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高高的白杨
6703600000026

第26章 水平

龙门沱是搽耳河唯一产河鼋的地方。河鼋似鳖,背板周围有半透明的肉膜,人称鼋裙。鼋裙肉是极稀罕的美味佳肴、滋补珍品。县城的餐厅,这道菜的价格已炒到了5000 元。尽管如此昂贵,那菜谱还形同虚设——经常供不应求。

鉴于此,当地人衡量一个人尊卑贵贱的尺度之一,就是看他是否吃过鼋裙肉。

赵局长家,只有赵局长一人吃过鼋裙肉。

那年他才15岁,软磨硬泡才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伍不久,部队奉命上搽耳山剿匪。他不幸受了重伤,被留在龙门沱村的刘四妈家中疗伤。因此,他才有幸吃到鼋裙肉。那只鼋鱼,是刘四伯三次破冰下河才捕捞到的。当年刘四妈往他嘴里喂食鼋裙肉的情景,他还记忆犹新。

去年秋,赵局长被派下乡任扶贫工作组组长。考虑到他与龙门沱村在解放前结下的深厚的革命情谊,他带领的几位同志被分到那儿蹲点。

龙门沱村的乡亲为了给回“娘家”的赵局长洗尘,特意在刘四妈家备办了一桌酒席。

赵局长一行刚落座,村支书就一边斟酒一边介绍说:刘四妈听说你们要来看望她,昨夜乐滋滋地忙了个通宵,亲手做了这一席赵局长当年爱吃的饭菜。

尽管如此,却迟迟不见赵局长动筷子。

见赵局长没有吃这顿饭的意思,随行的几个同志拿起的筷子不得不放下。“吃呀,”村支书说,“都是家常饭菜,吃呀!”

“家常饭菜?”赵局长笑着问,“这碗鼋裙肉,也是家常菜?你不知道它价值5000元么?如果今天被我们吃下去,我们还配被称为扶贫工作组吗?乡亲们的盛情,我们领了,这菜却不能吃。”

于是,赵局长罢宴的佳话就传开了。村支书逢人就夸赞,说赵局长政策水平高、廉政意识强。省报上还刊登了表扬赵局长的通讯报道。

这一年腊月二十三,赵局长回到城里家中过小年,特意拿出5000元现金,要妻子去龙门餐厅为春节的家宴席预订一份鼋裙肉。

妻子说:“在龙门沱村,鼋裙肉摆在席上,请你白吃你不吃,现在却要掏腰包去买。你不觉得你那天是在……故作清高、沽名钓誉?”

“我沽名钓誉?别人不了解我也罢,难道你也不了解我?那天,我……确实吃不下去。”

“为什么吃不下去?”

“这个‘为什么’只能关了门在家里说:那天刚一进村,我的双手就被刘四妈紧紧握住。握着握着,她激动地哭了:眼泪、鼻涕、涎水,就直往我手上滴;还有她手上显而易见的污垢、口里呼出的臭气……你想想,她亲手做的鼋裙肉,我还能有胃口吃下去?”

“可是当年你在她家里疗伤,她给你亲手做的那碗鼋裙肉,你咋能吃得那么津津有味?”

“夫人哪,你真糊涂!当年是当年,现在是现在。现在不管咋说,我也是在党校拿了毕业证的;当年我那是啥水平——文盲!你想想:一个文盲,他能知道什么是细菌、什么是病毒?”

我们经常读到的反腐倡廉的小说,大都停留在揭露、鞭挞腐败现象的层面上。而《水平》却不是这样的水平。《水平》从吃不吃鼋裙肉的情节切入,鞭辟入里地揭示了腐败现象滋生的深刻的思想根源。赵局长以为他现在知道了“什么是细菌、什么是病毒”,其实不然,真正知道“什么是细菌、什么是病毒”的是包括《水平》的读者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