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大海和它的居民们
6704100000028

第28章 活生生的“奇迹”

山姆教授是个相信奇迹的人。在20世纪里,电力、汽车、飞机和原子能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些,对于古人来说,都是奇迹。

你如果跟古代的人说,两个人在千里之遥的两个地方可以互相通话,而且可以看到对方的样子,他一定会说你异想天开。但是,现在的视频电话做到了。以前人们认为登上月亮只是神话传说中的事情,但是这个事情已经被人类实现了。

许多人认为太平洋里的怪兽、尼斯湖怪兽等都是无稽之谈,根本不可能存在。他们认为生活在恐龙时代的生物根本不可能还会活到今天。但是奇迹的确发生了:一种生活在4亿年前远古时代的古老大鱼——矛尾鱼,真正的活化石,被人们捕捞上岸。这一惊人的发现证实了大海里确有古老生命的后裔存活着。

1939年1月正在英国度假的生物学家史密斯教授收到了一封寄自南非的信,寄信人是一位在南非博物馆工作的生物学家拉蒂迈女士。信中夹有一张不知名的鱼的速写图,信里写到:“去年12月22日,我在集市上发现了一条奇怪的鱼,从来没见过。它有1.5米长,有个奇怪的像矛一样的尾巴,背上长着两个鳍,是附近渔民在海里捕捞上来的。我想它肯定是我们尚不知道的一种鱼,所以我把它买了下来。访问教授,这是什么鱼?”

史密斯教授看完后,惊叫了一声:“这不是生活在4亿年前的矛尾鱼吗?”他急急忙忙地找出了古生物化石图鉴,对照结果,一点没错,这正是矛尾鱼。可是,人们只在古老的岩层里发现过它在4亿年前生活时的化石。“难道还会有活着的矛尾鱼?”教授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根据化石测定,矛尾鱼4亿年前生活在淡水域里,于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灭绝。

具有永无止境探索精神的史密斯教授迫不及待地收拾好行装,乘上火车、飞机,日夜兼程赶往南非开普敦的南非博物馆。因为,拉蒂迈女士把这条鱼买下来以后就存放在博物馆里。史密斯教授一到,来不及寒暄客套,就冲着拉蒂迈女土说:“那条鱼在哪儿,快带我去看。”尽管史密斯一点时间也没耽搁地赶到了,但从拉蒂迈女士买下这条鱼到现在,已经近两个月了,鱼已腐烂。为了防止这条珍贵的不知名的鱼的毁坏,拉蒂迈女士和博物馆的人把它制成了标本,史密斯教授赶到所看到的只是它的标本。不过虽然仅是标本,但毕竟是刚死不久的矛尾鱼做成的标本。

史密斯仔细观看了这条奇怪的鱼,它的外表既像鲑鱼,也像鲤鱼和鲫鱼,可它的个头儿真大,有1.4米长,58公斤重;全身呈暗绿色,尾部很像古代兵器——矛;特别是背上长着两个鳍,完全是矛尾鱼的特征。史密斯教授对拉蒂迈女士及其同行说:“我敢肯定这就是活着的4亿年前的鱼——矛尾鱼。虽然发现的化石体长仅59厘米,是矛尾鱼通常体长的1/3,但所有的特征都表明它就是活着的矛尾鱼。我们终于找到了活着的化石标本,拉蒂迈女士是最先发现这条鱼的人,应该起名叫‘拉蒂迈鱼’。”

矛尾鱼属于硬骨鱼。此类鱼共有4种科目,现存仅发现此一种,正式命名为“拉蒂迈鱼”,以纪念拉蒂迈女士划时代的发现。

矛尾鱼与众不同,它有许多奇特而又神秘的地方。经过仔细的观察研究,史密斯教授认为,矛尾鱼的发现为海洋生物学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之路,因为矛尾鱼身上有太多的神秘之处。

最奇怪的是它的鳍,普通的鱼鳍里都没有肌肉,更没有骨骼,而在矛尾鱼的鳍里却有很厚的肌肉,特别奇怪的是在它的一对强大的胸鳍和一对腹鳍里还有一段管状的骨骼。有肌肉就可以运动,这就说明了矛尾鱼的鳍是可以运动的“手”和“脚”,而鳍中的管状骨骼正是海洋生物上岸所必须具有的“支撑架”。矛尾鱼正是海洋生物刚刚进化上岸之时的一种鱼,所以它的发现为生物进化找到了活证据。陆地上的生物是从海洋里的生活进化的,这种进化正是从鱼鳍产生肌肉、骨骼变成四肢而发生的。矛尾鱼的身上正具有这些明显的特点。顺便说一下,它的两个背鳍和巨大的尾部,相配合可以运用自如地在海中游泳,以躲避危险和寻找食物。

矛尾鱼的发现,轰动了全世界,因为人类第一次找到了活着的鱼类老祖宗,生物进化史上的活标本。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史密斯教授与拉蒂迈女士觉得,必须捞上一条活着的矛尾鱼进行研究,那样会发现更多尚不知晓的神秘之处。

于是他们决心寻找活着的矛尾鱼。史密斯教授亲自在报纸上刊登启事:谁能捉到第二条活矛尾鱼,奖赏100英镑(当时英镑比现在价值高)。但是不久爆发了范围广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事的影响,寻找矛尾鱼之事只好暂停。

1952年12月24日,史密斯教授突然接到一封急电:“矛尾鱼找到,请立刻来看。”这是船长汉特从非洲东南部的岛国科摩罗的一个小岛上发来的。教授急忙启程。没有班机,他就专门请空军派了一架部队的专机,当天赶到了科摩罗群岛。果然是一条活着的矛尾鱼,是在科摩罗群岛中的昂儒昂岛附近海上捕捞到的。

从捕捞上第一条活着的矛尾鱼以来,迄今为止已在靠近非洲的印度洋中捕捞上至少80多条矛尾鱼。一般说来,这种鱼是靠钓上来的。今天,世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中都保存有矛尾鱼的标本。从来不甘落后的日本人也亲自开着船跑到了南非附近的印度洋上,终于在1981年也捕到了一只。20世纪80年代,矛尾鱼还从非洲远道运至我国的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过。

人们对这种奇特的鱼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种鱼的奇闻怪事。这么古老的鱼,又大又笨,它如何能在海洋中躲避天敌,又怎么生活?根据考古发现,远古时代矛尾鱼生活在湖泊和泥沼里,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它们到了深海。众所周知,湖泊和泥沼里都是淡水,矛尾鱼怎么能生活在盐海里呢?而且它们仅仅分布在南部非洲东南沿海里,这是什么缘故呢?后来科学家终于发现,在矛尾鱼分布地区的海水中有一个淡水区域,矛尾鱼正是生活在这片海水中的淡水区域内的150~500米的深海区,仅每年11月到次年1月短短的两个月中才会浮到海面上来。

这至少告诉我们两件事:(1)由于它很少到海面上来,所以人们长期没有发现它,说明深海区可能还有我们所不认识的海洋生物;(2)和4亿年前一样,它还在淡水域生活,正是印度洋中有了这么一块海中淡水区才使得很少有天敌与它对抗,使它繁衍至今。至于在这片深海中为什么会有淡水域,这更是谜,至今尚未得出结论。海洋中真是无奇不有啊!

矛尾鱼还有一点不同于其它鱼的特征。普通鱼的脑重占身体的0.1%~1%,而矛尾鱼不到0.01%,但脑中高分子蛋白却多于其它鱼,而且矛尾鱼有内鼻孔,这是鱼类上陆进化的证明。

既然4亿年前的矛尾鱼能够适应越来越复杂的海洋环境而生存到了今天,那么如此广阔的海洋中很有可能不仅仅只有这一种史前动物。

日本海洋水产资源开发中心的阿部宗明先生(鱼类学家)曾经在1977年查阅资料时发现,1934年在法国海岸也曾打捞过一个巨大怪兽的尸体,几乎与在新西兰捕捞上来的那一只一模一样。在这本名叫《征服海底》的文献中,阿部宗明先生看到了文献上的照片,他认为两种怪兽非常相似,特别是前脊背部分。据此文献记载,1934年,在法国因什布尔附近的海域,打捞过一只体长8.1米的巨兽尸体,当时虽然引起骚动和人们的注意,但对怪兽的来历还是不清楚。阿部宗明说:“当时世界上的学者们只是依靠信件来递送情报,点燃着探索海洋未知生命来历的兴趣,而不具备现在的通讯网络手段。如果今天再发现,相信43年前(1977年写的文章)的新闻会变成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

既然矛尾鱼的发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生活在史前的古生物还活在今天的海洋里;既然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尚处于婴儿般的认识阶段;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海洋中或者一些由海洋演变成的湖泊中确实存在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生命体,它们早晚有一天会与我们人类见面。

世界上有没有奇迹?你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