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娱乐:民间娱乐运动
6712200000005

第5章 唐宋以前秋千起源与发展

荡秋千

荡秋千也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之一。秋千,本意就是人们揪着皮绳而摇晃迁移。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的时候也叫“千秋”,但后来为了避免忌讳,才改为秋千的。

我国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作为秋千架,上面再栓上彩带做成秋千,后来才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需要上树采摘野果或者猎取野兽。人们在攀缘和奔跑中,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然后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便是我国秋千最原始的雏形了。

传说在上古神话时期,山东泰山有一个名叫石敢当的仙人,这仙人非常勇敢,他的法术也很高强。

有一天,千年老树精柴王和风妖黑旋连夜召集各路妖魔鬼怪,他们宣称要在清明节那天冲上泰山,大闹齐鲁大地。

泰山上的百姓们得知了这个消息后,一个个都心急火燎,他们纷纷携家带口想要逃离家乡。石敢当阻止他们说:“大家不要慌张,此事自有敢当在,他们这群妖怪一个也上不了泰山。”

说完金光一闪,石敢当不见了仙踪。百姓们知道石敢当,人们都相信他,便不再惊慌。

石敢当法术高强,天地浩气都在他心中,降妖伏魔自然也不在话下。这时为何?原来石敢当喝过太上老君的鸿蒙之水,这鸿蒙之水是采集日月精华和陈酿两千年的阴阳乾坤正气酒,饮得此物能够成神成仙,法力无边。

石敢当便在泰山山脚下的路口前准备了起来,他先在大树上绑起两根大绳,中间铺个模板,做了一个秋千。然后石敢当在旁边支起巨大的炉灶,他施法画咒用一大团面做成一张很大的饼,并且将饼放在灶上炙烤。

很快,松树精和风妖率领从天南海北各处赶来的众妖冲上了泰山,他们刚到山口就被石敢当挡住了去路。众妖看见石敢当正在山路旁的大树下优哉游哉地荡着秋千。众妖并未将这个他们眼中山里人放在眼里,他们呼啸着一起扑了过来。

石敢当毫不畏惧,他在树下高高荡起秋千,口里念叨着:“一绳荡起千秋净,乾坤浩气今何存,岂可任由尔等胡乱作为?”

霎时间,天地昏暗,狂风大作,石敢当的秋千变成了一件法宝飞了出去,它像秋风扫落叶般将众妖踢在大饼上。

石敢当在一旁又念道:“铺天盖地法无穷,饼卷众妖日月明,齐鲁永世得安宁。”

只听“呼啦”一声,大饼卷起,将众妖们罩了个严严实实。但石敢当毕竟是善良的神仙,他虽然收了为害人间的众妖,但是也不忍它们忍饥挨饿,他便常常在饼里放一些鸡蛋和青菜等。

时间久了,众妖终于被石敢当的善良感动,他们一个个悔悟求饶,并表示要弃恶从善,再也不祸害人间。石敢当便放了他们,那些妖魔鬼怪从此安安分分,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齐鲁大地的老百姓很快知道了这件事,他们尊崇石敢当,也相信秋千能够驱妖降魔。自此每年清明每家每户便荡起秋千,以求得妖魔不侵和平安吉祥。

后来,天下也传遍了妖魔鬼怪都怕石敢当,百姓们在建房立院墙时,他们都会在院墙旁放置一个砖头或者一块青石,上面写着:“泰山石敢当”,以求家宅不受鬼怪骚扰。

这是我国上古时期的神话故事,这说明了我国的秋千很早便出现了,而且它还有特别的涵义,也就是能够驱逐妖魔。所以,秋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几十万年前的我国上古时代。

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需要上树采摘野果或者猎取野兽。人们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然后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便是我国秋千最原始的雏形了。

至于后来人们用绳索悬挂于木架上,下面拴着踏板的秋千,在春秋时期在我国北方就已经有了。唐代著名文学家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

不过当时拴秋千的绳索为了安全起见,通常多以兽皮制成的,因此秋千两字繁写均以“革”字为偏旁。

同时,荡秋千也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之一。秋千,本意就是人们揪着皮绳而摇晃迁移。

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的时候也叫“千秋”,但后来为了避免忌讳,才改为秋千的。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作为秋千架,上面再栓上彩带做成秋千,后来才逐步发古代人们荡秋千一般是在清明节和寒食节前后,而且荡秋千的人也仅仅局限于王公贵族家的红男绿女们以作游戏之用。荡秋千在中华大地上是很多民族共有的游艺竞技项目。据现有文献记载,它起源于先秦时期。据清代著名文学家翟灏所著的《通俗编》记载:

秋千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者。

这句话意思是,秋千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山戎族的游戏,是一种用来锻炼人敏捷的游戏。山戎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而秋千原是山戎族进行军事训练的一种工具。

至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带兵打败山戎后,将其国土划归了燕国,秋千也随之向南流传了起来,到后来逐渐演变成游戏的用具。

荡秋千,在古代多为宫中和闺中女子的游戏,同时它也是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之一。汉武帝时宫中盛行荡秋千,唐代著名文学家高无际在他所著的《汉武帝后庭秋千赋》写道:

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

所以,在西汉时期,人们荡秋千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

唐宋时期之后,荡秋千习俗普及全国,盛况空前。后来唐代宫廷把荡秋千称为“半仙戏”,五代著名文学家王仁裕在其笔记《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

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嬉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后来,宋代又出现了一种“水秋千”的游戏。

据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中的记载,不管是在北宋时期都城汴梁的金明池,还是在南宋时期都城临安的西湖、钱塘江,这些地方都举行过这种“水秋千”的杂技表演。

每逢夏季举行水秋千表演时,上自皇帝妃子、王公大臣,下至庶民百姓都竞相观看。表演之前,人们先在水中放置两艘雕画精美的大船,船头竖起高高的秋千架。

表演时,船上鼓声大作,船尾上杂耍艺人先耍练上竿,然后表演者按次序登上秋千,奋力悠来荡去。当秋千悠到和秋千架的横梁相平之时,他们双手脱绳,借秋千回荡之力跃入空中,在空中翻个跟斗,然后投身入水。

因表演者姿势各异,看上去惊险优美而又变化无穷。所以“水秋千”是宋代秋千娱乐活动的新发展,在我国秋千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颇有影响。

唐宋时期,民间多爱在清明踏青时节,在郊外用竹子架成一种临时性的“竹笋秋千”,就此舞荡嬉戏。因为清明节处处荡秋千,所以古代也有人把它叫做“秋千节”。

唐宋时期旧式的秋千,比较原始笨拙。首先,人们在土地上立起一个“冂”字形的秋千架子,再在横梁上绑两个柔韧粗树枝弯成的圈,一般是用葡萄树、桑树、石榴树、柳树和榆树等做的,很少用铁环。

人们在两个木条圈上系上两根粗麻绳,叫做“秋千梗”,绳子下端系上一块条形木板,叫做“座板”。打秋千的女人或坐或站在座板上,双手把住梗绳,或先助跑几步或由别人帮助推动几下,秋千就启动起来,而后就可以越荡越高了。在唐宋文人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秋千的描述。唐朝著名诗人韦庄曾有《长安清明》诗写道:

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高映画秋千。

这诗是写唐代清明节前后,春风拂柳,女郎们三五成群在郊野树下荡秋千,确实充满了诗情画意。荡秋千在宋代更是非常普遍的游戏之一,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点绛唇》词中有这样的描述: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