遗憾的是,并没有什么可以保证A、B双方一定不会在第一年索要借款。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模型中的C就相当于是一家银行,而A和B就是银行的存款客户。

博弈智慧

银行挤兑往往是由于谣言四起,存款客户不再放心将钱放在银行中,纷纷去拿回存款。在很短的时间内,银行又无法筹措大量的现金,最终的结果就是银行倒闭,很多人只能抽回银行存款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分存款都拿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