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鬼谷子全书(第七卷)
6695100000004

第4章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

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

“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译文】

古代那些善于运用摩意之术的人,就像拿着钓竿面对深渊,把带有鱼饵的钓钩投进水中去,必定能钓上来鱼一样。所以说,掌握摩术,如果主持政事,就会成绩一日比一日更大,但却没有人知道。主持战事,就会每天都能打胜仗,一天比一天取得更大的胜利而不易被人发觉,因而没有人畏惧。

圣人在暗中运筹帷幄,而称为“神”。成事在公开处,而称为“明”。所说的主持政事一天比一天取得成效,是由于积累德政,使人民安居乐业,却不知是谁给予的利益和好处的缘故;积累善行,人民都顺从遵循着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而天下人把这样的圣智之人比做“神明”。

所说的主持军事日胜的人,他们经常是不战自胜,不劳民伤财,使百姓不知不觉地归顺,不知不觉地畏惧,还不知道为什么,因此天下人就把这使用触摩术的作法比作“神明”。

【感悟】

如同钓鱼一样,鱼吃着饵还不知是在钓鱼,运用摩意之术,贵做到人不知鬼不觉,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自己的主张。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暗中进行谋划,而后以公开的方式摆到明处来运用,让人自愿地随我之意上钩。

【故事】

一、掌握局面的张仪

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曲沃。后来秦想要报仇进攻齐国。可是由于齐、楚是友好国家,秦惠王为此甚感忧虑,于是秦惠王就对张仪说:“寡人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贤卿为寡人考虑一下怎么办才好?”张仪说:“请大王为臣准备车马和金钱,让臣去南方游说楚王试试看!”

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楚怀王说:“敝国国王最敬重的人莫过于大王了,我做臣子,也莫过于希望给大王你做臣子;敝国所最痛恨的君主莫过于齐国,而臣张仪最不愿侍奉的君主莫过于齐王。现在齐国罪恶,对秦王来说是最严重的,因此秦国才准备发兵征讨齐国,无奈贵国跟齐国缔结有军事攻守同盟,以致使秦王无法好好侍奉大王,同时也不能使臣张仪做大王的忠臣。然而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臣劝秦王献上方圆600里商、于土地。如此一来,齐就丧失了后援,而必定走向衰弱;齐走向衰弱以后,就必然听从大王号令。由此看来,大王如果能这样做,楚国不但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而又在西南对秦国施有恩惠,同时更获得了商、于600里的土地,这真是一举三得的上策。”

楚怀王一听,非常高兴,就赶紧在朝宣布:“寡人已经从秦国得到商、于600里肥沃的土地!”群臣听了怀王的宣布,都一致向怀王道贺,惟独客卿陈轸最后晋见,而且根本不向怀王道贺。这时怀王就很诧异的问:“寡人不发一卒,而且没有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600里土地,寡人认为这是一次外交上的重大胜利,朝中文武百官都向寡人道贺,偏只有贤卿一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因为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600里,反而会招来祸患,所以臣才不敢随便向大王道贺。”怀王问:“什么道理呢?”陈轸回答说:“秦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秦国还没把地割给大王,大王就跟齐国断绝邦交,如此就会使楚国陷于孤立状态,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如果先让秦国割让土地,楚国再来跟齐断绝邦交,秦国必不肯这样做;要是楚国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而得不到土地。受了张仪的欺骗,以后大王必然懊悔万分;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将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已经办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再多说,你就等待寡人的吧!”于是怀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宣布跟齐断绝邦交,还没等第一个绝交使者回来,楚王竟急着第二次派人去与齐国绝交。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赶紧派使者前往齐国游说,秦齐的盟约暗暗缔结成功。果然不出陈轸所料,当楚国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时,张仪为了躲避楚国的索土使臣,竟然装病不上朝,楚怀王说:“张仪以为寡人不愿诚心跟齐国断交吗?”于是楚怀王就派了一名勇士前去齐国骂齐国,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勉强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敝国所以赠送贵国的土地,是这里到那里,方圆总共是6里。”楚国使者很谅讶的说:“臣只听说是600里,却没有听说是6里。”张仪赶紧郑重其事的巧辩说:“我张仪在秦国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怎么能说有600里呢?”

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以后,怀王大怒,就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这时陈轸走到楚王面前表示:现在我可以说话了吗?怀王说:“可以。”于是陈轸就很激动地说:“楚国发兵去攻打秦国,绝对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实在不如趁此机会,不但不向秦国要求商、于600里土地,反而再送给秦一个大都市,目的是跟秦连兵伐齐,如此或许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得回来,这不就等于楚国没有损失吗?大王既然已经跟齐国绝交,现在又去责备秦国的失信,岂不是等于在加强秦、齐两国的邦交吗,这样的话,楚国必受大害!”

可惜楚怀王仍然没有采纳陈轸的忠谏,而是照原定计划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组成联合阵线,同时韩国也加入了他的军事同盟,结果楚军被三国联军在杜陵打得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而人民也并非比其他诸侯软弱,但是之所以会弄得几乎要亡国的惨境,就是由于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实良言,而过于听信张仪诡诈游说的缘故。

二、听从意见的魏王

齐、燕、赵、魏、韩五国进攻秦国,没有取得成功,退师回国。后来,齐国想攻打宋国,秦国出面制止。齐王就派宋郭去泰国,要求联合起来攻打宋国。秦王答应了。魏王害怕齐、秦两国联合,想和秦国讲和。

苏泰对魏王说:秦王跟宋郭讲:‘瓜分宋国的城池,制服来国的是齐国,乘宋国疲惫之际出来与齐王争夺胜利品的,是楚、魏两国。请让我为了齐王,不去禁止楚国攻伐魏国,齐王就可单独攻下来国。齐王攻伐宋国时,要刚柔兼用。象来国这样的国家,欺诈它不算背理,灭掉它不算是树了怨仇。齐王与它讲和,是为了夺取土地。既已获得土地,再加强猛攻,以期达到消灭宋国的目的。’我听了这话,暗自为大王担忧。秦国必定用这个办法对付大王。他们又必定向大王索取土地,既已得到土地,再加紧猛攻大王。他们还会要大王轻慢齐国,等齐,魏两国关系恶化,又会笼络齐国。进一步向大王索取土地。秦国曾经用这个办法对付楚国,又曾用这个办法对付韩国,希望大王深思熟虑。秦国与魏国友好,是居心叵测。所以,替大王考虑,上策是讨伐泰国,中策是对抗秦国,下策是坚守合纵盟约,假意与秦讲和。盟国不可瓦解。若秦、齐两国联合了,魏国就没有作为了。大王就听我的意见,一定不要与秦国讲和。

秦国的势力大,秦相魏冉精明、有智慧,所以,虽然有能为您打击泰国的,却不敢公开表露。诸侯中可以让其讨伐秦国的,也只是秘密发动,而不敢公开图谋。他们见诸侯攻打秦国,便先出卖盟国来自我解脱。诸侯中可以让其抵抗秦国的,他们却只是迫于盟国的压力,不得已而已。诸侯中抵抗不了秦国的,就先背叛盟国而去,同泰国缔结亲密关系,来保重自己。这样的人出卖国王的国土来作为讲和的资本,怎么能使国家免除祸患呢?要使国家免除祸患,就必须深究上、中、下三策,实行上策。上策不行了,就实行中策;中策不行,就实行下策;下策不行,就明确表示不与秦国结盟,只要活着,就与秦国斗争到底,不择利害,务使秦国灭亡,才得安宁。现在您舍弃了这些策略,与秦国联合,认为这是使国家免除祸患的策略。既然如此,我怎能抗拒这股潮流呢?即使这样,我还是希望大王考虑我的策略。

燕国是齐国的仇敌,秦国是齐国的兄弟友邦。把敌国联合起来,让他们去攻伐兄弟友邦,我实在感到困难。从前,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之野大战,蚩尤的盟国酉戎不出兵助黄帝;禹王攻打三苗,三苗的盟邦东夷人也不出兵。让燕、齐两国共同去讨伐秦国,这是黄帝也感困难的事。我却要让燕、赵两国起兵。

“我又广交赵、魏、韩三国官员,象奉阳君、孟尝君、韩眠、周冣、韩徐,我对他们谦恭卑下,怕他们对攻打秦国的事三心二意。我不避自己被秦国痛恨之嫌,当初联络诸侯,让他们焚毁秦符以示与秦断交的是我;后来又让诸侯撕毁与泰国的盟约,以示背弃秦国的是我,让五国立盟约,断绝与秦国往来的也是我。奉阳君、韩徐已同意与泰国和好,主张连横的苏脩,朱婴等人已秘密到了邯郸,我又去说服齐王,破坏他们的连横计划;诸侯都与泰国媾和了,齐国派苏脩游说诸侯,让他们以齐国为最好的友邦,并出兵攻打魏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又拼死力争不要和秦攻魏。结果苏脩不得不回齐重新通知坏要和秦攻魏。我不是不知道泰国势力强大,然而我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您啊。”

三、宽恕罪行的君王

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豫让给范、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就投效知伯,得到宠信。后来韩、赵、魏三国瓜分了知伯的土地。其中赵襄子最痛恨知伯,把知伯的头盖骨拿来作饮器。这时豫让逃到山里说:“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知伯复仇。”于是豫让就隐姓埋名化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潜伏到王宫里用洗刷厕所作掩护,以便趁机杀死知伯的仇人赵襄子。不久赵襄子入厕,忽然觉得心跳,就下令把涮厕所的人提来审问,才知道是豫让化装行刺。这时豫让竟拿出匕首说:“我要为知伯报仇!”卫士拿下他,要杀他,可是赵襄子却制止说:“这是一位义士,我只要小心躲开他就行了。因为知伯死后没留下子孙,他的臣子中有肯来为他报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气节的贤人。”

于是赵襄子就把豫让释放了。可是豫让继续图谋为知伯报仇。他全身涂漆,化妆成像一个生癞的人。同时又剃光了胡须和眉毛,把自己彻底毁容,然后假扮乞丐乞讨,连他的妻子都不认识他,看到他以后只是说:“这个人长像并不像我的丈夫,可是声音却极像,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豫让就吞下炭,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声音,他的朋友看到他时对他说:“你这种办法很难成功,如果说你是一个志士还可以,如果说你是一个明智之士就错了。因为凭你这种才干,如果竭尽忠诚去侍奉赵襄子,那他必然重视你和信赖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赖以后,你再实现你的复仇计划,那你一定能成功的。”豫让听了这话笑了笑说:“你的意思是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为旧君主而去杀新君主,这是极端败坏君臣大义的做法。今天我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阐明君臣大义,并不在于是否顺利报仇。况且已经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却又在暗中阴谋计划刺杀人家,这就等于是对君主有二心。我今天之所以明知其不可为却要这样做,也就是为了羞愧天下后世怀有二心的人臣。”

不久,赵襄子要外出巡视,豫让埋伏在赵襄子所必经的桥下。赵襄子骑马走在桥边时,马忽然惊跳起来,赵襄子说:“这一定又是豫让。”经派人搜捕之后,果然是豫让。因此赵襄子就责备豫让说:“你不是曾经侍奉过范、中行氏吗?知伯灭了范、中行氏,你不但不替范、中行氏报仇,反而屈节忍辱去臣事知伯。如今知伯身死国亡已经很久,你为什么如此替他报仇呢?”豫主回答说:“当我侍奉范、中行氏时,他们只把我当作普通的人看待,所以我也就用普通人的态度报答他们;而知伯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也就用国士的态度报答知伯。”于是赵襄子用怜惜的口吻感叹说:“唉!豫让啊,由于你为知伯报仇,已经使你成为忠臣义士了。而寡人对待你,也算是仁至义尽。你自己想一想吧,寡人不能再释放你了!”于是赵襄子就下令卫士把豫让包围起来。

这时豫让又对赵襄子说:“据臣所知,一个贤臣不阻挡人家的忠义之行,一个忠臣为了完成志节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君王以前已经宽恕过我一次,天下没有不为这件事赞扬君王的。今天我到这里行刺,按理您应在这里将我处死。不过我想得到君王的王袍,准许我在这里刺它几下,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不知君王能否成全我的愿望?”赵襄子为了成全豫让的志节,就当场脱下自己的王袍由侍臣交给豫让。豫让接过王袍以后拔出佩剑,奋而起身,然后用剑刺王袍仰天长叹:“啊!天哪!我豫让总算为知伯报了仇!”豫让说完话就自杀而死。赵国的忠义之士听说以后,都落泪惋惜不已。

四、君主的诚信

周成王,西周国王,姓姬,名诵。其父周武王死时,他尚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旦摄政。

周成王小的时候,有一天,他和与自己感情非常好的小弟弟叔虞在宫中的一棵梧桐树下一块儿玩耍。

忽然,一阵秋风吹来,梧桐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风过后,地上留下了许多梧桐叶。

成王一时兴起,便从地上捡起一片梧桐叶,用小刀切成一个“圭”,并随手将它送给了叔虞,以玩笑的语气对他说:“我要封给你一块土地,喏,你先把这个拿去吧!”

叔虞听到成王这么说,随即欢欢喜喜地拿着这片用梧桐叶做成的“圭”,跑去将此事告知他们的叔父周公。

当时周公仍代替尚是稚龄的成王执掌国政,听了叔虞告诉自己的话,便立刻换上礼服,赶到宫中去向成王道贺!

成王不解地问:“叔叔,你为什么要特地穿上礼服,赶来向我道贺呢?”面对周公的道贺,早已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的成王,不禁一头雾水,不知所以……

周公依然面带微笑地对成王解释道:“我刚刚听说,你已经册封了你的小弟弟叔虞!发生了这样的大事,我怎能不赶来道贺呢?”

“哦,那件事啊!”这才想起此事的成王,忍不住哈哈大笑说:“刚才,我只不过是和叔虞闹着玩而已,不是真要册封他呀!”

不料,成王话刚说完,周公立即收起笑容,沉下脸色对成王说:“无论是谁,说话都要以‘信’为重;你身为天子,说话更是不能随随便便,当做是在开玩笑一样。如此,你才能得到人民对你的信赖呀!倘使你总是罔顾信义,任意将自己说出口的话视为玩笑,这样,你还有资格做一国的天子吗?”

周公之言,令成王深感惭愧……于是,成王便迅速决定:将叔虞册封于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