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变的环境,更没有不变的人性!
小萧今年40岁,是一家公司的中级职员,工作不是很忙,有一天心血来潮,起了开高中同学会的念头。他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找到了10个同学,其中只有6位有兴趣见面聊聊,另外4位在电话里不是推说“忙”,就是冷淡以对,让小萧“无趣”而退。和另外6位见面的那天,大家也不是很热络,顶多谈谈学校里的模事,好像彼此都变陌生了……
过了半年,小萧接到电话,以前的班长也要办同学会,小萧本不想参加,又不好拒绝,只好勉强答应。那天到的有将近20位,而且气氛热烈,连上回那6位同学也又说又笑……
怎么会差这么多?
小萧很纳闷,难道是因为这次是班长召开的,还是因为班长现在是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
高中毕业到40岁,中间有20年的岁月,这20年可以让一个婴儿成为青年,也可以让一个中年人成为老人,甚至死亡。20年,怎能不让一个人改变?
一位高中生不过十五六岁,念完3年是十八九岁,在这段时间,因为学校生活不涉及利益,因此不论男生女生彼此都能以单纯的一面相处;同时人性中的复杂面尚未成型,也无外在的因素来催化这复杂面的成型,加上心志能力尚未成熟,也不太可能去做出事关“利害”的作为,以及承担与“利害”有关的压力,因此高中生的世界几乎是一个无菌的世界。但是毕业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心智自然日渐成熟,在“求生”的本能之下,每个人都会在挫折中、观察中,学习和他人互动的方式。而因每个人接触环境的不同,互动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有人才出社会一两年就世故得一如阅尽世事的老者,有的人年逾不惑,仍不知人情世故,但无论如何,比起在学时期,总是“变了”!
以小萧的例子来说,或许他自认他“变”得不多,而其他人都变了,这一点可从几个方面来看:
——同学们对小萧的感情没变,但淡了。这是因为历经20年,每个人的感情生活都有了新的重心,最明显的是重心转移到家庭,于是那20年未再接续的学生时代的感情,便显得不切实际而可有可无了;加上因为所从事的行业不同,彼此缺乏共同的话题,当然就显得陌生了!
——小萧所办的同学会冷冷清清,班长办的就热闹非凡,这和主办人本身是有相当关系的。首先,能当班长,表示他有某种程度的领袖魅力,号召力自然不同;但更重要的是他现时的地位,假如他现在落魄潦倒,还会有“号召力”吗?因此他能把同学会办得那么热闹,还是和他的财富、社会地位有关。也就是说,人受到求生存意识的支配,会自然而然地向资源拥有者靠近,虽然这个动作不一定能分得什么好处,但心理多少有一种虚荣的满足,这和很多人喜欢在家中挂名人题的额匾,和名人合照的相片,并以和某某名人“认识”为荣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小萧今天是个大富豪,或是大权在握,他办的同学会就不会那么萧瑟无趣了!
所以,人到中年自然会面临一些尴尬的人情变化,这些变化与其说是社会的现实,不如说是人性的真实!能不变一如学生时代之纯真的,可贵固可贵矣,却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感,恐怕与人相处会有“不合时宜”的困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