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海底会是什么样?你想尝试一下吗?山姆教授是不想,因为海底黑洞洞的,又没有好吃的,好玩的,还可能遇到鲨鱼或其它凶猛的生物。
但是,早已有人尝试在海底生存了。谁啊!我想也只有探险家和科学工作者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从1969年2月15日到4月15日,4位美国科学家住在一座“海底屋”内生活工作,前后共60天,一直没有浮出水面。每天早上醒来,他们就看见阳光穿过穿梭来往的银灰色针鱼群射下来,闪烁不定。从塑胶圆窗孔望出去,见到黄色的鲷鱼在环绕他们那座海底屋的活珊瑚花园中觅食。这4位“海洋人”吃过早餐后,背上潜水器从防鲨廊出去,进入安全潜游水域,与鲐鱼、琥珀鱼、青蓝的鲟鱼、各种鲜艳彩纹的雀鲷等邻居一同戏水。
这4位“海洋人”是在进行一项海底生活实验,叫做“玻陨石1号”。这项实验之所以取名为玻陨石,是因为在地球上发现的一种像玻璃的卵石,据说是陨星撞月球爆炸后,飞到地球来的碎片。玻陨石计划原是美国太空研究计划的一部分,像有些来历不明的太空物体会落在地球上的情形一样,海洋实验室悄然潜入了大海里。
他们住的海底屋是两个充满空气的圆筒形钢箱,各高18英尺,由一条爬行通道连接。承托钢箱的底座,用87吨铅镇在海底。整座房子漆成白色,引来不少海鱼不分昼夜地游到圆形窗口来窥望。
你不是也想去海底屋去看看呢?那就好好学习,争取当个地质学家或海洋学家。不过,现在各地的海洋馆已经有了类似海底屋的娱乐项目,你可以隔着透明的“玻璃隧道”,深入“海底”,经历环球海底旅行,与各种海洋生物近距离接触,探索海洋世界的瑰丽与奇妙。
每个钢箱有几个房间:下层一个房间布置得很舒适,铺上地毯。4人在这里睡觉、吃喝、阅读、听录音音乐;上层一个房间算是桥楼,放满通讯装置和实验设备。另一个房间摆着变压器和调节空气系统的压缩机,还有一个保存食物的冷藏柜(吃的主要是冷冻食品,但间或有新鲜果菜,放在密封的容器中从水面用绳索吊下来)。还有一个房间是“湿室”,有个垂直的升降口直通出海去。在房间里存放着水肺装备和潜水衣,科学家每次出海潜泳回来,也在这里用淡水冲洗身体,换上干衣服。
“海洋人”居所与支援实验的驳船之间,有一条很粗的“脐带”相连,那是一束软管和电线,顺着“脐带”把淡水、空气、电力送到下边,以保持通讯联络。
将来,养鱼和海产养殖工作,例如种植昆布、海草等海底植物,都会需要不少人在海中生活。因此,科学家不仅研究海洋生物的习性,还对该地区的海洋生物作了普遍的调查。
“海洋人”数出了好几十种鱼,最小的是2英寸长的鳗,最大的是12英尺的鲨。有时这些有鳍的朋友会动粗。生物学家曼根说,有一回他在一珊瑚礁处遇到20多尾琥珀蛳,每尾都有10多千克重。“它们形成一支队伍在黑暗中向我们游来”,他说,“队形是那么的紧密,就像是一条硕大无比的大鱼。”
他的同事、海洋学家沃勒补充说:“我猜它们是在表示该地是它们的领域,因为它们向我们的肩背各部位乱撞,要我们离开。最后我们遵命离去了。”
这真是一次勇敢的尝试。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和奉献精神值得山姆教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