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与东亚的回应:超越“中国威胁论”
6698300000013

第13章 中国人力资源的优势

随着企业之间全球规模竞争的激化,选择投资方向的标准变得更为严格。企业比较各投资候选国的投资环境,选定能够给自己公司提供更好条件的国家作为投资方向。近年来,除了市场确保型投资日益活跃之外,为制造具有竞争力产品寻求最佳生产基地的动向也日益加强,出于这个目的选择了中国的企业也逐渐增加。特别是中国拥有约13亿人口,潜在市场巨大;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品质高而且成本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上海、苏州的产业集聚正在形成等优势,是投资集中于中国的主要原因。为了论证中国在以上诸方面是否真正具有优势,以下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品质、劳动力成本三个方面与东亚其他国家进行比较。

一、劳动力供给的规模

现有的劳动力绝对数量多。2000年末,中国大陆人口约为12.6583亿人,在东亚国家中非常突出。排在第二位的印度尼西亚人口为2.13亿人,为中国人口的1/6.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ASEAN五国人口合计不过3.8亿人左右,不到中国人口的1/3.

这样,人口规模的差距在表示劳动力规模的生产年龄人口上也能得到体现。中国有7.1983亿(1999年)生产年龄人口,1996~2000年年均增长871万人。而与之相对应,其他东亚各国即使是年均增长数(1996~2000年,以下亦然)最多的印度尼西亚也不过年均增长140万人,紧随其后的是菲律宾(32万人)、泰国(31万人)等。中国在劳动力规模以及年均增加人口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

关于今后新增劳动力供给,中国2001~2005年期间预计年均增加1139万人。而其他东亚各国中,虽然人口规模相对较大而且人口增加率相对较高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增劳动力供给增长率预计高于1996~2000年,但高龄化不断推进,青年劳动力人数呈现减少倾向的韩国、中国台湾、泰国等新增劳动力供给前景则令人担忧。此外,人口相对较少,制造业劳动者不断流失的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因为劳动力绝对数量不足而且难以保证,处于不得不依赖于外国劳动者的状态中。

二、优质的劳动者

1.初级、中等教育层次的充实提高了劳动者水平的底线。在初级教育方面,NIES、ASEAN四国与中国一样,学龄儿童就学率接近100%。而从中等教育升学率来看,中国排在将近100%的韩国(1996年)、78%的菲律宾(1997年)、74%的新加坡(1996年)之后,升学率为70%(1997年)。马来西亚(1997年)超过64%,泰国(1997年)超过59%,印度尼西亚(1996年)超过56%。

但这里应注意绝对数量的多少。中国在1997年拥有初级教育层次的有1.3995亿人、中等教育层次的有7188万人的在校生。仅初级教育层次上相比较,中国的规模是印度尼西亚的5倍、菲律宾的11倍、泰国的24倍。而且中国政府充实了对义务教育层次的课程,除了上述庞大的绝对数量之外,不难预测教育水平的提高将提高劳动力后备军的整体水平。

2.高等教育毕业生规模大于东亚各国。从大学等高等教育层次的升学率来看,韩国非常之高,为60%(1996年),排在韩国之后的是新加坡(39%,1996年)、菲律宾(29%,1995年)、泰国(22%,1996年)、马来西亚(12%,1995年)、印度尼西亚(11%,1996年)。

与之相应,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升学率为6%,*仅从升学率来看,中国低于其他东亚各国。但从绝对数量来看,中国1994年有104万应届大学毕业生,这是韩国的2.5倍、印度尼西亚的3倍、菲律宾的4倍。

3.肩负制造业及研究开发领域发展责任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海外留学生。除了高等教育层次的在校生、毕业生的绝对数量之外,还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理工科在校生、毕业生的规模。

1994年,293万名大学入学新生中,理工科新生有156万人,占全部新生的53%。其他东亚国家中理工科新生比率最高的韩国(1996年)也不过是34%,而印度尼西亚(1995年)、马来西亚(1990年)为28%,菲律宾(1995年)为23%,泰国(1995年)为20%。

中国大陆留学海外的学生数量众多,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及技术人员人数约为40万。根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发表的《国际教育年度报告书》,从作为留学去处最具人气的美国来看,2000年秋季学期到2001年春季学期,大学、研究生院登记在册的留学生人数中,中国大陆留学生为59939人,居第一位,在中国之后,亚洲国家和地区分别为印度(54664人)、日本(46497人)、韩国(45685人)、中国台湾(28566人)、印度尼西亚(11625人)、泰国(11187人)、马来西亚(7795人)。来自中国台湾地区和ASEAN各国的留学生不断减少,而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与上年相比呈两位数字的增长率。

对计划实施制造业或研究开发投资的企业而言,中国理工科大学毕业生及海外留学生的巨大数量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三、工资水平

1.低廉而优质的一般工厂劳动者。以ILO劳动统计为基础,比较各国制造业一般工厂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尽管印度尼西亚由于通货危机及政局不稳的影响,货币贬值,以美元计的工资水平大幅下降,中国难以与之相比,但中国工资之低仍非常突出。

NIES各国中新加坡相应的工资水平为1653.7美元/月(1999年)、韩国为1241.2美元/月(1999年)。两国劳动成本都已经很高,进入这两个国家难以实现降低劳动成本的目的。

除了印度尼西亚的ASEAN各国中,马来西亚相应的工资水平为331.6美元/月(1997年),菲律宾为176.5美元/月(1999年),泰国为156.2美元/月(1999年),在劳动成本方面难以与中国竞争。迄今为止,一直以低廉的劳动成本为武器的ASEAN各国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

特别是与日本的工资水平相比,中国工资水平仅相当于日本的1/30~1/25.但正如进入中国的日资企业所指出的那样,尽管工资水平如此之低,中国劳动者在掌握工作的速度、双手的灵巧度、视力方面水平非常之高。甚至有些企业声称如果在日本生产同样的产品,中国方面不合格品率会更低。

优质而低廉的劳动力有效地抑制了工厂的设备投资。特别是,电器、电子产品生命周期短,本来需要在设备投资方面投入庞大的资金。但在中国可以大量雇佣劳动者,以人海战术取代设备投资。

在中国,除了每年超过1000万人的新增劳动力之外,内陆地区还有大量过剩劳动力,不存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工资上涨也由于上述机制被抑制在非常低的水平上。而其他东亚国家工资水平不可抑制地逐步上涨,不难预测中国的优势将会进一步加强。

2.吸引海外直接投资的高水平技术人员。中国理工科大学毕业生绝对数量很多,有海外留学经验的人也很多。这些人才被认为具有不经训练迅速适应工作的能力。工程师的工资水平高低不同,但北京大学等一流大学毕业的设计技术人员工资在300~500美元左右,相当于日本的1/8.

根据JETRO对亚洲主要城市、地区投资相关成本比较(2000年12月),北京地区骨干技术人员的工资相当于横滨的1/15,新加坡的1/5,汉城、台北的1/4,吉隆坡的1/2,与曼谷、马尼拉相当,是雅加达的2倍。

日本企业的相关人士认为,中国的大学本科毕业生选拔自10倍于日本的人口中,优秀生很多。在日本和中国两地都设置了研究开发机构的日本企业也认为,中方的青年研究者比日方优秀。

因为在中国能够以比东亚其他地区相对较低的工资雇佣到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所以与印度一样,中国也被世界瞩目。印度是世界软件开发中心,而跨国企业在中国设立研究开发机构非常普遍,它们在中国进行各个领域的基础研究以及一部分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