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某厂的七层大楼里,绿头苍蝇与日俱增,追查臭源,乃厕所铸铁管道渗漏粪便所致。生活卫生科汪科长派厂里的管道工去维修。首先用水泥堵漏——不行:臭水依旧从固化水泥边沿的锈斑中渗出;接着用油漆泥子抹——仍不行:水油分离,抹上的泥子转眼就剥离下去;后来用焊堵——依旧不行:电焊工以找不准渗漏面上的漏洞为由,掩鼻而去。当然也可能会有什么别的好办法,但问题在于谁都不愿干这臭活,于是他们向汪科长建议:更换新的铸铁管。可这些铸铁管道是在盖楼时安装进去的,现在要换,谈何容易:即使不拆楼重建,起码也得拆墙破壁。
责无旁贷的汪科长只得四处奔走,欲尽快觅得除臭良方。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城郊一位人称“十二能”的工匠。
“十二能”不假思索地说:“科长您真没白跑这一趟。我研制了一种油水亲和剂,用它配制的堵漏材料永不固化,定能一劳永逸地堵塞臭源。但因正在申报专利,需要保密,配方不便示人。”
鉴于此,汪科长不得不以每日180元的高薪聘请“十二能”去工厂为数百名职工排忧解难。
“十二能”说:“日薪180元,不算少。但科长您最好付250元,因为科长您风尘仆仆,不辞辛劳,为职工奔忙,倘我无以酬报,实在过意不去,今后我只好从日薪中提取70元以报知遇之恩。”
汪科长没有点头,但也没有摇头,当即就偕同“十二能”去厂里堵漏。
“十二能”果然身手不凡:仅一月许,大楼上下不再有臭气逸出,全厂上下皆大欢喜。
孰料正在给“十二能”结账付酬之时,最早维修过厕所的一楼,就有数人来找汪科长,说臭水又堵而复漏。问及“十二能”,答道:“铸铁管锈蚀日甚,旧孔虽堵,新洞又生,无根治之法。”
汪科长善解人意,首肯道:“言之有理。但是你的堵法虽不能治本,却能治标,这就很好嘛。今天你就不要走了,再去继续堵漏。”
数日后——一楼的渗漏刚再次堵住不久,又有人来报,说是二楼、三楼……又有臭水漏出。
漏了有什么要紧?堵呀!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渗漏——堵漏——再渗漏——再堵漏,循环往复,无止无休;漏了再堵,堵不胜堵……一晃悠,五个年头就这么过去了。
五年里,“十二能”从厂里领到薪金约80万元。除去报答知遇之恩的20多万元外,余款中的一小半,他用来在城郊修了一座鹤立鸡群似的三层小楼,与某厂的七层大楼遥遥相望。
看到“十二能”收入丰厚,免不了有人眼红。有一“红眼”竟出资数千元买通“十二能”的一个亲戚,偷来一小杯油水亲和剂。事成,该“红眼”喜不自胜,当即又耗资数百元,将其送往省城化验,数日后拿回化验单。上面写着:
这种界于固态、液态之间的物体,其分子式为C17H35COONa。
“红眼”找来化学词典查对,词典在这个分子式下边印着一行字:
学名硬脂酸钠,俗称肥皂。
《漏洞》中人称“十二能”的工匠用肥皂为大楼厕所堵漏的故事,揭露出某些单位在管理中暗藏的大大小小的漏洞,令人触目惊心;人性中的贪婪、工作中的失职,警示深刻,发人深省。(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