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著名古籍文本《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山海经·大荒东经》中也记载到“东海之外有大壑”。那么这个世界上到底存不存在这样的没有底部的“大壑”呢?人们为什么对这个深不可测的无底洞这么感兴趣呢?事实上在希腊背靠大海的克法利尼亚岛阿哥斯托利昂港附近的爱琴海域就存在着这么一个“大壑”,每当海水涨潮的时候,汹涌的海水就会排山倒海一样“哗哗哗”地朝着洞里边流去,形成了一股特别湍急的急流。那么多海水一直往那个洞里流,但总不见那个洞被水灌满。到底有多少水流进那个洞口呢?有的人进行了大致的推测:每天流进这个无底洞的海水足足有三万多吨。
我们对这个奇怪的现象怎么解释呢?有的专家认为这个无底洞其实就像石灰岩地区的漏斗、竖井、落水洞一类的地形,但是人们马上会提出疑问:即使这个洞像漏斗那样,那也得有一个出口啊?否则,不管这个漏斗有多大,总会有满的时候。但是这个希腊亚各斯古城海滨的无底洞有没有出口呢?如果有的话,人们为什么找寻不到呢?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经有许多考古探险队来到希腊亚各斯古城海滨想揭开这个无底洞的秘密,但是最终没有一家探险队找寻到了答案。在这些考古队中,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所派出的一个考察队的经历最为奇特。他们为了找寻到这个无底洞的出口在哪,采取了两个十分特别的办法:第一次他们先把一种经久不变的深色染料放在海水里边,然后看着这种染料是怎么随着海水一块儿流进无底洞里边去。随后,考察队员们分头去附近的海面和岛上的各条河流、湖泊进行观察,看看有没有被这种染料染出颜色的海水。可是,考察队员们费尽了力气,察看了所有的地方都没有发现被染料染了颜色的海水。考察队员们总结的可能性原因是:海水的量太大,把有颜色的海水稀释得太淡了,人们的肉眼根本不能看出来。
经历了第一次的失败,队员们并没有灰心,随后他们就想出了第二个办法:他们首先研制出一种带有明显颜色的塑料粒子,这种塑料粒子密度低,能够一直漂浮在水面上而不沉到海底。然后,队员们就把130公斤重的塑料粒子都倒进了海水里。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附近的人看到这种粒子,然后随着粒子再慢慢寻找源头。在他们看来只要有一颗塑料粒子出现在不是入口的地方,那么就可能找出这个无底洞的出口之所在。令人沮丧的是即便考察队员发动了周围的人们帮助寻找这种带颜色的塑料粒子,但最终都是一无所获!
那么这个出口到底在哪呢?考古探险工作者并没有获得确切的答案,我们只能把它当做是一个谜等待有人来“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