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狐狸的智慧
6714700000016

第16章 封官不要一步到位

一个人投身官场,追求的目标便是一个“官”字,在他看来,升官晋爵不仅是事业有成的标志,而且能带来数不清的好处,有官便有权,有权便有了一切,有了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亲朋好友的捧场恭维,部属的拍马奉承,妙龄女郎的献身邀宠……一个人一旦有了官“瘾”,就像抽大烟一样是万难戒掉的。对于官场上的人来说,这个“官”字,如同贾宝玉脖子上的通灵宝玉一样,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的。因此,利用高官厚爵来驾驭臣下,历来是掌权者手中的法宝。如何把握封官的时机,选择封官的对象,安排官职的大小。手段等等,这些都有专门的学问。

记得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个车夫为使拉车的驴子跑得快些,便将一把青草拴在车子前面,恰巧离驴的嘴巴有半尺远。驴子为了得到那把绿茵茵的青草,便拼命地向前跑,可无论怎么努力,那把青草离驴子还是那么个距离。正所谓“看起来很近,走起来却很远”。其结果,草依旧是那把草,驴子却不是那头精神饱满的驴子了。当然,这个寓言说得有点过分。

车夫完全可以在拉完货后,毫不犹豫地将那把已经有些发黄的青草丢到驴子脚下,任其去品尝胜利所带来的喜悦。因为那青草遍地都是,远不必那么惜如金玉。可在官场上毕竟是粥少僧多,官位有限,不可能随意授人,再说如果封得太滥了,“官”自然也就贬值了,失去了诱惑力。比如太平天国后期,在湘淮军的夹击下,太平军处境日益艰难。为了挽回败局,天王洪秀全采取了一种并不高明的策略,那就是大封诸王借以鼓舞士气。据统计,洪秀全先后分封了2700多个王,大小文臣武将,亲朋故友都如愿以偿当上了“王爷”。然而,时间一长,这一招就不那么灵了,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令人珍惜。不但没有达到齐心协力挽回败局的目的,反而导致了太平天国内部秩序的严重混乱,大家都是“王”,谁也不服谁,彼此离心离德,客观上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

南宋初年,面对着金朝人的大举入侵,当时号称名将的刘光世、张浚等人只会一味地避敌逃跑,而不敢奋起反击,这一方面因为他们天生患有软骨病;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官已高,位已尊,以为即使立了大功,也没有更大的升迁,他们便安于现状,什么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在他们心目中根本不占什么地位。

当时岳飞入伍不久,虽然已崭露头角,毕竟还没有太大的名望和地位。只有他在和敌人进行着殊死的战斗。当时有个叫郡缉的人,上书朝廷,推荐岳飞,那封推荐书写得很有意思。

“如今这些大将,都是富贵荣华到了头,不肯再为朝廷出力了,有的人甚至手握强兵威胁控制朝廷,很是专横跋扈,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再重用呢?

“驾驭这些人,就好像饲养猎鹰一样,饿着它,它便为你博取猎场,喂饱了,它就飞掉了。如今的这些大将,都是还未出猎都早已被鲜汤美肉喂得饱饱的,因此,派他们去迎敌,他们都掉头不顾。

至于岳飞却不是这样,他虽然拥有数万兵众,但他的官爵低下,朝廷对他也未有什么特别的恩宠,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低级军官,这正像饥饿的雄鹰准备振翅高飞的时候。如果让他去立某一功,然后赏他某一级官爵,完成某一件事,给他某一等荣誉,就好像猎鹰那样,抓住一只兔子,便喂它一只老鼠,抓住一只狐狸,就喂它一只家禽。以这种手段去驾驭他,使他不会满足,总有贪功求战之意,这样他必然会为国家一再立功。”

郡缉将岳飞看成一个贪功求利的人,实在是对我们伟大英雄的曲解、贬低。

但是,他在推荐书中显然涉及到了两种封官的手段:

一是分割封官的过程,不能一步到位。封官如同商品交换一样,“得一兔则饲以一鼠,得一狐则饲以一禽”,立小功封小官,立大功封大官;要把饲官的过程拉得特别长,使臣下的官欲永远不会有满足感,这样他才会总有立功的动力。火箭式的封官办法是不可取的。

二是封官不只不能一步到位,而且最好永远不要到位。官做大了,立功进取的意志便懈怠了,一旦官做到了头,不但立功进取的意志消失,而且还可能滋生野心。从历史上看,那些官职到了头的人,如王莽、曹操、司马昭等人,最后都变成了篡权者。

贪功求利,乃是人性的致命弱点,只有明白这一点并加以充分利用才能真正把握封官晋爵的玄机。

官职的设立,本来是为了治理国家,但许多精明的当权者却把它变成了笼络下臣,挟制部属的手段,或者是和部下搞某种交易的商品。

西晋初年,赵王司马伦篡夺了皇位,为了能使别人听他的,司马伦便利用窃取的权力,大行封赏,以向众大臣献媚讨好。他宣布,所有中外大臣,一律晋升一级官职,在朝中的大臣升两级,俸禄达到两千石以上的,都自动晋升为关内侯:这样一来,朝中大臣一个个出将入相,位居高官要职,连奴仆兵卒也都加个爵位。那时武官的帽子都以貂尾做装饰物,由于封赏太滥,一时之间,朝廷库藏的貂尾不够用,不得不以狗尾来代替,当时有人讥笑说:“貂不足,狗尾续”,至今还留下了个“狗尾续貂”的成语。

司马伦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以滥封官职来笼络人心。可是,这并没帮他多大忙,他不久还是被人推翻,被逼服金屑酒而死。

人们常说:“论功行赏”,仿佛应该根据功劳的大小来决定所封官职的高低。但功劳这种东西,不是一种器具物体,很难测出谁大谁小。封赏部下,固然要照顾功劳的大小,但更主要的,还是要考虑到封官的终极目的——笼络人心。这是自古以来封官爵的一个基本原则。

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以后,开始大封功臣,论功行赏,对于20几个主要功臣早就决定封赏了,但对其他人则因评定太慢而迟迟未能决定。有一天,刘邦在走廊上忽然看到花园里聚集了好几个小集团,三五成群,窃窃私语,似乎在商量什么事情。刘邦百思不解,于是回头询问张良是否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张良的回答吓了刘邦一大跳:“陛下难道不知道吗?他们正在企图谋反”。刘邦赶紧问是什么原因。

张良回答说:“陛下原来只是一介庶民,因为有了他们效力才得到天下。然而陛下成为天子,却只有萧何那些一开始就得陛下欢心的大臣仍获得赏赐。而另一方面受到处罚的,仍是那些平常陛下不喜欢的人。现在虽然有专人负责评定功绩,但是合计一下封地,即使把全国的土地都封给功臣们,也是不够啊。他们害怕陛下不能让每个人都获得封地,或是因为过去的失败而受到惩罚,所以才聚集到这里计划谋反。”

刘邦听后沉吟良久,又问:“那么这件事应该如何处理呢?”张良回答说:“是不是有一个陛下平日最讨厌的人,而大家又都心里知道呢'”刘邦回答:“雍齿这个人是我早就厌恶的,他最喜欢跟我作对,我早就想杀掉他,但是因为他功劳卓著,所以只好忍耐住。”张良说:“那么,请陛下赐雍齿封地,而且当众宣布吧!只要雍齿得到封地,大家自然会安静下来。”

于是,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策,大开宴席,封雍齿为侯,然后趁机告诉众人他已督促负责人尽快评定出每个人的功绩,请大家稍安毋躁。如此一来,将领们都停止喝酒,大声欢呼,并且交相耳语:“连雍齿都受封为侯了,我们一定也能很快受封。”人心浮动的现象再也看不到了。

张良略施小计,不仅纠正了刘邦任人唯亲,徇私行赏的弊端。而且轻而易举地缓和了矛盾,收服了人心,稳定了大局。这种安一仇而坚众心的权术,极受后世政客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