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智慧
6710500000011

第11章 地形篇

地之道

将之至任

不可不察也原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①,有挂者②,有支者③,有隘者④,有险者⑤,有远者⑥。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⑦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注释

①通者:交通方便的地形,可以互相往来。

②挂者:去时容易回来难的地形。

③支者:敌我相隔处于窄路的两端。

④隘者:狭隘的通道。

⑤险者:险要的地形。

⑥远者:敌我在地理位置上相距较远。

⑦盈:充满。指在像瓶瓮的隘形地方,要部署足够的军队。译文

孙子说:地理的形状有交通方便的;有去时好走回来难的;有敌人仅相隔于窄路两端的;有很狭窄通道的;有地形险要的;有敌我相距较远的。我们可以去,敌人可以来的地形,叫做“通”,在这种“通”形的地域上,应抢先占领视野开阔的高处,沟通保护粮道,这样作战就会有利。可以前进,难以撤退的地形叫做“挂”,在这种“挂”形的地形上时,如果敌人没有防备,就可以突然出击而战胜他。如果敌人有了防备,出击后而不能战胜他,且难以撤退,就不利了。我军先出击不利,敌军先出击也不利的地形,叫做“支”。在这种“支”形的地形上,敌人虽然利诱我们先出击,我们也不要上敌人的钩抢先出击,我们可以先引兵离占,让敌人先出击,然后等他到了半道中回击他,这样就有利。在“隘”形的地域上,如果我们先到达,必须提前出兵占领隘口,并派足够的兵力把守,等待敌人来犯;如果敌人先到达,已经提前出兵占领隘口的,就不要去攻打,还没有占领隘口的,可以去攻打。在“险”形的地域上,如果我军先到达,必须控制视野开阔的高地,以等待敌人来犯;如果敌人先到达,就应该带兵离开,不要去攻打他。在“远”形地域上,双方势均力敌,就不适宜去向敌人挑战,勉强求战就会带来不利。这六条是利用地形的原则,是采取相应措施的规律,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是不可不仔细研究的。

在古代,出色的军事家都懂得妙用地形,发挥有限兵力的优势作战,使固有的地形成为组织防御与实施进攻的天然助手。“地形”就自然地成为指挥员决策战术的重要因素。现代军事地形学在确立“地形”的军事属性时,特别强调它的战术性能,这与孙子的理论渊源较深。孙子在本篇中所确定的地形六型论,其核心就是阐释地形的战术性能。只有把握地形的战术性能,才能最有效地使用火器牙。技术兵器,实施灵活而机动的基本战术。给敌人以突然袭击,同时在防御中,巧用地形的自然保护性能,使部队免遭敌人火力攻击。“范例解析:中国经济的桥头堡”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由传统内向型经济转变成外向型经济,并致力于发挥沿海优势,以带动内地发展,谋求从沿海到内地的逐级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高瞻远瞩,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并于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这样就把整个海岸线串起来了。顺着这一思路,邓小平又提出建立沿海经济开发区的设想,先建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泉漳三角地区,继而开放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

沿海地区运输便利,资源丰富,技术力量雄厚。其发展立足于外向型经济,即资金、技术和产品“两头在外”,易于参与国际大循环,扩大出口创汇,同时向内地输入了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经验,对内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沿海地区毗邻日本、韩国、港、澳、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自开放以来,吸引了大批外来投资者,增加了外汇收入,扩大了劳动就业,繁荣了当地经济。正如邓小平所说,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引进了技术,获得了知识,学到了管理”。

这些率先开放的沿海地区获得了惊人的发展。为此,中央在1988年把海南建成一个省,并全面开放。1992年岁首邓小平南巡提出“大开放”的口号,形成沿海、沿江、沿边所谓“三边”开放的热潮。一个个开放口岸和临时过货点串了起来,边贸事业方兴未艾。这一轮开放最引人注目的是以上海为龙头的沿江开放,重点开发浦东,利用上海作为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

邓小平的这种利用地理优势率先发展的战略眼光,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在世界上的地位。它不仅搞活了沿海经济,而且这些沿海特区、开放城市和开发区已成为中国与西方世界连接的纽带,同时它又作为一条传送带,带动了中国内地经济的大发展。“智谋小结”

众所周知,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沿海经济迅猛发展,从而带动了内地的发展。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正是利用沿海城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吸引外资,繁荣了内地经济,从而使其成为了改革开放的“窗口”。孙子兵法中的“因地制宜,巧借地利”不但在军事上极为重要,在发展经济的今天,也有其很强的实用性。

“兵法妙用”晋兵智勇胜契丹

五代时期,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率30万大军包围了晋国的北方军事重镇幽州(今北京市西南)。晋王李存勖动派大将李嗣源统率了7万人马增援幽州,解幽州之围。

李嗣源与诸将商议进军之计,说:“敌人多是骑兵,人数众多,又已先进入阵地,外出游骑没有辎重之忧,而我军多是步兵,人数又少,还必须有粮草随军而行。如果在平原上与敌人相遇,敌军只需把我军粮草截走,我军就会不战自溃,更不用说用骑兵来冲击我们了!”

针对这种不利情况,李嗣源从易州出发,不是走东北直奔幽州,而是先向正北,越过大房岭(今河北房山县西北),然后沿着山涧向东走。

李嗣源率大军餐风饮露,日夜兼程,一直行进到距幽州只剩下60里远的地方,突然与一支契丹骑兵遭遇,契丹人才发现晋军派来了救兵。契丹兵大吃一惊,慌忙向后撤退,李嗣源与养子李从珂率领3000骑兵紧随契丹人的身后,晋军大部队则紧紧跟随在李嗣源的骑兵后面。不同的是,契丹骑兵行走在山上,晋军行走在山涧中。

行至山口,万余契丹骑兵挡住了去路。李嗣源知道成败在此一举,摘掉头盔,用契丹语向敌人喊道:“你们无故侵犯我国,晋王命我率百万之众,直捣两楼(契丹首府),将你们全部消灭!”说完,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斩杀契丹酋长一名。众将士见主帅身先士卒,群情激奋,斗志倍增,纷纷杀入敌阵。契丹骑兵被迫向后退却,晋军的大部队乘机走出山口。

出山之后即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由于失去山地的保护,极易遭受骑兵攻击,李嗣源命令步兵砍伐树枝作为鹿砦,人手一枝,每当部队停下来或遭到契丹骑兵攻击时,即用树枝筑成寨子,契丹骑兵只能环寨而行,而晋军乘机放箭,契丹人马死伤惨重。

逼近幽州时,晋军拖后的步兵拖着草把、树枝行进,一时间,烟尘滚滚,契丹兵不知虚实,以为晋军援兵甚多,未战先怯。等到决战来临,李嗣源率骑兵在前、步兵随后,有组织地掩杀过来。契丹兵斗志皆无,丢弃了大量的车帐、牲畜,狼狈逃去。

至此,幽州重镇得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