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战期间,宋美龄一直陪蒋在南京,住在中山陵园树木深处的一个花房里,花房内小屋数间,日寇飞机多次轰炸,有一夜空袭,将相隔数十步的一座同样的小屋夷为平地。宋霭龄偕孔令俊亲来劝宋美龄随孔家先去武汉。宋美龄婉言谢绝,坚决不走,说:“为了国家大事,我一定要陪他在一起,很多场合里能帮助做些事,对私,是给他精神上的安慰和信心,对公则是我们俩都在首都,能安定人心和军心。”
日军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到国民党政权的统治中心,威胁到“四大家族”,在东南沿海的经济利益,因此,蒋介石集中了精锐部队,与日寇作战。战争初期,蒋介石带领高级将领亲自到前线督战,宋美龄也常随蒋介石到前线慰问将士。
在淞沪抗战爆发前夕,宋美龄于8月1日在南京主持创立了“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成立大会上,集合了700余名各妇女团体的代表。宋美龄在会上发表演说,慷慨陈辞,号召妇女们担负起慰劳抗战将士的责任。她说:“我们妇女也是国民一分子,虽然我们的地位能力和各人所能贡献的事项各有不同,但是各人要尽量的贡献她的力量来救国。什么地方有适合我们的工作,我们就得争先恐后地来担任。”“打仗的时候男子都要上前线去杀敌,后方工作是我们的责任。我们须要鼓励男子,使他们知道我们有我们的方法来辅助他们,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并且我们也准备牺牲一切,就是我们的生命也能牺牲,来拥护我们前线的忠勇战士。”宋美龄自任“慰劳总会”的主任委员。她号召全国省主席夫人分别在所在省会创立分会,并由该省省主席夫人任分会会长。各地已成立的妇女救亡团体,如上海妇女后援会等组织,也更名为各地慰劳分会,不久便发展了60多个分会,在慰劳总会的统一领导下,共同开展慰劳工作。
淞沪抗战爆发后,宋美龄积极投入抗战活动,亲自率领慰劳总会人员到前线慰劳将士,并从9月6日起开始撰写关于上海战场的新闻电讯。9月12日,宋美龄在南京通过美国广播网,直接用英语向美国民众发表广播演说,揭露日寇侵华罪行和报道中国艰苦抗战的情况,呼吁美国政府给予援助。
从淞沪抗战开始到南京陷落前的这段时间里,宋美龄经常奔波于南京、上海之间。8月23日,宋美龄在南京城里,“亲眼看见许多惨酷的炸弹,从月色朦胧的天空投掷下来”。空袭后,她亲自视察了34枚炸弹先后轰炸过的地方。几天后,她到上海前线慰劳伤兵,宋美龄写道:“那里的天空,充溢着恶魔般的暴怒,地面上喷射着火焰,飞溅着人类的鲜血。”9月16日,日军对上海狂轰乱炸,宋美龄再次到前沿阵地慰问将士。她看到中国守军“据阵抗敌,殊堪庆幸”,精神受到很大宽慰。这天,她写了《令人失望之美国态度》的电讯,批评美国政府撤退上海侨民,禁止船舶运输军火来华的错误作法,指出美国“蓄意阻止中国获得自卫武器,则结果不独为中国之悲剧,抑将成世界之大患”。9月29日,宋美龄从上海返回南京,途中遭到43架日机的追击轰炸,9时许,日本飞机在南京城西南角投下大量炸弹,烈火冲天,炸毁房屋和车辆无数。9月23日,宋美龄再次到上海前线慰劳将士,并写了《长谷川之无礼命令》的电讯,揭露日寇对南京进行野蛮空袭,炸死炸伤无数无辜平民的罪行。9月29日、10月4日、6日、8日、16日,宋美龄在南京接连发出电讯,向世界各国人民介绍上海战场的战况,揭露日军侵略暴行和日本政府散布的种种为侵略制造借口的谣言,呼吁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政府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
10月8日,淞沪前线某中国守军阵地,官兵们正在利用日军飞机轰炸的间隙抢修工事。突然间,阵地上的一切活动都停止了,所有将士的眼睛都惊愕地注视着阵地后方。一辆运输卡车在那里停了下来,车门开处,走下一位妇女。她穿着卡其布的紧身衣和马裤,上身外罩一件纹皮外封,一头梳理得很整齐的秀发在脑后挽成一个发髻。她就是“中国妇女慰劳总会”会长宋美龄。今天,她代表慰劳总会到前沿阵地来向战士们祝贺国庆节(双十节),并带来了慰劳总会捐送的大批慰劳品。
战地指挥官上前来接待她。宋美龄突然出现在战火纷飞的前沿阵地上,使得这位指挥官感到十分惊讶。他急忙将她领到一间作为临时总部的农舍里。这间农会,除了几条长板凳,一张靠背椅和一张方桌外,别无他物。宋美龄被让到那张唯一有靠背的椅子上坐下,军官们则坐在长条凳上。
“夫人,您冒着这么大的危险,把慰劳品送到这儿,我真佩服您的勇气。我代表弟兄们感谢您的盛意。您的到来,增加了我们为国抗战的勇气,我们一定英勇杀敌!”指挥官说。
一阵阵巨大的爆炸声,把这间农舍震得摇摇欲倒。宋美龄镇静地说:“我们不能像你们这样到前线作战,所以,只好做点慰劳的工作。”
吃过茶,又留她吃饭。饭后,指挥官领着宋美龄参观了该阵地的地下工事。宋美龄连连称赞地下工事修得坚固而整洁。
宋美龄这次来前沿阵地,随车带来“妇女慰劳总会”捐赠的1000件棉衣,500条军毯和2000卷纱布。此外,她还带来了一些可可糖和苹果。她把这些东西分给军官们吃。
宋美龄和司机、军事向导三个人是当天下午4时从上海出发来前沿阵地的。汽车走在又窄又烂的泥路上,路旁到处是被敌机炸毁的车辆,路边的民房也大部分被炸毁了。途中几次遇到敌机在头顶上打圈,他们只好下车躲到丛林中。
司机连声称赞宋美龄的勇气。他为她找好了安全的藏身之处,可是,宋美龄却坐着吃苹果,静静地看着敌机的飞旋。
这时,天空中有7架敌机,它们或两架一起,或三架一起,一边投弹,一边扫射。宋美龄根据往日观察敌机投弹所得经验,知道每架敌机轰炸只能携带4枚炸弹,7架飞机共携带28枚炸弹,弹投完了,敌机就会飞走。于是,数着敌机投弹的个数,数到中途,她被司机逼下车,躲进树丛中,终于没有数清……
归途倒很平安,汽车在荒凉的村道上行驶,几小时后便回到了上海。
10月22日,宋美龄再次到上海前线看望伤兵。这天,她像往常一样穿着蓝色羊毛便裤和一件普通衬衫,打扮得和普通妇女差不多。她和端纳及一名副官乘坐一辆马力很大的轿车,飞驰在通往上海的公路上。
大约在下午4点30分,几架敌机出现在天空。为躲避轰炸,汽车飞速前进,道路高低不平,车身颠簸得很厉害。忽然车轮陷进一个弹坑里,司机开足马力,汽车冲出弹坑,前轮又撞到一个土堆上,车身被弹向空中,当车子再次被另一土堆弹起时,整个车身便翻下了公路,车里的人从后座中甩了出去。端纳感到自己飞了起来,看见宋美龄和那位副官的身体在他眼前飞掠而过。端纳摔倒在翻倒的小车旁,却没有受伤。
端纳站起来,奔到宋美龄身边,只见她躺在泥潭里,失却了知觉,脸上满是泥水,四肢瘫软,面色灰白。端纳把宋美龄拖出泥潭,弯下身子听她的呼吸,发觉宋美龄还活着……
“夫人!”端纳叫道。他轻轻地摇着宋美龄瘫软的身体。
“喂,醒醒,睁开眼看看。”仍旧没有反应,宋美龄仍然昏迷着。一种恐惧的疑惑向端纳袭来……“你的身上都是泥,你的脸上,裤子上……哦,上帝,她没救了!”
这时,宋美龄微微动了动,呻吟了一声。端纳即刻站了起来,用力将她扶起。“好啦,你没事。来,咱们去找个住舍。”
宋美龄摇晃着站了起来,嘴里喃喃道:“我恐怕不能走。”端纳不容她再考虑,搀着她朝一家最近的农舍走去。在农舍里,宋美龄换了衣服,差点又昏了过去。
当他们再次坐到汽车里时,端纳指着一张地图对她说:“我们现在在这里,如果你想回南京,我很高兴。如果我们继续前进,仍可以在进城前视察一下伤兵,时间够用。你看怎么办?”
宋美龄略一沉思,决定继续前往上海。轿车又起动了,但速度较慢。宋美龄静静地坐在车子里,突然惊恐地说:“我不能呼吸,一呼吸就疼。”
“没什么。”端纳不在乎地说。
她强忍疼痛,继续前进。
当晚10时许,他们到医院慰问了伤兵,第二天一早安全返回南京。经检查,医生发现宋美龄的肋骨摔断了数根。于是强迫她卧床休养。她稍有好转时,端纳便去看她。
“车祸发生时你怎么那样冷酷?”她问端纳。
“如果让一个女人倒下来,说她受了伤,她就再也爬不起来了。”端纳回答说。
宋美龄休息了两天后,又于10月25日到上海,写了《日方诬言别有用心》的电讯,驳斥日寇制造的关于中国军队在战场上使用毒气弹的谣言。10月28日,宋美龄从南京发出电讯,向全世界人民介绍上海战况,揭露日军的凶残和在华北建立傀儡组织的阴谋。11月3日、4日、7日、17日,她又分别以《中国之决心》、《战略的移动》等为题发表电讯,向全世界人民揭露日军残酷轰炸我和平城市和平民的暴行,并赞扬中国守军用简陋的武器奋勇抵抗日军猖狂进犯的英勇精神,指出日本的残暴行为是西方列强“默认日本策略,阻挠中国获得抗战所必需之军械军需,间接给予日方以不少助力”的结果。
在南京遭到日机空袭的日日夜夜里,宋美龄为了躲避敌机空袭,经常调换工作或休息地点。她当时任中国航空委员会秘书长,运筹和指挥中国军与强大的日本空军作战,费尽心血,每日工作18个小时。尽管如此,她的仪容依然丝毫未变,更没有憔悴和疲倦之色。美国记者尼克白克在1937年9月30日自南京发给纽约国际通讯社的电讯稿中这样描绘了宋美龄在战争最紧张时刻的仪容。他写道:“一个高领的花绸旗袍,很美观地适合于夫人纤小的身躯。她微露着整齐的牙齿,作灿烂的浅笑,是她和蔼仪态之一。可是当我问到除军事外,中国的平民,惨遭非命者究有多少的时候,她就戚然敛容……。”
为了向全世界揭露日军的暴行,批评西方国家对日本的纵容政策,宋美龄在繁忙之中仍经常接见西方记者,并通过他们宣传自己的观点。上海抗战爆发后,她于1937年8月25日接见上海英文《大美晚报》编辑兼国际通讯社记者福特,向他揭露日本的侵略野心;9月初,宋美龄向路透社特派记者专门谈了中国妇女的战时职责;12月又接见瑞典记者李民,揭露日本野心侵华并进而争霸太平洋的侵略计划,呼吁西方国家放弃“中立”政策,支援中国抗日斗争。
上海失守后,日寇沿沪宁路长驱直进,进攻南京,并加紧了对南京的轰炸。国民党军事当局集中了10多万部队,在唐生智的指挥下守卫南京。
12月初,南京吃紧。
蒋介石决定将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政府要员暂时迁往武汉,工厂、政府机构和私人企业则迁往四川重庆,准备将四川建设成为坚持长期抗战的大后方。
宋美龄准备撤离南京了。
南京这个城市,对于她是多么熟悉,多么亲切!自从与蒋介石结婚后,至今10年来,她是以南京为家的。就要告别这块被日机轰炸得满目凄凉的城市了。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