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娱乐:民间娱乐运动
6712200000003

第3章 宋元时期风筝的发展创新

在北宋宋徽宗时期,江南钱塘地区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他叫李东。李东聪明活泼,非常机智。有一天李东与小伙伴们一起去街上放风筝,一不小心,将风筝的线扯断了,风筝被风吹到了一个员外的花园里。那个员外是钱塘很有名的富人,但是他很凶,而且自以为有些才华,总是看不起别人。小伙伴们都很胆小,害怕那个员外,都不敢去他家要风筝。唯独李东胆子比较大,他翻墙想去拾回风筝。正好这个员外在家中院子里喝茶,他看见从墙外跳进来一个小孩,先是吓了一跳。

后来员外看李东文质彬彬的,不像是坏孩子,而且通过跟李东交谈,知道了他是来捡回风筝的。

于是,那个员外便拿着风筝逗李东,他说:“小孩,你想要风筝吧?那我出个对子,你要是能对上,我就还你风筝。”

李东点头同意了,墙外的小伙伴们怕李东出事,都爬上墙头往里看。员外看到那群小孩,他便以此为题目对李东说:“童子六七人,独汝狡!”

李东看了看员外的气派,知道他肯定是个大官,便觉得这个员外一定有2000石的俸禄,于是他就对了个缺尾巴的下联:“员外二千石,唯公……”

李东故意不把最后一字说出来,而且他还笑着说:“唯公……唯公……”他拉着长音,调皮地与员外周旋了起来。员外以为他对不上来,得意地说:“小孩,唯公什么,你是不是对不上了?”李东说;“这最后一个字,我早就有了,可是我故意不说。”员外不懂什么意思,于是便问他:“你这是为什么呀?”李东说:“你如果还我风筝,那这句便是‘唯公廉’,如果你不还给我,那就是‘唯公贪’了。”

这员外一听就笑了,他觉得这孩子非常聪明,而且很有机智。他这样的大人物,自然也不会为了一个小小的风筝,落下个贪婪的名声,他笑着把风筝还给了李东。

在宋元时期,风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那时候,人们大都是在春风和煦的二三月放飞风筝。而且宋元时期的风筝制作技艺很是高超,从扎细竹骨架,到糊以纸绢,涂以彩绘,调准提线,系以长线,这一道道工序流程都十分讲究。

元代著名诗人谢宗可也有一首关于风筝的诗句,其中写道:

孤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半纸飞腾元在已,一丝高下岂随人。声驰空碧东风晓,影度遥天化日春。谁道致身无羽翼,回看高举绝红尘。

这也说明了,宋元时期的风筝已经在民间广泛流行起来了。宋代时期放风筝的风气大盛,主要是由于皇帝宋徽宗非常喜欢风筝,他不但是风筝的热心倡导者,还亲自主持编写了《宣和风筝谱》。由于皇帝对风筝的热衷,这使得风筝在我国北宋传播地很广。

后来,至南宋时期,风筝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了,放风筝在全国各地已经成为一种盛行的娱乐游戏。当时已经有了放风筝的比赛活动,比赛常在春游时进行,地点在城郊野外,比赛方法据南宋著名文学家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中记载到:

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绝线者为负。

也就是说人们各自开始放风筝,然后让两根风筝线绞在一起,若风筝线先绞断了,那它就被淘汰了,最后仍然能保持不断线的风筝才是风筝中的王者。

在宋代,人们把放风筝作为锻炼身体的功能,寻常百姓在清明节时一定要放风筝的,他们将风筝放得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想借此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攒下来的霉气和晦气,这也是从隋唐时期沿袭下来的风筝风俗。

在宋元时期,我国传统的风筝一般分为硬翅、软翅、板子、串子和立体等几种类型,如果按地域和风格,又可以分为潍坊、南通等地方特色的风筝。

民间还创造了风筝上的附加物,比如带有音响的“鹤琴”和“锣鼓”,也有灯光装置的“灯笼”,还有散落携带物的“送饭儿的”等,这些都是我国风筝独具的特色。

我国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艺,而关于风筝技艺的书籍也有很多,如宋徽宗主持编写的《宣和风筝谱》便是其中较早的一本,其他就是宋元时期各风筝世家或风筝玩家个人收集的谱式了。

在宋元时期,虽然这些谱式各自都有些局限性,但它们毕竟是很可贵的风筝资料。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除“风筝谱”之外还有一种可贵的实物资料,那就是“风筝条”,通俗来说就是制作某种风筝骨架所用的标准竹条。

这些“风筝条”都是在生产风筝的世家中代代相传的珍贵宝物“这就弥补了宋元时期”风筝谱上只有画面,没有骨架或只有骨架而没有具体竹条尺寸和粗细变化的不足,这也使宋元时期的风筝技艺的流传地更加完整了。

其实,宋元时期的风筝很少是在文字、图画和实物中流传的,那时候的民间的风筝工艺技艺大多都是靠“口传心授”的,这就是在宋元时期民间风筝制作艺人中使用的“诀”。它也是为了好教好记和保密所用的“风筝歌诀”。

由于宋元时期风筝制作艺人都不是大儒,而是普通手艺人,他们的文化水平所限,这些歌诀往往有音无字或者有字无形,歌诀在流传中丢失、修改和讹误很多。

在宋元时期,我国传统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4个字,也就是“扎”、“糊”、“绘”和“放”,也简称为“四艺”,但这四艺却与我国传统的“六艺”意思完全不同。简单地理解这四艺也就是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和最后放风筝这4个流程。

但实际上这4个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宋元时期传统风筝全部的技艺内容。如“扎”包括“选”、“劈”、“弯”、“削”和“接”等;“糊”包括了“选”、“裁”、“糊”和“边”等。

“绘”字包括“色”、“底”、“描”、“染”和“修”等;最后一道工序的“放”同样也包括了“风”、“线”、“放”、“调”和“收”等。而这宋元时期风筝艺人的四艺歌诀,他们把这些制作风筝的手艺歌诀综合活用起来,就要达到风筝的设计与创新的高标准了。

详细来说,宋元时期的风筝是用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系以长线,利用风力升入空中。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风筝技艺包括“扎、糊、绘、放”4种技艺,而“扎”就是要达到左右对称,也就是左右吃风面积要相当,这其中又包括了选、劈、弯、削、接等环节。

“糊”就是要保证全体平整,保持风筝的干净利落;“绘”就是说要做到风筝远眺清楚,近看也要真实的彩绘效果,又包括了色、底、描、染、修等步骤;最后一步“放”,也就是要依据风力调整风筝提线的角度,又包括了风、线、放、调、收等。

宋元时期的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膀”和“软翅”两类,硬膀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的较高。而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的远。宋元风筝在式样上,除了传统的禽、兽、虫、鱼外,还发展出人物风筝等新样式。

众所周知,风筝上天有两个必要的条件,第一风筝要在有风的天气下,它才能放飞;第二风筝还得要有提线的牵引,所谓的“断线的风筝”在短暂的飘远之后必定会掉下来,这便是没有了牵引力。

山东潍坊是我国风筝之都,在宋元时期,潍坊就已经是非常著名的风筝产地。后来,在潍坊的北海滩上放起了一条巨型龙头蜈蚣,当时是全国最大的了。

南通也是宋元时期风筝的主要产地,南通曾经放飞了一只六角板鹞,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南通位于黄海之滨的淮南地区,古人将它与潍坊相提并论,合称为“潍南江北海西头”,是我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这里盛产板鹞风筝,为宋元时期全国绝无仅有的。

这种板鹞风筝硕大无比、平整如板,它由六角形为基础,通过组合变化,结构成串连星式南通风筝。板鹞风筝外形古朴,绘画精细,鹞面装有数十乃至数百只大小不一的哨口。

当这些板鹞风筝在放飞时,它们会发出不同的音响,组合成一支雄壮的空中交响乐,有如机群掠空,震耳欲聋、又似江海怒涛,汹涌澎湃。

南通的造型风筝,通常以“如皋”所出产的风筝为代表,它融汇了灯彩、绘画、风筝于一体,与北派风筝相比,更显得精巧工细,灵活美观了。在宋元时期,南通人放鹞子风筝绝对算是件很大的事。在放风筝之前,村里人要将风筝供在堂屋里,香烛纸马,恭敬如仪。

放飞时要由一个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老手做“头把手”,这个人带着10多个人拉绳,还要有一组人扶着风筝放飞,叫“丢”。如果风筝如一飞冲天,那么人群就欢声雷动,因为南通人认为风筝一飞冲天预示着下一年的大丰收,还能象征着万事如意。

南通人认为风筝上的哨鸣可以震天地,震慑妖魔。但如果鹞子风筝断了线,摔落下来掉在别人的房子上则认为是不吉利,甚至是“不顺遂”的事。其中,最有趣的是,南通人认为放风筝的线不许妇女跨越或脚踩,否则就放不上天。

南通人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他们就要接连几天去拜服烧香,磕头庇佑,然后再把鹞子风筝撕碎丢入河滩,把“晦气”丢掉。

其实,在宋元时期,还有一种四川风筝。它主要流传于宋元时期成都和绵竹等地,它是半印半画的,先在纸上印好人物或动物形象的墨线轮廓,然后糊在骨架上,再用红、黄、蓝、绿等水画粗粗刷几笔,这样显得更加潇洒流畅了。

四川风筝有一种“羊尾巴”风筝,形制小而且没有装饰图案。通常三五个风筝串在一起,人们在放飞它们时,总是摇摇摆摆的,如同羊群在摆尾巴;还有一种梯形风筝,也是别处没有的。成都柏树林地区曾经是过去有名的风筝市场。

在宋元时期,很多诗词文献上都有对风筝的记载,比如元代著名诗人谢宗可有一首关于风筝的诗,诗写道:

凭依片纸得天飞,何故声扬欲作威。

瘦骨几茎徒远举,柔丝千尺总危机。

云晴日暖春初好,雨骤风狂事渐非。

高树上林须引避,牵缠到底不能归。

还有,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诗人寇准,就曾经写过了一首吟咏风筝的《纸鸢》诗句,诗写道: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该诗虽然题目叫做《纸鸢》,但全诗中却不见“纸鸢”两字,甚至也看不到纸鸢的形象。诗人寇准意在借物写景,借景抒怀。

“碧落”指天空。前句写环境气氛和眼前所见。也就是在初秋,晴朗的天空下,风力不大,所以风筝难以升空高飞。后句遐想抒怀,表达了风筝只有凭借风方可腾云而飞的现象,抒发寇准的感叹。

不仅谢宗可和寇准,宋元时期很多诗人都吟咏过风筝,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陆游就有一首《观村童戏溪上》,诗写道: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陆游写出了南宋时期儿童游戏的丰富,其中就有两种游戏比较有名,一个是骑竹马,另外还有一个便是放风筝。这句诗的意思是,竹马在地面上奔跑,晃晃悠悠连人带“马”冲进了烂泥塘里,好不扫兴;风筝在空中飞舞,左摇右摆,又飞又叫,好不骄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