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生活课
6703500000019

第19章 大湖苇韵

1、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这诗句应该是我试图对洪泽湖湿地上万亩芦苇解读的序幕。苍苍、汤汤,漫天卷地,齐刷刷地弥漫上来,此时的我,压迫成了一条游鱼,迷失于鸟鸣啾啾的芦苇荡。

湿地,万亩芦苇,是洪泽湖碧水卷起的诗句,是伫立的帆樯,是大湖母亲孕育的杰作。从江苏省泗洪县城往南出发,车行不足半小时,便抵达洪泽湖湿地,抵达气势恢弘的芦苇荡,风中的芦苇,漫天卷地,此起彼伏,涌起惊天波涛,有着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运河缠绕、洪泽湖孕育的的苏北,习惯处处弥漫着酒乡豪放的大地,居然深藏着一个待字闺中的妙女,犹抱琵琶半遮面,掀起风尘里一阵阵人喧马嘶的漩涡。是的,的确,令人诧异,在无数暗夜里沉默不语的女子,充满着神秘,充满着野性。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声色犬马、觥酬交错和歌舞升平已厌倦,落满灰尘的心灵,渴望原生态的洗涤,无须酒肉,更不需美色,就一口新鲜的氧气,窥一眼自然的原始面容,瞬间就会有顿悟之感。这时,或许你会迷惑,在空旷里,苍苍的芦苇,清凌凌的湖水,还有水中的游鱼、空中的白鹭以及万亩的散发清香的接天莲叶。这时,你会涌起一种羡慕的情愫,人要是如这芦苇、莲叶或者那鸟、那鱼多好啊,少了一份俗世的纷扰和虚伪,多了一份生命的本真与自由。

家乡洪泽湖身边的芦苇,以泼皮的个性,在荒芜的滩涂上,涂抹出一副惊世骇俗的景观。在饱受水深火热的地方,她以辽阔的方式填补人们喧闹心灵的空白,释放生命的隐语,衍生绿色和希望。枝头的鸟鸣,是灵动的词语,是母亲湖的眸子,是翻动日子的动词。芦苇荡是粮仓,是渔湾,是无数炊烟汇聚的广场。只等待秋天一声令下,村庄就燃起一种叫黄金的火焰,凝聚一个冰封季节的暖温。

2.

我对家乡洪泽湖湿地一直怀有深深的敬意。黄河夺淮,造成了洪水的泛滥成灾,大地,在苏北的中部,变呈出饱满丰盈的泥土,一把揽过水的温柔。洪水走过的地方,是荒凉。而芦苇,就是从荒凉里站起来的生命,繁衍着博大与浩渺。我至今不知道湿地的第一株芦苇从何处来,是一株、两株还是无数株;也不知道是空中鸟儿嘴里的遗失,还是从千里迢迢的水路漂泊至此,芦苇以史诗般的壮观呈现在世人的面前。生命的旺盛,就是这样被证明的。

揭开她的面纱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了。可以设想一下,也许芦苇它早就存在了很多年,那些寂寞的日子里,它们没有张扬,没有颓废,没有自暴自弃,在浅水里,蜿蜒着生命的痕迹。其实,他们有的是伴侣与伙伴,风儿是千里迩来的朋友,鸟儿是苍穹里的来客,而鱼儿呢,则是甜蜜私语的情人。

我去过湿地两次,因我一直想谛听大湖深处的风景。一次深秋,万木萧瑟,芦苇飘逸着无言的思想,挺立在水中,那么团结,那么相互扶持。让我读到了久违的温情。我似乎看到一种火的物质马上升起,直到一种生命的温度自身体上升;还有一次是夏季,我选择了它最旺盛的时候,当我站在它面前的时候,我以为脆弱是它的本质,没有想到,原来,脆弱是属于人类的词语。它的无边,它的浩瀚,它的汹涌涛声,“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而芦苇卷起的不是雪,是生命的翡翠。

那时,我在芦苇的身边逗留了一会儿,耳边只听到极其寂静的鸟鸣。而深处若隐若现的涛声,则怒吼在芦苇隐秘的内心里。

我无法用笔墨描绘出铺天盖地的芦苇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更无法想象大水中芦苇生存的姿势。作为湿地芦苇,与水结缘,但又怎抵挡灭顶之灾?每当洪水来临时候,芦苇一头扎进水中,在水的深处煎熬、忍耐,经过漫长的时间,水退之后,只有荒芜的沙滩。而我们的芦苇,又从泥土的深处冒出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滩涂,转眼又是一片辽阔的风景。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自古以来,很少有赞美芦苇的诗句,但当你我面对湿地芦苇时,此时你不觉得这首赞美山竹的诗句,不也写出了芦苇的风骨吗?

芦苇,一种再平凡不过的植物,依水而生,沐光而长。她有着柔软而坚韧的躯体,而隐藏在这种柔弱之下,却是坚忍不拔和刚强的品格。她是刚与柔最完美的结合。

为什么它能够在这洪水中蓬勃生长?细细地观察这芦苇,你可以发现,这些芦苇之所以茎杆都特别粗壮,枝叶都特别茂盛,关键在于它的根系特别发达。正是因为它们的根深深地扎入泥土,扎入泥土的深处。一旦把自己与大地紧紧地联在一起,就有了生命的葳蕤与壮美。芦苇如此,人何尝又不是呢?

原来,芦苇源自大地的孕育,坚韧、挺拔、蓬勃。

3、

走近湿地,如果你带着对大自然深深的眷念,你会发现高挑的芦苇,是我们梦中的家园、生活的知己。它有着男人的伟岸,粗壮而高大的芦杆把结实饱满的穗举向蓝天,像是一枝枝巨大的笔,注定要写出豪情篇章。笔锋挥洒,饱蘸阳光,涂抹云天。远远望去,气势非凡。如果大风出来,挺直的芦枝上连着淡褐色的穗,正如一面旗,迎风猎猎,尽情飘扬!它也有着女人的温情。那是一些已经开花的浅灰色芦花。朵朵柔绒浮在茂密的芦苇丛中,像是雾里一片透明的云,又像雨中一团迷蒙的雾。几分朦胧,几分娇媚,似乎太阳下吹一口气就会化为无影,令你的心绵软不已。更多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大片低矮芦苇布满星星点点的小花穗。穗子不安分,永远在跳动。和着秋风的节拍跳着劲舞。你跳你的,我跳我的,她们的舞步虽然零散,却动感极强,充满激烈的生命节拍,让你领略到自然界“大音无声”的震耳欲聋!莽莽苍苍的苇田之上,连绵不断的白色芦花恣意怒放,穗花丰满,绒絮成团,白得晶莹,白得柔美……

秋天,是湿地芦苇四季中最得意的杰作,它们在长空雁叫的西风里,以最庄严宏大的场面给我们来一场作别的盛典,黄金的盛典。它让我们看到,这些曾经“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绿色生命,如何在大自然的舞台上向秋天谢幕,没有落幕的一丝苍凉。原来,告别同样可以充满欢乐、飘逸、奔放、……生命的消失不是躯体,而是没有精神与灵魂的空虚。芦苇短暂作离别的空隙,总会有纷飞的芦花一直飘荡在你我的眼前。

洁净无瑕的雪白芦花,在秋的舞台上肆意张扬,纵情翻飞,无所约束,皆为秋狂!面对就要到来的萧瑟冬季,即便是战旗破碎,她们脚下的鼓点仍然昂扬,站立的姿势仍然挺直!我很喜欢芦苇,因为芦苇成熟后便会开出雪白的花,风吹过时,芦苇很缓慢地摇着,伤感而美丽。每一支芦苇都是温柔的,消瘦的温柔,很苍凉。而大片的芦苇在一起,就以它的规模表现出了壮美的气势,便也具备了一种千军万马般的阔大的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想必那易水岸边一定也长满了蓬蓬勃勃的、开着白花的芦苇了。

4.

芦苇,也叫蒹葭,早见《诗经》,在二千五百年前就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行里走来,带着爱情的原始,铺设着感情的草甸,那弄篙荡舟的少年,在洄流中,追寻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而两岸芦苇茂盛,就像那古典含蓄的植物,在望穿秋水的守望和追逐中,织就了五千年最优美的爱情。爱情的天空,是那一望无垠的芦苇,道破了秋天的密藏。白絮飘飞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多少年来,引得衣香鬓影的女子情牵蒙绕,千古绝唱。

家乡湿地的芦苇荡,依旧是爱情滋生的天堂,是当初《诗经》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地方。

天气响晴或者淫雨霏霏的日子里,幸福的恋人们,在这片原始的翠绿中撑一把古典的伞,荡舟在芦苇深处谈情说爱,恰似女词人李清照少女的时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啊!爱情在流水的两岸生长,正如芦苇越长越高,爱情还要用芦苇中的鸟儿来点缀,那是多么回味悠长的爱情啊!在这样的爱情里,即便是分离也是美的。因为有这么多无涯的芦苇会轻抚那些忧伤的心。风是流动的,心情也是变化的,忧伤会随着河流流向远方,芦苇丛中鸟儿的轻声鸣叫也会让人忘记伤感。眼前浮现熟悉的《蒹葭》: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眼前升起一幅清淡诗意的画面:白雾升起的清晨,郁郁蒹葭的岸边,一位男子在翘首以待。

其实,这首经典的爱情诗,极富内涵的诗词不只囿于一个“男女之情”的狭小空间,而我更愿意将这种追寻和守候解读成一种对生命的不可捉摸与缺憾美。

眼前迷茫的白雾,可望而不可达的女子则在水中央,你“逆洄从之”还是“溯游从之”,这位心仪的女子总是游离于你掌握之外,因为“她”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她”又是无处不在的,但是你却永远无法企及,只能是隔着青纱迷雾看到她“在水中央”而已。也许,这是诗人对生命、对理想的不可知不可求的悲音与劫数,或佛家所谓的“缘分”?。

5.

蓬蓬勃勃的芦苇荡,绿色的宝藏,牵系着生命里丝丝缕缕的缠绕。

艾青老诗人云,“一只芦笛,拿当年法国大元帅的拐杖也不换”。浓缩着生命所有枝节的芦苇,在贫穷的风声里发出一声或两声歌唱,也许,这是生命的最好底色。

五岁的我对家乡这片原始的芦苇荡保存的是童年的趣事,还有日子的沉重。那时我常跟同伴们去芦苇丛中里寻找野鸭蛋、鸟蛋和捉野鸡。清清的湖水荡涤着五月碧绿的芦苇,湖水暖暖的,清澈见底。沿着青草铺设的小阡陌,一路深入,两边的芦苇不断地向我挤压过来,宛如绿色的帏帐,躺在苇叶上,定然是一次大自然绝顶的按摩与保健,舒服极了。微风吹过,万亩芦苇,波涛层层叠叠,像大自然这位书画家在旷野里吐沫立体的书法,在阳光的折射下露出恢弘的容颜,四围的湖水一闪一闪,此起彼伏,给这幅书画作品镶上绝好的边框,把大自然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时逢到软草地带,我们还可以赤脚,让小脚亲吻着青草与泥土,水泽漫过,清爽爽的,如果此际少作停留,还会有鱼儿来惠顾呢,让你白皙的脚掌痒秫秫的,让你惊奇不已。芦苇丛中,生长着许多无名的水草,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给整个绿海锈上星星点点的白帆或插上彩旗。

让我们倍感欣喜的是,芦苇荡里,只要用心寻找,总会逮到鱼。很多鱼会沿着水路一路顶风作浪,赶到浅滩上来。我们只要在清晨的时候,手拿着鱼兜,一顿鲜汤是跑不掉的。每逢端午节前夕,家乡的人总爱驱车来到这里,打上几折天然的芦叶,包上几个粽子,芦叶包出的粽子,除了米香,还有一种薄荷的清香随着粽子飘散开来,让人垂涎三尺。

正是因为荒芜,造就了一片芦苇荡,也给家乡的人们一席生存的空间。秋末初冬,长辈们就开始收割芦苇,万亩芦苇,附近的人们时常割一个冬季也没有割完,更多的光阴里,任其自生自灭。沿湖的人家几乎对芦苇都情有独钟,一株芦苇在手,他们可以玩出很多花来。他们可以用来盖房子,打折子,编织逮鱼的虾笼或者睡觉的粗席。湿地不荒,却用不太丰满的胸脯营养湖滩上的人家。当来年“竹外桃花三两枝”时,无数芦芽又会破土而出,露出尖尖的芽,淡淡的黄,嫩嫩的绿,像刚出土的竹笋,煞是迷人。

生命又将翻开湿地新的华章。

6、

唐诗浩瀚,写芦苇之诗也林立,但我比较偏爱诗人刘禹锡写的《晚泊牛渚》: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在长大后背井离乡的日子里,湿地那些高大漫天的芦苇,那些清秀的白穗苇,在孤寂的日子里,它们给我带来快乐和安慰,引起我美妙的遐想。秋风中,无数盛开的芦花在晚霞里无言的此起彼伏,仿佛万千愁绪在苍茫的天边都化做虚无?而在月光下涌动的,红如血,白如霜,冷艳与苍凉,是生命的飘逸。而刘禹锡的另一首题为《西塞山怀古》中,又一次写到芦苇:“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芦苇在这首诗中,也是凄楚萧瑟的形象,让人联想起人生的反复无常,岁月的无奈。

芦苇诗自《诗经》始就有写芦苇的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唐诗中,写芦苇的篇章不少,如“横塘一别已千里,芦苇萧萧风雨多”,“芦苇深花里,渔歌一曲长”……芦苇在诗中大多表现凄凉的景象,和芦苇作伴的,是秋风秋雨,是孤舟独旅。也有另辟新路的,如王贞白曾以芦苇为题写过一首诗,写的是他在自己的庭院里种植芦苇,“高士想江湖,湖闲庭植芦”,写他种芦赏芦的闲适心情。虽然也有雅致,但我不太喜欢。芦苇应该野生,应该在水畔自由生长,在天地间展现生命的美丽和坚忍。

谈到芦苇的诗句,我们不能不记得那首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牙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我偏爱芦芽,每读此句,我的眼前便出现芦芽出土的景象,初春时分,辽阔的湿地里,万籁俱寂,嫩红的芦芽悄然钻出泥土,齐刷刷地伫立在料峭寒风中,它们犹如春之宣言,用绿色的信念衍生着春天的勃勃生机。

7、

帕斯卡尔说过这么一句话:“人是一株脆弱的会思考的芦苇。”这是流传很广的一句名言。他说人的全部尊严来自于思想,“思想使我们囊括宇宙”。“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苏轼云,“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人是孱弱的,如同一管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陪伴着我们一路前行,因此我读帕斯卡尔的《思想录》时,也仿佛是在听一个智慧的邻人闲谈。

在我看来,芦苇固然有脆弱的一面,就是人也有脆弱的本质,当然芦苇更有坚韧的一面,那种命里的坚贞,即使风吹雨打火烧,春天召唤的时候,又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芦苇最高层次的,我以为应该是它的诗意。我们的一生都在追求,求温饱,求富贵,求事业有成,求名垂青史,但这一切,都没有“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来得有境界。这是因为,生命是短暂的,甚至是无意义的。我们一出生都在向自己的墓地走去,也就是说人生只有过程,没有目的,其最终目的地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但我们珍惜这个过程,要在走向自己目的的旅途上,让自己开心一点,闲适一点,让心灵的感受美妙一点,于是我们行走着,歌唱着,观赏着,感受着,这就是人生的诗意了。

随着乡村城市化的进程、旅游业的兴起,家乡的湿地以及漫天海洋似的芦苇会不会因此而消失?但人类依旧念念不忘的,不是坚强的象征,也不是思考的雕塑,更不是眼前的那无数的芦苇丛,而是它那秋天时头顶的一头思绪,在黄昏里翻飞着生命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