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曾国藩人生智慧
6727400000027

第27章 志存高远成大事

修身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志,并且必须是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这样才能使自己振作起来,抖擞精神,给自己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很多人并不是智力不如人、意志不如人、条件不如人,然而很多年过去后,他还是不如人。这主要是因为他没有确立远大的志向。王阳明说得好,志向不确立,犹如没有舵的船,没有马嚼子的马,漂流奔放,最后将到达何处呢?大凡有所成就的人,没有不是志存高远的,没有不是自强不息的。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也从小就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毛泽东在退学回家帮助父亲种田时读到了《盛世危言》这本书,激起他外出求学的愿望,有感于“国家的安危,不安心种田”,于是,立志走出乡关。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与母亲商定,邀请老师毛丽钟、李漱清,表兄王季范、文运昌等到家劝说,帮助说服父亲准许他继续读书。1910年秋,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去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读书。临行前,他改写一首诗赠给他父亲。诗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头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在东山学校虽然只读了半年书,但初次打开了眼界,接触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当时,他尤其喜读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有的文章差不多能背诵出来,深受梁启超“新民说”的影响。在东山小学,他还在同学萧三手中借到《世界英雄家述传》,读得很用心,用墨笔画了许多圈点,其中圈得最密的是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传记。毛泽东对这些人物的历史功绩,深表钦佩,希望中国也有类似的人物出现,以挽救民族危亡。从此,毛泽东就树立了救亡革新,改造社会的大志向,在离开东山小学前给自己取名“己任”。以表示把救国救民视为自己的责任。他后来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读书学习的五年半时间里,经常和朋友们互相勉励说,人要志存高远,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不要追求个人名利,不要打升官发财的主意。正是在这种远大理想的指引下,毛泽东率领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时代伟人。

一个没有志向的人,不可能有明确的目标;反之,志向则是人生前进的内在动力。一个人的志向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确立起来的,尤其是在对琐细、放纵的生活的不满中形成的。曾国藩也同样是在庸俗的环境中醒悟的。

曾国藩曾经在日记中写道:我常常忧心忡忡,不能自持,若有所失,到今年正月还是如此。我想这大概是志向不能树立时,人就容易放松潦倒。没有一定的方向就不能保持宁静,不能宁静就不能心安,其根子在于没有树立志向啊!另外我又有鄙陋之见,检点小事,不能容忍小的不满,所以一点点小事,就会踌躇一晚上;有一件事不顺心,就会整天坐着不起来,这就是我忧心忡忡的原因埃志向没树立,见识又短浅,想求得心灵的安定,就不那么容易得到了。现在已是正月了,这些天来,我常常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思绪万千,全是鄙夫之见。在应酬时我往往在小处计较,小计较引起小不快,又没有时间加以调理,久而久之,就是引盗入室了啊!

这恰恰说明,曾国藩其实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同样有斤斤计较的时候,有见识短浅的时候,有心浮气躁的时候,但他敢于面对自己心灵中最黑暗的部分,并无情加以拷问。曾国藩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无论是低微鄙陋时,还是安逸富贵中都能自立自强,不忘记自己的远大志向。郑板桥说:“富贵足以愚人,贫贱足以立志。”也就是说,艰难困苦可以锻炼人,舒适安逸可以消磨人。有人奋斗是因为他的环境艰苦;一旦条件改善了,他也就没了奋发向上的动力了。曾国藩能在安适中自立自强,坚持自己的远大志向实在令人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