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名字创造一生好运气
6700500000005

第5章 现代姓与名

现代作家的笔名

所谓笔名,本是个外来语,原意为作者发表文章时所署的假名。许多作家都有笔名,有的还不止一个,三五个,十余个,甚至百余个,大多数笔名都饶有情趣,满含深意。

有的笔名,表达了对反动势力的憎恨和献身革命、争取自由的情怀。如艾青,原名蒋海澄,出于对蒋介石背叛革命的义愤,耻于与蒋介石同姓,便在“草”字头下面打了个“X”,恰好变成个“艾”字,于是以“艾”为姓,“海澄”正好是青色,就取名为青。

有的笔名,表达了勉励自己刻苦努力积极向上的精神。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乌夜啼》有这样的句子:“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常恨朝来寒雨夜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从中悟到了光阴的可贵,又恨自己生不逢时,为勉励自己珍惜时光,不要让岁月像流水一样白白地流逝,于是便从词中截取“恨水”二字作为终生笔名。著名诗人未央,原名章开明。《诗经·小雅·庭燎》有这么一句:“夜如何其。夜未央。”未央即未尽的意思。诗人取笔名未央,表示自己的创作仅仅是开始。

有的笔名,表达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他把故乡四川乐山境内两条河流的古名沫水(今大渡河)与若水(今雅碧江)合起来作笔名,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无限深情。郭沫若还有一个笔名“杜徒”,那是纪念母亲的。据他说:因为母亲姓杜,而且性格衎直(衎,刚直的意思),故取此名。鲁迅为什么取笔名鲁迅,其中一个原因,是他母亲姓鲁,这是对母亲的怀念。胡风原名张光人。“胡风”是笔名,“胡”取自他母亲的姓。而夏衍的笔名则与他父亲的名字有关。夏衍原名沈端先,其父名沈学诗,字雅言。夏衍的笔名取自他父亲的表字“雅言”的谐音(当地方言,夏与雅同音),用以表达对抑郁一生、善良正直的父亲的深厚同情与尊重。

有的笔名,表露了自己内心思想矛盾与斗争。如茅盾原名沈雁冰,1927年向《小说月报》投稿《幻灭》时署笔名“矛盾”。其含义是: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矛盾,自己思想上有矛盾,还看到不少有着矛盾而自己却以为没有矛盾的人。叶圣陶审稿时觉得用“矛盾”做笔名太显眼,《百家姓》里没有姓“矛”的,容易引起麻烦,于是给“矛”加了草头,就变成“茅盾”。

取名的方法有很多,有的笔名用拆字法,例如厂(音安,不是厰字简化)民,是严辰比较出名的笔名,疑是“辰”字的拆字。巴金用过余一,于是余三、余五、余七跟着来。安危姓王,有两个笔名叫于一,于恋一。此外,丝韦即四维的谐音,是罗字拆开的;迩冬即耳东,是陈字拆开的。曹禺即草禺的谐音,是本字拆开的。舍予是舒字两半,以后成了老舍。陈根各存一半成了木耳,陈沂各去一半成了冬今(东斤的谐音)。槑,古梅字,徐卓呆有个笔名叫半梅;万梅子笔名则叫双呆。適的简化字是适,南宫适的适。适夷曾将名字拆成舌弓翻译和写过一些诗文。毛泽东有个笔名叫二十八划生。绀弩姓聂,有三个耳字,于是分为耳耶,谐音为二鸦,在香港出版的《二鸦杂文》,序言说:“字从谐声,本无取义,所以偏爱,无非因为未被别人用过,这是我取名的一点癖好。”

取“绰号”

绰号也叫混号,也有叫诨号的(其实诨号是绰号的一部分)。

“绰”的意义为“多余”,似乎为名、字、号之外多余的东西。混号之“混”,意义为掺合夹杂,似乎为名、字、号之外掺合各种因素而产生的。事实正是这样,绰号是由他人凭其对某人的印象特征所加,它掺合了某人形貌、性格、语言、动作诸方面的特征。绰号可以反映纯粹的认识印象,既可以反映满意的认识印象,还可以反映不满意的认识印象。诨号之“诨”,义为弄言,仅指运用谐谑嘲弄的技巧所创作出来的绰号,实为绰号一类。

绰号具有极强的表义性,可以增强人们对各类人物的记忆,是名、字、号之外的补充。

据考证,绰号在春秋时就已有之,那时称字称号是一种时尚。号有两种,一种为美号,在名字中间加上子、父、伯、仲的美称,如孔丘字仲尼,可不称名字,直称“仲子”;一种为印象号,在名字之外加上印象标帜,如舅犯(舅为亲属)、东里(住地)子产、行人(官职)子羽、屠(职业)举。后来司马迁著《史记》,故称“史迁”,又因他受过宫刑,又称“腐迁”。印象号的发展,就是绰号。

绰号常用于个体,常见类型有:

1、以状貌取。《后汉书》谓贾逵为贾长头。

2、以德性取。《唐书》谓李义府以柔害物,得诨号“笑中刀”和“人猫”。

3、以威望取。范仲淹守西夏,贼曰:“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范雍)老子可欺也。”故称范仲淹为“小范老子”。

4、以声价取。宋代苏询及其二子苏轼、苏辙都为宋代散文大家,时称“洵老苏”、“轼大苏”、“辙小苏”。

5、以命运取。宋代杨畏,进于元年,显于元祜,迁于绍圣,时人称“杨三变”。

6、以财产取。《唐书》载:“卢从愿为刑部尚书,盛殖良田,帝曰为‘多田翁’。”

7、以职业取。湖州平民许六,以卖饼为业,人称“许糖饼”。

8、以技能取。魏文帝所欲美人薛灵芸,妙于针功,宫中称“针神”。

9、以学识取。梁时刘琼有文才,特别熟悉晋代故事,时人称“皮里晋书”。

10、以艺术取。北齐后主作无愁之曲,自弹自唱,和者以百数,民间称“无愁天子”。

11、以武勇取。吕布膂力过人,善弓马,人称“飞将”。

12、以举止取。《北窗琐言》载:“方干谒王龟大夫,一见即两拜,王答之,未起间,干又一拜,时人称为方三拜。”

13、以行为取。宋神宗时王珪为相,十六年不建一策,上殿进呈时曰“取圣旨”,皇上答复后曰“领圣旨”,退谕禀事者曰“已得圣旨”,时人谓之“三旨相公”。

14、以气味取。梅洵好薰香,窦宾不事修洁,时人谓之“梅香”、“窦臭”。

15、以谈吐取。《唐书》载,窦巩平时与人讲话出言不利索,时人称之“嗫嚅翁”。

16、以著作取。初唐杨炯好用古人姓名,时人谓之“点鬼簿”;宋祁为《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人因称“红杏尚书”。

17、以服御取。闽王王审知,状貌雄伟,常乘白马,军中称“白马三郎”。

18、以身份取。宋文帝以慧琳道人善谈论,常与他议论朝廷大事,慧琳为僧人,穿黑袈裟,时人称之“黑衣宰相”。

19、以嗜癖取。蔡邕饮酒多至一石,常醉卧于路,人称“卧龙”。唐玄宗妃江采萍生性爱梅,玄宗称她为“梅妃”。

20、以谐谑取。学士王平甫,盛夏常大汗浃衣,因“汗淋”与“翰林”音同,人们就戏称他为“汗淋学士”。

此外群体也可取绰号。常见类型有:

1、用于小圈子内的某一伙人。宋末丁大全、陈大方、胡大昌同除谏官,因三人名都有“大”字,“大”缺一点不成“犬”,可以说是不敢吠的犬,时人讥为“三不吠犬”。

2、用于大圈子内的某一伙人。东汉张角发动起义,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其众皆头扎黄巾,当朝称之为“黄巾贼”。

3、地方性的绰号。明代称四川人为川老鼠,形容其会钻营;湖北人为干鱼,表示其善治差鱼。元代江西人在朝廷做官,多以腊鸡相送,因被讥为腊鸡。近代称湖南人为骡子,象征其性格坚韧而带点傻劲。

4、民族性的绰号。明末荷兰人初来中国,当时称红毛番,后来用红毛番指称所有白种人。因外国人来自海洋,又称洋人。山东、河北一带又称洋人为毛子、皮货商。把毛子作为羊的隐语,洋和羊同音。

5、行业绰号。旧时茶楼的伙计被称为“茶博士”,私娼被称为“半开门”。

6、性格、行为绰号。圆滑的人被称为“水晶球”;跟母亲出嫁的孩子为“拖油瓶”。

人名用字与时代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人名用字往往随社会思潮、时代精神的变迁而变化。1949年9月30日以前,我国人名常用的前六个字是英、秀、玉、珍、华、兰,1949年10月至1966年5月,人名的前六个字是华、英、玉、明、秀、国;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文革”十年)的前六个字为红、华、军、文、英、明;1976年11月至1982年6月的前六个字系华、丽、春、小、燕、红。其中“红”字的使用频率颇能说明问题:第一时期(1949年9月30日前)仅占人名用字的0.136%,而到第三时期(“文革”十年)则猛增至2.151%.跃居中国人名用字的首位。这是人名用字因时而变,造成一窝蜂、单调化的典型例证。

解放初期,人们欣喜于国家的诞生、民族的解放,常用国庆、国生、新生、新民、新华等来命名;大跃进时期,普通取跃华、建华、跃进、建新之类名字;学苏联时期,则出现了一批××基、××夫、××娜、××娅等;而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人名的政治色彩空前浓厚,用红、军、忠、党、卫、兵等字命名的遍及各地;粉碎“四人帮”后,取名渐注重新颖、典雅,力图体现某种境界,于是春、莉、燕、小等成为常用字;经济改革之后,取名富、勤的人又多了起来。

名人姓名的由来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陬县(今山东曲阜),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有个先祖叫公孙嘉。字孔文,公孙嘉可称孔文嘉。古人有以祖先的名或字为姓的。到了孔子父亲这一代就用“孔”作为代号,孔子的“孔”就是这么来的。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孔子“姓孔氏”,这是从汉代姓氏不分的角度上来叙述上古历史的方式,正因为秦汉以后姓氏无别,以氏作姓,所以,司马迁才能说孔子“姓孔”。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他已有九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时,还觉得不满意。古时男尊女卑。女儿虽多不算有子,仅有一子,也是腿残拐瘸,总觉得是件憾事。因此,相传他和妻子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再赐一子。后来果然生下一子。叔梁纥认为这是去尼丘山求神得来的,就取尼丘山的“丘”为名,“尼”为字,因男孩中孔子排行第二,“仲”在古文中是二的意思,所以字“仲尼”。

孔子的“子”,在古代“子”对男子的一种美称或尊称,也含老师之意。所以,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学者等,不直称其名,而称其为某子。如墨子、老子、孟子、孙子等。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公元前179年生于蜀郡成都,卒于公元前117年。

据《史记》载:“司马相如者……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宠爱之称)。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完壁归赵”、“将相和”皆为他的故事。司马相如正是敬重他英勇无畏,容忍谦让的品格而取名“相如”的。

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年),唐代女皇,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她的原名是什么?史无记载。现名“则天”是由她号“则天顺圣皇后”、“则天大圣皇帝”而来的。武则天14岁时,以“美容止”声闻于朝廷。唐太宗召其入宫后,赐号“武媚”,人称媚娘。太宗死后,武则天当了尼姑。太子李治继位后,令她返宫侍寝。后由昭代而皇后。公元690年登位,号为圣神皇帝。她称帝后,改名为“武曌”,“曌”是她自制的19个怪字之一,音照,意为日月当空。此字虽未流行,但形象地表明了武则天要人们像日月行空那样共仰她。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772~846年),唐代大诗人。祖籍太原,后居下圭(今陕西渭南)。

白居易,本名“居易”,来源于《礼记·中庸》的词句:“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取其中“居易”二字为名;字“乐天”,系用同义词相辅,表示“乐天安命”之意。因“乐天”故能“居易”。

白居易除本名外,字、号、称谓较多,都有其一定的来历。武宗会昌二年,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任。据《新唐书·白居易传》记,他晚年“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暮年惑佛道尤甚,至经月不食荤,称香山居士”。他退居香山,一住18年,一直到死。因住香山,所以他又称“白香山”。

白居易行第二十二,又当过中书舍人的官,所以唐时又称“白二十二舍人”。

文天祥

文人祥是中国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因其故乡东南有一山名文山,故自号文山,世称“文山先生”。

文天祥是南宋杰出民族英雄,他自幼酷爱读书习史,崇尚历史上忠臣义士的高风亮节。20岁举进士第一,后任刑部郎官,知瑞等职。保祜元年(1275年)闻元军东下,他在赣州组织义军驰卫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他以右丞相兼枢密使身份赴元营议和,遭元兵扣留,遂解送北方。至镇江得以逃脱,历尽艰险,到福州招募壮士,辅佐端宗再次起兵抗元。转战东南。景炎二年(1277年)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但因寡不敌众,不久被元重兵所败。1278年因叛徒引元军袭击,在五岭坡(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逼迫他写信劝降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其作《过零丁洋》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表达了崇高的志节。

1279年,文天祥被元兵押送大都(今北京)拘囚四年,迭经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至元十九年十一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在柴市从容就义。后人于他被囚的兵马狱故址建文丞相祠,以资纪念。他在狱中所写下的千古不朽的杰作《正气歌》尤为世人所传诵。其著作还有《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等,这些诗文不仅记述了他的艰险遭遇和斗争事迹,尤为重要的是表现了他的伟大爱国精神和崇高民族气节。文天祥的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共20卷。

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安徽凤阳人,贫农出身。朱元璋早年做过放牛娃,少时又在皇觉寺为僧,元末群雄蜂起时投身农民起义队伍。相传,随着朱元璋在起义队伍中的不断抉擢升,他渐渐觉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应该改名为“元璋”,因为“元”是“第一”之意,而“璋”即美玉(通常指代男子)。“元璋”即是“天下第一美玉”,“天下第一条好汉”。这样的话,金銮殿上天下第一把交椅,就得归朱家的“元璋”了。

冯玉祥

冯玉祥(1882~1948年)是中国近代军事家、爱国将领。冯玉祥本名冯基善,字焕章,安徽巢县人。11岁时因家境贫寒失学,只得自修功课,其父希望替他补上兵额,领得一份“恩饷”以补助家庭用度。但当时他父亲所在的清朝保定练军补兵很难。

有一次,营中出一个缺额,别人还不知道。同营的苗管带就说,这一回应该把冯大爷的儿子补上去。旁边有人问:冯大爷的儿子叫什么名字?苗管带不知道基善的名字,一时回答不上来。有人对苗管带说:我帮你去问问吧!苗管带怕来往一趟,耽误了时间,缺额又让别人抢走了。于是赶忙拉住那人,连声说:我知道,我知道。随手写了“冯玉祥”三个字。这次补兵,经苗管带随便一写,“冯玉祥”这个名字就沿用了下来。他后来发布命令,题词写诗等也都用此名,本名冯基善反倒不为人所知了。

鲁迅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喻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鲁迅1898年在南京水师学堂读书时,一位本家叔叔为他起的学名。

“鲁迅”,是1918年4月2日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所用的笔名。因为鲁迅的母亲姓鲁,周鲁又是同姓之国,所以就取“鲁”作了姓。鲁迅在回答挚友许寿裳时说,采用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他认为,自已比较笨拙,无论做学问或干事情,效率都比不上天份好的人,因而,只有更加勤勉,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收到和别人同样的效果。1907年,鲁迅曾用迅行作笔名,意为奋发、前进而充满希望,于是又承“速行”这一笔名,取其“迅”字。就这样,名曰:“鲁迅”。

聂耳

著名音乐家聂耳,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云南玉溪人,出身清寒医家。从小爱好音乐,能奏多种民族乐器,识谱能力很强,凡是听到的歌曲都能很快唱出来。因为他姓聂,由三个耳朵构成,耳朵的锐敏性又很强,于是别人就叫他“耳朵”。以后他专门从事作曲,就干脆改名为聂耳。

郭沫若

郭沫若是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沫若”这个名字是他在日本留学时自己取的,因为家里往日本汇钱给他,写的是“开贞”几次被人当成女姓,他索性改成“沫若”。郭沫若的故乡四川东山县境内有“沫水”、“若水”两条河流,所以便以此为名。

丁玲

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丁玲,原名蒋冰之。1904年生于湖南临澧,长于常德。1921年17岁时从湖南来到上海,进入陈独秀、李达等人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读书。1923年前后进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旁听。她思想进步,具有反封建意识,跟一些进步青年一样废姓,只用“冰之”其名,这竟引起许多麻烦。于是她采用笔画最为简单的“丁”字为姓,叫“丁冰之”。1925年她想当演员,需要改名,便和几个朋友闭目在字典上各找一字。她摸到“玲”字,从此“丁玲”成为她的新姓名。她的处女作《梦珂》,第一次用此名投寄《小说月报》编辑部。叶圣陶和徐调孚从大量来稿中发现了这一陌生稿件。于1927年12月10日用卷首的显要位置刊出。后来她的《莎菲女士日记》成名作,也署名丁玲,发表在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上。

巴金

当代著名文学家巴金原名李芾甘,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大家庭里。父亲做过四川广元县的县官,祖父是这个大家庭的专制家长。封建家庭的丑恶、腐败,社会现状的黑暗、腐朽,给幼小的巴金以深刻的印象。

巴金是笔名,过去传说是从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两个名字中各取首尾二字而来的。其实“巴金”这个笔名是这样来的:巴金在法国时,曾因身体不好,到马伦河畔的小城沙多吉里休养,顺便在沙城中学念法文。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个叫巴恩波的中国人。这人翌年投水自杀,使巴金很痛苦。笔名中的“巴”就是由此而联想的,至于“金”字则是一位安徽朋友替他想的。他译完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前半部,想用一个比较容易记的字作笔名,这位朋友说出了“金”字,于是巴金的笔名就流传于世了。

避免同名的方法

1、尽量不取单名。

2、扩大取名方法,克服从众心理,勿赶“时髦”。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精采的取名方法,有的重形式,有的重意义。有的讲究字音的圆成、文字的优美,也有的注重姓与名之间文字意义的搭配,林林总总,各有特色。诸如:以姓连名法(如马识途、付一笑),音形关联法(如韦苇、田甜),父母合姓法(如徐魏宝、娄龙根),谐音寓意法(如尤卓为,寓“有作为”),析姓为名法(舒舍予),偏旁互补法(如洪汛涛、杨村彬),古典诗词名句摘取法(如冰心,出自唐诗“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生时间纪念法(春兰、雪梅),出生地点纪念法(如关牧村、王渝根),出生经历纪念法(如路生,生于铁路列车上);其他如明志趣、表仰慕、寄深情、寓希望等,更是常见取名方法。总之,给孩子取名,应以美学观点作指导,力求不俗气,不雷同,不粗浅,不简单化。

3、传统的“子女承父姓再加名”的方式似可改变,建议改为“父母合姓加双名”(或“父姓加三字名”),即采用“四字姓名制”形式。这不但是减少同姓名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体现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现代精神。据推算,如以3000个现代汉语常用字计算,若取单名,那么总共只有3000个人名,若取双名(二字名),将这3000个字任意排列,即可构成900万个名字。而如果采用父母合姓再加双名或父姓加三字名的方式(即四字姓名),那3000个常用字就可组合成270亿个名字!我国只要有一半人能取“四字姓名”。那么同姓名的问题就可基本得到解决。现在有的年轻父母已经采用“四字姓名”给孩子取名了,这颇有一种革新精神。如女排老将曹慧英给女儿取为“殷乐笑子”(丈夫姓殷),重庆也出现了“周谢妮娅”、“伍钟元吉”等四字姓名。考虑到我国姓名用字的具体“国情,四字姓名可以采用”双规制“的形式:凡是重要、严肃的场合及文字证件,一律采用”四字姓名制“,如身份证、户口卡、工作证、学生证、结婚证书、档案材料、法院布告、著作署名、银行存折、名片、请柬等;而在一般场合。如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内部、亲朋友邻之间的交往。则可直呼”二字名。这样既避免了同姓名之弊,又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鱼与熊掌兼得,岂不善哉。

4、有关部门应做一些减少同姓名的宣传导向工作。建议大中城市的户籍管理部门应设立取名咨询机构。用微电脑储存本市、本地区以及著名历史人物中同姓名的资料,当公民在给新生儿申报户口时,就向他们提供这方面的服务,以便了解新生儿的姓名是否与人相同,有则可及时加以更改。报刊应定期公布人名用字所用比例的抽样调查结果,用以提醒人们有意回避。出版部门应出一些有关取名指南性质的书籍,帮助人们扩大取名手段与选字范围。

古今同姓名现象

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注意到同姓名的问题。梁元帝萧绎(508~554)曾编纂了一本《古今同姓名录》。后来历代都有人增补,直至1936年出版的彭作桢著《古今同姓名大辞典》,这部《古今同姓名大辞典》收辑了自先秦至20世纪30年代403姓16000个同姓名,约涉及56700多人。历史上的同姓名多得实在惊人,如叫“王充”的有4人,叫“李广”的有6人,叫“董仲舒”的有3人,叫“张衡”的有6人,叫“周瑜”的有4人。

由于同姓名,麻烦和误会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鲁国的一位叫曾参的杀了人,使孔门高弟曾参的母亲肝胆欲裂;一个叫毛遂的人坠井而死,害得“自荐毛遂”的主人——赵国平原君大哭一场。《史记》中有一个淮阴侯韩信,又有一个韩王信,常常引起读史者误会。唐宪宗时有两个李益,人们不得不冠以“文章李益”和“门户李益”以示区别。唐朝文学家李翱,曾官御史中丞、山南东道节度使,著有《李文公集》。清初时,有人在郑州掘地时得到一块题名李翱的诗碑,后人不细察,急忙收进李翱的重刻集子。其实,这是两个不相干的人,搞得文学史家们忙乎了一阵。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是脍炙人口的名诗。抗战胜利后,苏州重修寒山寺,画家吴湖帆特邀国民党元老张继重写诗碑。张继怕人们引起误会,特地在题款之后作了短跋加以说明:“惟予名实取恒久之意,非妄袭古人也。”解放前,吴国桢当上海市长时,有一名吴国桢被上海法院判处死刑。为了避免误解,中央电影公司专门邀集了十三个叫“吴国桢”的人在一起,拍了一段新闻片。市长吴国桢又特别打电话给上海币法院,了解人犯吴国桢的情况,还下令记者把这事写成消息发表,唯恐别人误解了。

现代社会重姓名现象更为突出。数十年前上海市曾作过一次调查,全市同时叫王小妹的女子有13000多人。1990年初,仅沈阳就有4000多个“王玉兰”、“刘淑珍”。十年“文革”过后,刚结束“革命化”改名热潮一又开始流行“单名风”。由于单名变化有限,导致重名者越来越多。例如“张颖”,1955年时全天津市仅有54人,1972年增至197人,1990年初达2100人。此外,1990年初天津有2300多个“张力”,2000多个“张健”、“张英”;广州有2400多个“梁妹”、“陈妹”;沈阳有3000多个“王伟”、“李杰”。据调查,由于时下许多家庭都喜欢替自己的子女取单名,因此,在儿童中重名现象更为普遍。如天津市和平区第一幼儿园内,332名4至6岁的儿童就有205人为两字姓名。园内有4对儿童同名同姓,而其中佳、妍、婷、娜、林、勇、洁、飞、曦、丹等都是家长给孩子命名的常用字。

两宇姓名的泛滥,重名者增多,带来了更多的尴尬和麻烦。据报道,某市一家医院因疏忽发错了药,急需找到一个叫“王勇”的男孩,事情十万火急。想不到在那个不大的地段,叫“王勇”的小孩竟有十多人,派出所查户口对住址忙得团团转,幸好及时找到了病孩王勇,由于同姓名的耽搁,险些闹出人命案子!解放军某连队有3个名叫徐斌的战士。入伍半年多时间,连长还不能将3人“对号入座”。在点名时,一声“徐斌”,3人同时报到,而遇到表扬或批评时,也经常发生误会。后来不得已,连长只好将3个徐斌按大、中、小排序,在每个人名字前打上括号注明。

在生活琐事上发生误会事小,一旦涉及法律及罪案则事大。据说,某市公安局有一次接获通报,称一名叫萧军的疑犯杀了人,公安人员即火速前往捉拿凶手,谁知那同一街道内共有4个萧军,公安人员捉到的并非真凶,真正凶手早已跑了。更不幸的是,那被错捉的萧军正筹办婚事,其女友得知未婚夫“犯案”,一气之下服了毒,幸亏抢救及时才避免铸成大错。

报章透露,因同名同姓引起麻烦的案件日益增多。如上述的某市1980年至1989年6月,就发生过同类案件146宗,其中涉及强奸、凶杀等大案46宗。公安部门为此头痛不已,叫苦不迭,渴望引起社会重视。

现代史上知名的重名现象

在我国现代史上,有许多知名人物同名同姓的现象。

两个陈毅: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元帅,四川乐至人(1901~1972),曾任外交部长。另一个是贵州遵义市人,1912年生,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担任过解放军画报社社长,后因与陈毅元帅重名,故改名为陈沂。

两个李达:一个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湖南礼零人(1890—1966),曾担任过武汉大学校长。另一个是解放军上将,陕西眉县人,1905年生,曾担任过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两个王明:一个是安徽金寨人(1904~1973),曾担任过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另一个是湖北阳新人,1907年生,解放军上将,因与王明重名,1936年12月改名叫王平,曾担任过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

两个肖克:一个是湖南嘉兴人,1908年生,解放军上将,曾担任过国防部副部长。另一个是江西吉安人,1910年生,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后改名肖望东,曾任济南军区政委。

两个魏巍:一个是河南郑州人,1920年生,我国著名作家。另一个是湖南隆回县人,1907年生,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改名叫白天。

此外,还有两个李元,两个李道之,两个张英,两个罗斌,都先后被授予或晋升为少将军衔。

当代同姓名的原因

1、从中国人“姓-名”用字的现状分析,用字频率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现象。每个人的姓是由祖先传承下来的,一般不能随意更改,我国目前使用的汉字姓氏约为3050个,而以汉民族中有87%的人仅用了100个常用姓氏,也即在13亿人口中约有11.31亿人只用了100个姓氏。人名用字的情况同样单一、集中。根据有关方面的科学统计,现代汉语最常用字为2500个,它们的覆盖率达97.97%,如果再加上1000个次常用字,这些总数为3500个的常用字,覆盖率就达99.48%。汉语常用字已经如此集中,而许多人又都喜欢选用一些易读好听的“超级常用字”,如华、英、杰、秀、珍、红等给孩子取名,加之时下单名风行,这就势必产生大量的同姓名。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曾于1984年用计算机对全国七个地区的174900个人名用字进行过分析统计,发现全国7个地区人名用字使用最多的前10个“超级常用字”按顺序排列分别是:

全国:英、华、玉、秀、明、珍、文、芳、兰、国。

北京:淑、秀、英、玉、华、兰、文、荣、珍、春。

上海:英、华、芳、明、珍、妹、金、宝、林、秀。

辽宁:玉、桂、英、华、素、兰、凤、秀、春、淑。

陕西;英、芳、秀、玉、兰、文、华、建、明、军。

四川:华、秀、英、明、玉、清、琼、珍、德、成。

广东:亚、英、华、明、上、丽、珍、芳、文、秀。

福建:丽、秀、治、美、玉、华、水、英、金、明。

2、从人名用字的总体取向分析、当今单名盛行是导致同姓名激增的重要原因。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对京、沪、辽、陕、川、粤、闽等七省市174900人的人名用字的情况统计结果表明,当代人名用字的单名增年率与重名频率越来越高。这7个地区在不同时期单名所占人口的百分比分别为:

第一时期(1949年9月30日以前):6.502%。

第二时期(1949年10月1日至1966年5月31日):8.983%。

第三时期(1966年6月1日至1976年10月31日):27.81%。

第四时期(1976年11月1日至1982年6月30日):32.494%。

20世纪70~80年代的中国盛行单名,造成了取名的简单化倾向。

3、从取名用字的发展历史考察一些传统取名方法的废弃促使取名用字的趋同化倾向。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姓名史上一些长期使用的取名方法比如字辈名、三格名、五行名等,现在已基本上废弃不用了。这与宗族观念淡化、家族制度破裂密切相关,也与商品经济的冲击、价值观念的变化有关,但由此也促使了取名用字的趋同化倾向,使单名比例越来越高。例如,按照字辈所取的名字一定都是双名:人名中的第一字代表了祖宗的意志,须按族谱现定,一辈一字,依世传承,不得胡来;第二字则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希望、祈祷与梦想。著名画家张大千,原名张正权,他的名字就是按照族谱规定的“正心先诚意”的字辈取的,他属“正”字辈。再如过去讲究生肖干支、“三才五行”配置的三格名,将人的姓名分为天格、人格、地格,姓为天格,名字中的第一号为人格,第二字为地格,以三格笔画的多少来选取象征吉运幸福的名字。这些三格名当然也全是双名了。以上这些传统取名方法由于具有封建宗法观念或有悖现代精神,现已废弃不用,这是很正常的。大致在40~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名中,有一部分就是用这些方法取的名。因之,中老年人名中的双字名比例,比之青少年,相对就要高得多。

4、从各民族之间文化交融的角度考察,少数民族采用汉字姓名已成一种普遍现象。这也促使了姓名用字的趋同化倾向。我们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由各少数氏族长期交融汇合形成的。在民族文化交融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逐渐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将本民族原有的姓名制度(如父子连名、有名无姓、多音姓氏等)改作汉族习惯的姓名形式。而今随着边疆建设的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交往,少数民族新生一代取作汉字姓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演进至80年代,不少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姓-名”形式几与汉族无异,以至于本民族原先的姓名制度反而不甚了然了。少数民族姓名符号的汉文化倾向,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睦、互相交融的自然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但客观上,则促成了当代中国姓名用字的趋同化倾向,这也是导致同姓名增多的一个因素。

演员取名情趣

我国剧坛,以往的一些演员大都有艺名,艺名是艺术家人生的一面镜子。

取艺名常常沿用师名,只以“小”或“筱”区别辈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小白玉霜,小名小德子,后拜“评剧皇后”白玉霜为养母,跟她学戏,以“小白玉霜”为艺名。

有的艺名是只改师姓而用本名。著名湘剧演员彭福娥,原名贾福娥,1923年进长沙拜名艺人彭凤姣为师,遂改姓彭。

有的艺名是根据自身的艺术生涯而取的。著名绍剧演员十三龄童,本名王振芳,从小以祖母、著名绍剧演员王茂源为师,13岁正式挂牌演出,当时称“神童老生”,1947年到上海演出时正式取艺名为十三龄童。

除艺名外,演员带姓氏的名字,也极讲究涵义、音韵。

拿京剧界来说,演生角行当的,突出其唱工,名字多带“声”,如张铭声、金妙声、赵旭声等;演武行的,突出其功力以及形神,就多带“楼”字,如杨小楼、王少楼、谢骏楼等。也有以一个“云”字嵌在中间的,如白云亭、云鹏、韩云峰等,都是当年武行中极其过硬的名角。京剧旦角,则以“芳”、“艳”、“秋”、“霞”等字眼多见。像梅兰芳、董明艳、于素秋、戴绮霞等,不胜枚举。而净角行当,因演唱黑头、架子花脸等,宛若“二十八宿”之星宿。故而名字多带“奎”。如江志奎、张宏奎、王泉奎等等;演小丑的,包括文、武丑生,因突出其诙谐滑稽以及精灵,故多带幽默的字眼,如曹四庚、李四广、高世泰、李迎白。

港台艺人原名对照

王菲(王靖雯)王馨萍(王传音)王筱婵(王惠英)

方文林(陈美玲)白冰冰(白月娥)成龙(陈港生)

伊能静(吴静怡)伍佰(吴所霖)李玟(李美林)

江蕙(江淑惠)岳翎(吕美花)孟庭苇(孟秀玫)

胡瓜(胡自雄)俞小凡(张兴妹)徐怀钰(徐晓春)

秦汉(孙祥钟)许茹芸(许宏)舒淇(林立慧)

顺子(倪顺子)梁咏琪(梁碧芝)黄乙玲(黄明珠)

刘德华(刘福荣)陈晓东(陈卓扬)陈宝莲(赵静)

蔡依林(蔡宜凌)关之琳(关家慧)邓丽君(邓丽筠)

萧亚轩(萧雅之)萧蔷(萧秀霞)苏芮(苏瑞芬)

男女用名趣谈

男名多用阳刚之字,女名则多用阴柔之字。但历史上却偏偏有男性用女名、女性用男名者。

男性用女名者,如鲁隐公名息姑,《春秋传》里的石曼姑,《孟子》中的冯妇,《汉书》中的丁夫人。《宋书》中的鲁爽小名女生,《梁书》中的马仙种本名仙婢,《唐书》中的李君羡小名五娘,《宋太宗纪》中的西族首领罗妹都是男性。现代作家的笔名常有这种男名女性化的用法,如瞿秋白用过“双太后”,方志敏用过“云母文”,巴人用过“碧珊”、“碧珊女士”,郭沫若用过“安娜”,茅盾的笔名中有“四珍”、“冬芬”、“冯虚女士”,刘半农笔名“范奴冬女士”,周作人用过“萍云女士”、“碧罗女士”,赵景琛用过“霜朋女士”、“爱丝女士”,柳亚子用过“松陵女子”,端木蕻良用过“红良女史”。还有贾桂芳、梅兰芳等。

历史上有很多因男用女名而引起的笑话。咸丰时,吴保泰任广东学政,试帖诗以《孟子》书中“冯妇攘臂下车”命题。冯妇本是善于搏虎的勇士,一位考生却把他当成了女郎,他在诗的第三联写道:“玉手纤纤出,金莲步来行。”结果触怒学政,名落孙山。革命先驱萧楚女曾被一男同胞误认为“楚楚动人之女”,并当作“意中人”。

女性男名者,如宋武帝之女会稽公主名兴弟,山阴公主名荣男;孝武帝母路太后名惠男;陈武帝章皇后名要儿。《北史·列女传》中的孙男玉,《金史》中的崔哥,南齐时的女博士韩公均为女性。女作家冰心曾用“男土”作笔名。

女性男名化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1、选用男性字作女名

男性字,在于表示新颖超脱,或表示与男性比较,或渴望生男,总之,表现了对男性潜在声望的崇拜心理。以示和男性比较的女名有:亚男、次男、若男、亦男、犹男、比男、胜男、冠男、赫男。期望以后生男的女名如:来弟、招弟、惜弟、顺弟、宜男等。有的用“悌”和“弟”同音代替,如“望悌”。

2、常选用称男之字作女名

男性的称谓常常是子、父、君、卿、翁、老等。“子”原为男子美德称呼,因美女西施又称西子,“子”有泛指的用法,女子有时也称“子”,故后来也以“子”用于女名。“君”字在古代女名中多选用,如鲍宣妻桓少君。“卿”字在古代男女名字中通用,后来“卿”含狎昵意味,女名用“卿”的渐多,如艳卿、美卿、爱卿、莲卿等。

3、直接用男性字

当代姓名的演变

“五四”运动后,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各种进步思潮的传入,社会制度的变革,“两千年一贯制”的汉族人姓名结构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20世纪20年代,国内知识界有人呼吁取消标志封建宗法关系的姓氏,在进步青年中曾时兴废姓改名风。1930年4月18日,南京政府立法院曾召开婚姻、家庭存废问题座谈会,讨论姓的废与留,出现不同意见:有人认为随父姓不公平,随母性又欠妥,也用别的符号代替,有的表示无所谓,有姓好,没姓也好,从父姓好,从母姓也好。后来社会学家潘光旦在《新月》发表文章,认为姓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年历史,废止姓氏会引起纷乱。这场讨论虽不了了之,但对旧的姓氏制度冲击是很大的。女作家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她就是在那时废姓,以字“冰之”为名,后又改名为丁玲的。

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不过才80多年,但从姓名演变来说,远远超过以往的两千年。近几十年来汉族人姓名演变呈现以下趋势:

1、复姓演变为单姓

早在古代,就有人将复姓“省言”为单姓,如“阎邱”省为“邱”姓,“钟离”省为“钟”姓,“司寇”省为“寇”姓。现代人嫌复姓麻烦,大多已改为单姓,如“司马”改姓“马”,“东方”改姓“方”,“欧阳”改姓“欧”,“公孙”改姓“孙”等。有关部门利用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全国七省市174900人名进行抽查,仅得8个复姓99人次,占总人数0.058%,少得可怜,而三字姓则一个也没有。几十年前常见的复姓,如司徒、皇甫、宇文等,现如今却很少见到。用不了多久,复姓有可能都成为单姓,复姓将走向消亡。

2、一些姓氏合二为一

如“秫”和“术”,在汉字简化前为不同姓,现在均简化为后者。“雾简化为”云“后,这两字原为不同姓,也有人仍保留原”蕓姓。

3、男女平等

妇女也堂堂正正有了自己的名字。女子结婚后不再改变自己的姓氏,称某某氏等。这标志着中国妇女已摆脱“嫁夫从夫”的封建夫权统治,被誉为是建国后汉族姓名最大的变化之一。

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广大农民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文化水平的提高,一些贫苦农民,也都有了自己的名字。劳动人民没自己名字的苦难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了。

4、姓名由复杂向简单化发展

过去,人们的称谓由姓、名、字、号组成,如生于1864年的书画家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名、字、号一大串。如今,名与字合一统称名字,表字、别号已没人使用了,姓加名即为一个人的姓名,或两字或三字,既简单又明确,符合现代化生活节奏。

5、用单独一个字命名

以前人们多用两个字为名,重名相对较少,如今,许多青少年喜欢用单字为名,重名相当普遍,人们多喜爱伟、杰、英、华、明、志一类有气势的字,又以单字为名,所以重名的现象难免发生。

6、人名用字的政治色彩淡化

时代因素(政治、社会风气等)往往要影响到各时期人名的用字。

如今,人们在为孩子取名时已注意到避免太浓的政治色彩,转向选择有气魄的字,如“伟”、“海”、“波”、“涛”、“飞”、“毅”、“宇”、“锋”、“巍”等;或追求新颖、脱俗,选用文雅。别致的字,如“婷”、“磊”、“听”、“潞”、“萌”、“森”、“玮”、“楠”“莹”“蕾”等。

7、文化圈中取笔名、艺名与改名时尚

在封建社会,很少有人改名,因为那是父母起的,轻易不作改动。如今改名的日见增多。在原有姓名之外,有的作家、记者另取笔名,有的演员、艺术家另取艺名,还有用化名、别名的,呈多元化趋向。

8、少数中国人起外国人名字

近代中国由于受西方文化与宗教影响,有些人曾起外国人名字,如原清华大学有个留洋体育教授,就取名马约翰。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批青年学生赴外国留学,国人与外国人交往增多,取外国名字的也日见增多,如彼得、乔治、大卫、玛丽、安娜等。但他们仍保留原有姓氏,成为中西合壁式姓名。

9、单姓四字名正悄然兴起

也许受“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也许为避免重名现象,由父母双方姓氏组成的四字姓名逐渐多了起来。据报载,山东省已出现单姓四字姓名2800多例,大体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父母合姓加两字名;二是父姓或母姓后面带一个三字名;三是以父母姓氏各带一个单字名组成。如中国女排老将曹慧英,丈夫姓殷,女儿取名为“殷悦笑子”。

以上姓名演变过程,有的是可喜的进步,如妇女有了自己的名字,姓名趋向简单等;也有的属演变中出现的新问题,如单字取名导致重名而带来种种麻烦等,这些演变可谓有喜有忧,众口难评。目前,如何兴利除弊,积极引导姓名向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已日益引起社会学家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