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点正确,也要态度正确,结果才会正确。
晋文公逝世前,告诉继位的儿子襄公说:
“秦国久欲东出,但长期以来受阻于晋国。我死后,秦国必会趁机进犯中原,你一定要小心防范,打败秦军,绝不可放任何一个秦兵回去。”
果然晋文公一死,秦穆公便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三员大将,率大军进攻东方的郑国,欲成霸业于中原。晋国探知秦军东进后,便以先轸为主将,率军埋伏于崤山之地,袭击秦兵。结果一举歼灭秦国大军,并俘虏了三位主帅大将。
崤山一战,先轸受封为首功,得到无比的光荣。先轸十分高兴,日日设宴庆贺,夸耀功勋。
赵衰见先轸恃功而骄、得意非凡的样子,就说:
“空有大将之才,却无大将之度;先轸不知谦逊恭让,必因此而招祸。”
秦国战败之后,穆公要求索回三位囚将,宣称要亲自处决他们,以泄心头之恨。晋国大臣们为此意见分歧,有的主张释回三将,不要与秦国结下深仇;有的主张立刻处死三将,切莫纵虎归山。先轸也主张处死三位囚将,而且态度激烈。朝廷上议论纷纷,襄公一时难以决断。
晋文公的夫人是秦穆公之女,如今是晋国太后。在她的说情下,襄公顺从国母的慈意,下令释放三位囚将。次日先轸上朝,知道了这件事,气得将一口唾沫吐到晋襄公脸上,大声地骂说:
“将士们出生入死与秦军拼命,好不容易才战胜敌人,俘虏了敌方主将。国君如今却听信妇人之言,轻易放走仇敌,您难道忘了先君临终时交代的话吗?”
想起父亲的遗言,襄公急忙下令擒回三将。然而秦国早将三位将军接过黄河,追之不及了。
先轸自从面唾国君以后,虽然襄公并不怪罪,但君臣间却有了隔阂,每次相见两人都颇为尴尬。晋襄公有意无意地疏远了先轸,而先轸心中也蒙上一层阴影,自知再也不可能得到襄公亲宠。
在一次对外族的战役中,先轸故意不披盔甲上阵,受了伤也不后退,只是不顾性命地向前冲,最后被敌人乱箭射死。
对于先轸的阵亡,晋襄公下令以大将之礼厚葬,并善加抚恤他的遗族。晋襄公虽然惋惜先轸的阵亡,但却不怎么伤心。
崤山之役的胜利首功是先轸没错,但以他日日设宴庆功来看,他个人对这个胜利的所有感十分强烈,甚至认为他维护了国家的命脉,若不是他,国家早就亡了!这种自我认定让他膨胀了他这次胜利的价值与意义,而自我定位也因此产生移动,甚至潜意识里都认为自己对国家的功劳比国君还大。也就因为这样,他才胆敢对晋襄公的脸吐口水。
先轸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态度是错误的!
晋襄公对先轸的行为并未当面发作或予以处罚,看起来是有大肚量;但另一方面,他对三位秦将是杀是放却举棋不定,似乎又说明了晋襄公是个温和但优柔寡断的国君。但无论晋襄公是什么性格的国君,他也是人,有尊严的底线!就吐口水这件事来说,这个动作是一种极严重的羞辱,一般人都不见得能忍受,相信晋襄公也是如此,至少他也应该知道这个动作的意义。因此他虽然没有处置先轸的不敬,但心里难免有疙瘩,这个疙瘩就成为他和先轸关系的障碍。如果你是晋襄公,面对先轸,心理也总难免有一些不快吧!虽然不计较,但就是不能忘记啊!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先轸没有采取任何谢罪的动作,而晋襄公就先向先轸示好或表示友善,那先轸不就受到鼓励而变本加厉吗?所以晋襄公再大度,也不能不有所计较!
晋襄公的动作也很值得玩味;他只刻意和先轸保持距离,也不追究先轸的失礼,就间接迫使先轸自我惩罚,晋襄公可说掌握了这件事的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