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在沙漠上艰难行走的探险者,忽然发现了一杯水,其中一个人高兴地说:“好呀,终于有杯水喝了”,而另一个人却唉声叹气地说:“怎么只有一杯水呢。”看来许多事情都与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有关,不同的人在同一时间里做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感受。
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其实很小,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指的是心态,巨大差异指的是人生结果。”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用快乐填充平凡的工作,你就会感到“生活着,真好”。
一份好的心境来源于平和与淡泊。平和就是对人对事看得开,想得开,不斤斤计较生活中的得失,淡泊就是超脱世俗困扰、红尘诱惑,视功名利禄为过眼烟云,有登高临风、宠辱不惊的胸怀。这样的平和,不是对于现实心灰意冷,也不是与世无争、冷眼旁观,而是一种人生境界。
漫漫人生,我们往往会遇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烦恼事,关键是你要以一份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世界总是凡人的世界,生活更是大众的生活。我们要在平和的心态中寻找一份希望,驱散心中的阴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就会油然而生,心情就会越过眼前的不快而重新变得明朗。
宋朝著名大文学家苏轼就是一个心态平和的人。在王安石的变法过程中,由于苏轼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后果,便是和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为朝廷不容。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桩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一个月,就因为做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但此时苏轼仍心胸豁达,在平时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元丰七年,苏轼又被调离黄州,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被重用。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于是又被放逐。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他就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围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66岁。
可以说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但是,经历坎坷的苏轼始终怀着一颗旷达的心胸。他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追求解脱。他把从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立场来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方法,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当种种不幸袭来之时,他都以一种旷达的宏观心理,把这一切视为世间万物流转变化中的短暂现象,他不愿以此自苦,而更多地是在如此的人生中寻求美好的、可以令人自慰的东西。
苏轼虽然心胸豁达,却并没有由此走到《列子》鼓吹的享乐主义、纵欲主义的道路上去,也没有像魏晋名士那样,沉浸于性命无常、人生苦短的伤感中不能自拔,而是以清醒的理性精神对待人生,认为人们应该“循物之理”,按照客观事理和人的生命规律生活,随遇而安,“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只有遵循客观事理和人的生命规律,才能尽人事,终天年,做到死而无憾。
正是由于苏轼超迈旷达,无往而不乐,所以,他能在各种各样的人生情境下,始终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和安宁。在顺境,即使在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的春风得意之时,也没有得意忘形、飘飘然不知所往;在逆境,即使是身陷囹圄或贬居偏远之地,也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他总是在平凡中甚至是困苦的生活中体味生活的乐趣、生命的欢欣。“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他不仅政治上失去自由,行动上受到限制,而且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风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宜死矣”。同时,经济上十分窘迫,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垦荒东坡,躬耕陇亩,与渔樵杂处。面对这样孤苦寂寞的环境,苏轼仍坦然自若,他善于从困境中摆脱出来,去寻找和发现生活的美,写下了无数美好的诗句。
人生总得有一种动力催促着前行,在通往彼岸的漫漫征途中,以平和的心态坚持踏踏实实地做事,坦坦荡荡地做人,不要因为工作的琐细而拒绝平凡的生活,不要因为名利的诱惑而放弃做人的原则。见识人生百态,品尝人间百味,积累丰富的阅历和诸多的感慨用于指点后人,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拥有一颗平和之心,笑对一切,时时调养心情,保持最佳心态,让快乐陪伴我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