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和谐师生:沟通的力量
6721900000006

第6章 和谐沟通,从这里开始

换位思考在人际沟通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无法对对方的立场、感受以及想法进行了解的话,那么我们也就没有办法正确地进行理解和回应。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中,如果教师不理解学生,就会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作出错误的判断,就会试图以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学生。

另外,教师对于学生的不理解会令学生产生一种自己无法被认同的失落感、无助感,进而会令学生不愿意和教师进行沟通,对于教师对自己的猜测会感到十分的反感,最终将会阻碍教师和学生关系的正常发展,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换位思考,多从学生的角度理解、看待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平时,我们常听到有教师这样抱怨:“都说过三次了,他们怎么就那么执迷不悟呢?”或者抱怨说:“这么简单的问题我都反反复复地给他们讲过好几遍了,为什么他们不能理解呢?”为什么这些教师会有这样的抱怨?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学生不是教师,他们不一定能在瞬间把教师说的道理与传授的知识完全消化。而身为教育工作者呢,他们面对的是一群心智尚未发育完全的孩子,这些孩子难免会受到自身成长的限制,没有办法完全理解教师对于自己的一些苦心和期待。

所以说,要想自己的批评更具艺术性,使师生关系更为和谐,不至于让抱怨和不理解去阻碍师生间的沟通渠道,教师最好能以“换位思考”作为沟通的新起点。

倘若教师能够站在学生们的立场上来反观一下自己早已熟悉的这个世界,就会发现有很多东西对自己来说还是完全陌生的,甚至还会是摸不着头脑的,这样教师就能够体会到学生在成年人世界所面对的困难以及困惑,从而会令教师对学生产生一种由衷的同情以及尊重。

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劝导”,因为劝导的前提是平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早就告诉过我们,要想关系和谐,就要遇事进行“换位思考”。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教育的精髓所在,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时首先应当想到的一种方法,它会成为师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以及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一条纽带。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需要学会“换位思考”。这种换位思考,为的是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从学生的真实需要出发,给予他们最想要的帮助;这样的彼此间的换位思考,要求教师要将自己的所谓的“师道尊严”彻底放下,要求教师尊重、理解并充分地信任自己的学生,真正使教师成为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

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就有必要知道平时教育学生的一般模式。这对于教师的自省、具体分析学生的实际与个性差异是有帮助的。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究竟哪些方面能够阻碍教师的换位思考,进而将教师和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破坏掉。

1.以偏概全,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学生彼此之间都客观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倘若教师无视这些差异的话,一刀切、整齐划一地给全班的同学都布置一模一样的任务,可能会令其中一部分学生进行超负荷的运转,挫伤了一些学生的个性,同时,也可能会令另一部分学生不能够较好地将自己的个性张扬出来。

如果教师用同一道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一点就通,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转不过弯儿来。

从一个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些教师的很习以为常的行为以及思想会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而在短期内,可能会使学生不听从教师的教导,阻碍师生关系的正常发展。

2.以教师的“本我”为参照物

一些教师在对自己的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经常挂在他们嘴边的话就是:“我真是不明白,现在的学生都是怎么回事啊!那么简单的题目竟然都不会做!”或者“现在的孩子怎么这样啊,连这点道理都不懂!”这就是教师以自己为模板或参照物的典型表现。

这些教师预测学生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标准,不是他所教授的学生能力,而是他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这种想法的驱使和推动下,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难免会将起点定得太高,以至于没有办法照顾到那些学习上较为落后的学生。

3.以“想当然”认定学生的真实反馈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其实,应该说没有调查就没有教育权,没有调查就没有批评权。有些教师在没有准确地掌握学生反馈的情况掌握时,就以自己的想象和自己的想当然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依据。比如某学生有“小偷小摸”的前科,一旦班里出现失窃事件,教师就会想当然地怀疑他。古语还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更何况学生有很容易变好的可能。倘若等到教师给学生进行了“定罪量刑”之后才发现自己错了,再想改正的话恐怕就来不及了。原因是教师的行为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学生,令他们受伤的心灵从此很难接受教师的信任了。

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发展,为了让师生关系更为和谐,教师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尤其是在批评教育学生时更应如此。

(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