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与东亚的回应:超越“中国威胁论”
6698300000006

第6章 变化中的中国对东亚的贸易

在上一节,我们根据在OECD的进口额中所占的市场份额来研究了中国和竞争国与地区的竞争力的变化。下面准备以中国的统计资料为中心,来看中国和竞争国与地区的贸易关系。

一、作为吸收剂的中国

1992~1999年,中国的进口总额增加了1倍,特别是从东亚的进口增加显著,在此期间,从韩国和泰国的进口额分别激增6.6倍和6.5倍,但东亚在中国的进口中所占份额从1992年的41.2%降低到1999年的35%。这是因为从1993年开始,经过中国香港的转口贸易的算法有变化,中国香港在整体贸易所占的份额下降。除中国香港以外的东亚的市场份额从1993年的23.4%增加到30.9%。特别是韩国的份额从5.2%显著增加到10.4%。

从以产品领域划分的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份额来看,各竞争国在中国进口中所占的份额是显著上升的,特别是从韩国和中国台湾进口的原材料方面,产品的市场份额大幅度增加。

原材料产品当中,以纤维产品为代表的合成产品所占比例较大。在前面一节已经看到了这种现象。由于中国已经赶上来,韩国、中国台湾在杂制品领域的竞争力急剧下降。但是,中国急剧增加的服装出口也促进了韩国、中国台湾对中国大陆的纤维出口。由于下游部门的出口发展了上游部门,失去向本地供给的代价是在中国大陆发现了成长的市场。

机械类产品方面也有同样的情况,1993~1999年,韩国、ASEAN四国在中国机械类进口中所占的份额上升了。从这一时期的平均增长率来看,从ASEAN四国进口的增长速度极高。每个国家都是这样的情况。从内容来看,半导体、电子信息产品零件、通信设备及其零件的比例很大。受中国的电子信息产品、电气设备出口扩大的刺激,亚洲国家向中国出口的中间产品也增加了。

受这种变化的影响,机械类产品占各国向中国出口的份额都上升了。特别是在 ASEAN 四国中,这种倾向较强。1993年,ASEAN四国机械类产品向中国出口的份额是5.7%,可是到1999年就上升到32.0%,中国和ASEAN四国作为外资企业出口产品生产据点的竞争加剧了,但是,ASEAN四国的机械类产品对中国出口的增加显示,两者间的分工确实有进展。

日本也从中国的进口扩大中受惠不少。中国在1993~1999年间增加的机械类产品进口中,18.8%是从日本增加进口造成的。1999年,日本在中国的机械类产品进口中所占份额达到20%多,超过了韩国、中国台湾、ASEAN四国的总和,作为中国机械类产品的供给源头,日本已与东亚其他国家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顺便说一下,比较1990年和2000年的中国对各国、地区的出口所占份额,日本从2.1%增加到6.2%,韩国从1.4%增加到10.6%,ASEAN四国从2.1%增加到3.5%。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影响力的增加是十分明显的(IMF,DirectionofTradeStatis灢tics)。2001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韩国的第二大出口国。

另一方面,同期,中国占各国进口的份额是:日本从5.1%增加到14.2%,韩国从4.2%增加到7.3%,ASEAN四国从2.6%增加到3.7%。中国在韩国出口方面的重要性要大于进口方面。从韩国的统计也可看到,除了SITC8类产品外,其他对中国的产品贸易都是顺差。

二、比重增加的机械类产品出口

除日本外,中国的竞争对手所占中国的出口份额并不大。从各个出口对手的份额变化来看,跟进口一样,由于转口贸易的计算方法的变化,中国香港的份额降低,其他东亚国家的份额变化不大。美国的份额上升明显,从1993年的18.5%上升到1999年的21.5%。不过,中国向其他国家的出口超过总体的增长速度,比较1993年和1999年的金额,向韩国出口为2.7倍,向中国台湾出口为2.7倍,向中国ASEAN四国出口则扩大了2.6倍。

从产品领域看,中国向韩国、中国台湾、ASEAN四国出口产品中,占比较大的份额的是化学产品、原材料产品,接下来是机械类产品。近年来,中国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机械类产品的出口急速扩大,1993~1999年,中国机械类产品占出口的比例,韩国从7.1%增加到25.5%,中国台湾地区从27.0%增加到42.3%,ASEAN四国从24.3%增加到39.0%,中国对韩国、中国台湾、ASEAN四国的杂制品出口份额不大,中国与竞争国的贸易中,中间产品相互供给的性质很强。

20世纪90年代,对中国出口扩大贡献大的是美国,1993~1999年,中国对美国的机械类产品出口增加到23.4%,杂制品增加到25.3%。1999年,机械类产品出口的23.5%,杂制品产品出口的27.8%是向美国出口的。

三、产业内贸易的进展

中国与竞争国或地区的贸易中,进出口都扩大了,进口和出口都增加比重的是以电子、电器为中心的机械类产品。中国和东亚在出口市场加强竞争的同时,电子、电气机械方面的零件和半成品互相供给的产业内贸易也有进展,从中国方面看,中国机械类产品的贸易收支对所有的竞争国或地区都是入超。

根据中国和竞争国或地区之间的电子产品贸易的数据来看,产业内部在所有国家都出现进展。中国对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出口扩大,对ASEAN四国的进口扩大,这种形式的分工有所进展。这几年,ASEAN四国出超幅度增大,出现了产业内分工度指数降低的倾向。但与其他国家相比,ASEAN四国间的分工还是最有进展的。从产业内分工度指数的变化来看,和日本的分工进展也很大。

1999年,东亚国家电子产品对中国大陆的贸易额,日本是165亿美元,中国台湾是60亿美元,韩国是50亿美元,而ASEAN四国最少,是47亿美元。但是,对比1992年贸易额,日本是2.8倍,中国台湾是3.2倍,韩国是6.7倍,而ASEAN四国的扩大最显著,是15.7倍。

所有的国家、地区的最大的贸易产品是在电子信息产业居于核心地位的芯片等电子元器件,在ASEAN四国,电子信息产品零部件对中国出口增加幅度较大也发挥了影响。IBM、SEAGATE的HDD、东芝的笔记本电脑的生产中,中国和ASEAN四国在工序和产品间进行分工,这些跨国公司的行动反映到了贸易扩大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