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研发背景
“斯普鲁恩斯”级的原始设计中,本身就存在着反潜型与防空型,但当时美国海军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性能更佳的“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巡洋舰上,此种“斯普鲁恩斯”级防空型号并未被本国海军相中。
不过伊朗在1974年向美国订购的四艘军舰,便采用了这种防空版“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的设计,因此有时候也被称作“阿亚图拉”级。
当时伊朗亲美的巴勒维王朝在美国影响力相当大,是唯一获得美国出口f-14“雄猫”战斗机的国家。这种战舰原先的设计意图是在波斯湾的军事行动中使用,所以,它有非常出色的空调系统。
研发历程
就在1979年这四艘驱逐舰完工之际,巴列维王朝突然遭到推翻,新政权执行激进的反美政策,与美国的外交关系迅速交恶,拒绝接收这四艘导弹驱逐舰,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不愿意对伊朗新政权出售武器,美国对伊朗的所有军售案全部告吹,当时一起泡汤的还包括bell公司与伊朗进行的一系列攻击、通用直升机交易。这批导弹驱逐舰只能由美国海军收购,它们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加入美国海军舰队。
首舰以艾萨克·基德少将命名,二号舰“考拉汗”号与三号舰“斯考特”号则是为了纪念在1943年底第三次所罗门海战中阵亡的两位美国海军少将。
由于该级舰为斯普鲁恩斯级的准姊妹舰,生产序号就依照“斯普鲁恩斯”级的建造顺序,在第三十艘“斯普鲁恩斯”级的“佛莱彻”号后面。
性能指标
该级舰标准排水量6950吨,满载9574吨,全长171.7米,宽16.8,高9.1米,吃水7米,航速33节,以20节速度航行时,续航力可达6000海里,人员编制为军官24人、士兵322人。
结构特点
“基德”级驱逐舰具有“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的某些外形特征,同时还混合了“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巡洋舰的作战系统。作为一种多用途战舰,“基德”级驱逐舰可以同时应付来自空中、海面和水下的攻击。
“基德”级的舰体与动力系统基本设计与斯普鲁恩斯级舰相同,其动力系统的设计都是为了应付常规战争,而不仅仅是反潜战斗,但“基德”级在舰体侧舷与若干重要部位增加“凯夫拉”或铝质装甲,因此排水量比斯普鲁恩斯级舰大。
基德级与斯普鲁恩斯级舰最主要的区别在作战装备,舍弃了斯普鲁恩斯级舰以反潜为主的战系与武装配置,代之以类似“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的战斗系统与防空武装,最主要的武器为两具mk-26双臂防空导弹发射器。
由于以防空为主要任务,“基德”级便未装备“斯普鲁恩斯”级舰的拖曳数组声纳以及“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器。
船楼前方的mk-26弹舱容量较舰尾的mk-26小,因为原先预定在舰首安装mk-71型203毫米舰炮,但后来遭到取消,仍沿用美国海军制式的mk-45型127毫米舰炮。舰尾的mk-26可装填16枚“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使该级舰仍然具备相当的中长程反潜能力。
由于身为一种外销型舰艇,最初“基德”级的装备较为简陋,武器包括舰首一门mk-45舰炮、两组mk-26双臂导弹发射器、两具三联装mk-32鱼雷发射器以及两架反潜直升机,主要侦测装备则为一具sps-48c3d对空搜索雷达以及两具用于导引标准防空导弹的spg-51d照明雷达,舰上的作战系统则为美国海军最早的计算机化战斗系统——海军战术数据系统。
武器控制与电子系统:
武器装备
“基德”级驱逐舰主要配备了两座mk45单管127毫米舰炮,两座“密集阵”近程防空系统;两座双臂mk10导弹发射架,可发射“标准”“小猎犬”防空导弹和“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两座mk-36干扰弹发射器;两座鱼雷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可发射mk32鱼雷;此外还配有两架“海鹰”直升机。
电子设备
“基德”级的电子设备最先包括:一部对空搜索雷达、一部平面搜索雷达、一部平面追踪火控雷达、两部a照明雷达和一套电子战系统,以及一套海军战术数据系统,舰首有一部声纳。
发展演变
在1980年代初期进入美国海军之际,“基德”级便加装两组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器以及两具mk-15密集阵系统,以进一步充实自身的武器装备。
在1987年至1990年,美国海军为“基德”级进行新威胁反应提升改良计划:在侦测装备方面,以对空搜索雷达取代平面搜索雷达,并加装一具长程对空搜索雷达以及一具可导引舰炮或“标准”防空导弹的照明雷达;也因此,“基德”级可用于导引“标准”防空导弹的照射频道增至三座。
同时配备sps-48e与sps-49不仅可以在性能上截长补短并且互为备援,在接战时也有相辅相成以及增加目标更新速率的作用;例如在发现威胁时,sps-48e可专注于扫描特定空域,而sps-49则继续进行所有方为的全面警戒,因此,整个系统的效能虽比不上拥有相位数组雷达的宙斯盾舰艇,但比其它只有一座旋转对空雷达的舰艇好得多。
在作战系统方面,“基德”级将ntds升级为“重建型海军战术数据系统”,此为一种半分布式战斗系统。重建型海军战术数据系统核心为一套“指挥决策”系统,整合一套武器指挥系统、一套mk-86舰炮火控系统、一套mk-74导弹火控系统、一套mk-116反潜火控系统等,此外还有一部用于雷达的中型计算机、一部用于导弹下链传输系统的uyk-44中型计算机。重建型海军战术数据系统共配备六座显控台与3部武器控制显控台。
“基德”级的指挥决策系统拥有两部uyk-43主计算机,其中一部使用以美国军规程序语言为uyk-43计算机新撰写的软件,能与link-4a、link-11、link-14等数据链相容;另一部则作为独立的指挥决策处理器,能建立或修改战术原则。指挥决策系统系统中还包括一具彩色显控台以及数台配备17或23英寸显示器的自动态势显示面板。
基德级服役之初,wds是战情室与各武器火控系统之间的中继,根据侦测系统的目标自动追踪档案、舰上武器系统的能力以及周遭环境等决定是否进行接战,并指定接战顺序以及使用的武器,接着便指挥各武器控制系统进行接战,一次可同时追踪256个目标;此外,还能监控发射后仍在飞行的防空导弹或进行射后评估。
当某个火控频道的接战任务完成后,便在wds的指挥下接战另一个目标,而非由战情中心直接管制。wds的操作乃透过三具显控台,其中两具用于两部uyk-44计算机,一部用于mk-72数据转换系统。
至于sys-2则负责将舰上sps-48e、sps-49、sps-55等不同性质的雷达所获得的信息整合成单一的目标侦测档案,能大幅提升本级舰的环境意识,消除了侦测死角。
电战系统方面,除了“斯考特”号使用功能完整的slq-32(v)3之外,其余三舰一开始都使用不具备主动电子反制能力的slq-32(v)2;但后来这三艘都将slq-32(v)2升级为具有主动电子反制能力的(v)5型。
升级后的“基德”级驱逐舰配备有先进的防空雷达系统,因而具有控制广泛海域制空权的能力。“在阿利·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服役之前,“基德”级堪称美国舰队中战力最强、最全面的驱逐舰。据称,如果需要的话,“宙斯盾”也可以控制“基德”级驱逐舰的导弹系统。
作战使用
“基德”级一度是美国海军战力最强大均衡的驱逐舰,服役期间曾陆续充实装备并提升性能。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一代“阿利·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大量进入美国海军服役,没有宙斯盾系统的“基德”级随后在1998至1999年陆续提前除役封存。
一般舰船在此后就意味着命运的终结,但“基德”级却是接二连三的交好运,最终竟然“枯木开花”、再次启封。
在1998年10月,希腊与美国展开交涉,试图以“租购”方式取得四艘“基德”级,但最终由于美国不肯出售标准sm-2防空导弹而告吹;随后美国又向澳大利亚推销基德级,但澳大利亚海军正将力量集中在本国新一代sea-4000防空舰艇计划上,对“基德”级一点也不感冒。
台湾原先一直想租借退役封存的“斯普鲁恩斯”级导弹驱逐舰,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反舰能力日益飚升,台湾海军舰艇应对空中威胁的能力越来越成问题,偏偏“斯普鲁恩斯”原型级无法使用“标准”防空导弹,如果进行改装,成本、风险都相当大,加之美国一直在此问题上不肯松口,因此台湾转而采购使用相同舰体但具备“标准”防空导弹系统的“基德”级。
2001年美国对台军售清单上,“基德”级赫然出现在列,并获得美国批准,“基德”级的采购案被台湾海军称为“光华七号”,使原本已经退役的它在台湾声名大噪。
但是对于台湾海军而言,美国并未同意出售台湾这波军购的首要目标——“阿利·伯克”级,较老旧且战力相对较低的“基德”级似乎只是用来折冲的替代品;而且“基德”级与阿利·伯克级皆为为远洋舰艇,势将冲击台湾海军未来的发展方向。
由于上述原因,加上台湾政坛意识型态对立日趋强烈,故是否要购入“基德”级,曾引发台湾内部不小的争议。
经过种种波折,包括中间台湾当局为了减轻在野党的批评,不得不以减少相关导弹采购数量等手段压低交易总价,“基德”级的预算总算在2003年5月30日通过,在2004年年度预算中执行,随后海军也与美国签署了军售发价书,此案终于“大功告成”。
军购内容包括四艘基德级、248枚标准sm-2mrblock3a防空导弹、32枚鱼叉-ii反舰导弹以及所有训练、维修、备用零组件等。
2003年中旬,美国vse公司击败诺斯罗普·格鲁曼集团,获得了四艘“基德”级驱逐舰启封、整修、改良并训练台湾海军接舰人员的合同,总值达810万美元。
合约中四艘“基德”级都将在美国东岸南卡罗莱纳州的查尔斯顿造船厂进行启封与改良工程。
2003年8月,第一艘“基德”级从原封存地点费城拖至查尔斯顿船厂,并在同月25日展开船体检查,其余三艘也在2003至2004年年底拖至该厂;至于舰上系统的ntu改良工程则在2003年7月便已展开,包括加装link-16三军通用数据链,以及将舰首sqs-53a声纳升级为sqs-53d。
不过该舰的电子装备是20世纪80年代水平,不仅略嫌老旧过时,维修起来也颇教人头疼,台湾未来可能考虑以功能强大且易于维护升级的民间组件来取代。在2003年9月,台湾先遣支队人员抵达查尔斯顿造船厂开始接收基德级的相关工作。
在2005年1月26日,竟发生一名“基德”级接舰官兵在舱房内上吊自杀,因而抖出有台军高级军官管教不当、过度指派工作给属下,导致全舰人员压力过大、士气低迷的丑闻。
2005年台湾立法院第六会期通过今后海军舰艇需以台湾的人名或地名命名,因此台湾海军在2005年10月25日宣布变更“基德”级的命名,改为海军重要军港,首舰取“基德”级首字谐音而更名为基隆号(1801),后续三舰依序为“苏澳”、“左营”与“马公”。
在2005年8月,“基隆”号与“苏澳”号已经完成启封作业与训练阶段,开始进行各项战备训练,舰上各武器系统进行了实弹射击或模拟射击。历经一年八个月紧锣密鼓的启封工程并接受美海军的训练及签证后,台湾海军的接舰人员在一年8个月内通过美方的测评与检验。
“基隆”号与“苏澳”号在2005年11月中旬自美启航,在抵达关岛前,悬挂的是美国国旗,台湾官兵也只穿工作服。
12月抵达台湾,将于2006年一月于苏澳军港举行成军典礼。后两艘“左营”号与“马公”号则分别于2005年1月与4月展开启封训练,2006年中旬进行作战测试评估,预计于2007年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