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大众快乐处方
6667300000003

第3章 提升快乐商数(2)

假如一个生意人把工作当嗜好乐在其中,事业必定蒸蒸日上,大展鸿图。同样的,一个能够享受读书乐趣的学生,学习成绩和多种表现都会进步。如果你不相信,何不试试看呢?期望不劳而获就能成功,如同伸手朝天空摘星般愚不可及。但不论做什么,全神投入,真正乐在其中,你将不太可能失败。

全神投入工作中,你会得到“忘我”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因循苟且者永远享受不到的。有位心理学家问175名职业棋手、舞蹈家和运动员,为什么他们能陶醉在工作中?因为可以得到名利?因为想赢?都不是。结果答案是,他们都全心投注在事业上,完全没想到名利或输赢。

工作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从工作中只得到厌倦、紧张与失望,人的一生将会多么痛苦;令自己厌倦的工作即使带来了名与利,这种光彩也是何等的虚浮!

要从工作中得到乐趣,那么首先不要让自己变成工作的奴隶,而要让自己变成工作的主人。

带给自己工作乐趣的不是最后达到的终点,而应当是工作的历程。一个演员的快乐要来自演戏的过程,正如一个老师要在教学中得到快乐一样,也正如一个待产的母亲,她的快乐不只是来自婴儿的诞生,同样地要来自怀孕中的期待。

爱因斯坦说:“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乐观,对工作愉快,对事业兴奋。”爱迪生也说:“在我的一生当中,我从未工作过一天,因为,工作对我而言是兴趣而非工作。”

对于这两位旷世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来说,他们的心境是乐观的;由于乐观,才会充满希望;又因为充满光明的希望,于是,一件一件的研究成果便接踵而出,造福了后代无数的人们。

善于从工作中获得快乐。社会学家约得森的统计和研究也表明,大部分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不是感到快乐、自在,而是感到抑郁、空虚、孤独、烦恼和无聊。而忙碌的人,倒往往是最快乐的人。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回忆一生的经历时,常常觉得最快乐的时光是在艰苦创业的时候。

韩国白手起家的大企业家——现为大宇集团总裁的金宇中先生,在《我是快乐的工作狂》一文中这样写道:“我在创业之前7年,在远亲开的一家公司上班。虽然有亲戚关系,我也只是领薪水的员工,却卖力得仿佛是公司老板。不用等别人吩咐,我总是自动自发去找额外工作来忙,上班从不迟到,一天假也不休。由于成就带来的快乐不可言喻,至今我仍毫不懈怠。”

发现之乐

公元前三世纪,当罗马军队攻入叙拉古城的时候,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地上潜心研究一个图形。这个老人就是赫赫有名的阿基米得。军人要带他去见罗马统帅,他请求稍停片刻,等他解出答案。军人不耐烦了,挥剑劈来时,老人只来得及说出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

欧洲科学家安培,研究物理简直入了迷。一次他在街上散步,突然想起一个物理命题有待解决。于是他迅速从口袋里掏出粉笔,走到一块黑板跟前演算起来。渐渐地发现黑板移动起来,便追着黑板继续演算……最后,路人的大笑打断了他的思路。他停下来仔细一看,原来所谓的“黑板”却是一辆马车的黑车篷。

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在回忆他早期诗作中的名篇《地球,我的母亲》的创作经过时,这样写道:我在图书馆看书,突然受到了诗兴的袭击,便走出了馆,在馆后僻静的石子路上,把“下驮”脱了,时而赤着脚踱来踱去,时而又索性倒在路上睡着,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受她的皮肤,接受她的拥抱——这在现在看起来觉得有点发狂,然而在当时却委实感受着迫切。在那样的状态中受着诗的推荡、鼓舞,终于见到了她的完成,便连忙跑回寓所把她来写在纸上,自己就觉得好像是新生了一样。

莱布尼茨由中国古代八卦图顿悟出二进制;牛顿由自由落体触发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阿基米德在浴盆中悟出判定王冠黄金成份的方法;卢瑟福由天文学家的行星系想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古往今来生生不息的探求者,有居里夫人的执著,阿基米德的狂喜;有捉迷藏的游戏,旅行家的冒险……那无不充溢着发现之乐。

发现是创造,创造着的生命是不会衰竭的。如果你能永远保有这份快乐,那么你的生命之河就永远不会停滞。

成功之乐

人不是为吃苦而来的,也不是为失败而来的。人应该是幸福的、快乐的。

成功是一种观念,快乐是一种权利。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取得成功,都有权利得到快乐。快乐是我们的权利,假如别人要让你不快乐,都要先得到你的同意。

一个人不管是健康或多病,富贵或贫穷,家庭或婚姻等状况如何,幸与不幸,事业的顺与逆,荣与辱,成与败……不管在晨曦中、在烈日下、在晚霞里,在逆境中,在绝境处……你随时都可以露出微笑,让内心充满喜悦,因为快乐是你与生具有的权利。

成功的人是个工作狂,他们往往把心思全部投在工作上,自得其乐,丝毫不觉得受苦。以忙为乐,则不苦。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自信是成功之父。然而,什么是成功的伴侣?对此,笔者曾在《与自己竞争》一书中有言:快乐是成功的伴侣。并且认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先有快乐,快乐始终相伴。而并不是说一旦成功之后,才有快乐产生。

1977年,知识分子型的电影全才伍迪艾伦导演的一部电影《安妮霍尔》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著剧本、最佳女主角四项大奖。而伍迪艾伦本人更是一手包揽了这部电影的监制、编剧、导演、男主角,他理应非常高兴地去参加颁奖典礼,接受他应享受的荣耀!可是伍迪艾伦并没有去好莱坞参加领奖,而是独自一个人在纽约的小酒吧里吹奏黑管爵士乐,因为他坚信一件事:“成功是自我证明,而不需要借由钱财、名利去肯定。”

想到“成功的人”,我们脑海中常会不知不觉地浮现一个鲜衣怒马、出人头地的影像,可是我们很少去深入探讨成功的意义。

事实上,成功不是打败别人,成功不是超越别人,成功不是名、利、权的获得。拥有健康的身体、丰足的物质生活、平衡的心理状态,才能拥有成功。战胜自己、贡献自己、扮演好自己的历史角色,才能超越自己,融人成功里。

医学界发现:事业有成的人其健康的因素之一,是他们乐于接受压力和挑战,并会全力以赴、集中精神地去解决问题,不久他们便进入忘我的境界。这种精神状态和体育运动一样,都将大大有益于身心健康。

庞大的世界是由一个个不同的人组成的,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何必一定要与别人比高低、争输赢呢?你就是你,你不是别人,也永远达不到别人的标准。他人同样不会达到你的标准。你又何必拿他人的标准度量自己呢?

明晓了这些道理,我们就不会再说自己不行,而应以信心百倍的执着和超凡的创造才能去迎接挑战,快乐会油然而生。

给予之乐

给予体现出爱心。人生即是给予。每个地球人都是在双亲互相给予中坐胎成长的。

如能在给予之中分享人生的快乐,也是大智者对人生彻悟的大义所为。

据《新青年》1996年第12期刊文《给予》中写道:我有一位朋友名叫保罗,在圣诞节前夕收到了一辆新轿车,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圣诞前夕,他从办公室里出来,看见一个小淘气正在看他的新车,小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保罗点点头,“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你一分钱都没花?天啊!我希望……”他犹豫了一下。

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那就是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是那小男孩接下去说的话却让保罗对他刮目相看。

“我希望……”小男孩接着说:“我希望将来能像你哥哥那样。”

保罗吃惊地看着这小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一圈吗?”

“当然,我非常愿意。”

车开了一段路,小男孩转过身来,眼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保罗笑了,这回他想:这个小男孩一定想在邻居们面前炫耀一下他是坐着新轿车回家的。但是保罗又错了。小男孩请求他:“你能把车停到那两个台阶那儿吗?”

车停后,小男孩顺着台阶跑进了屋,不一会儿,保罗看到小男孩又返回来了,不过这次他走得很慢,因为他背着他那个脚有残疾的弟弟。只见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然后扶着他,指着车对弟弟说:“伙计,看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在楼上告诉你的一样。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一分钱也没花。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车……那样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一看圣诞节商店橱窗里的那些好东西啦!”

保罗下了车,把那个残疾的小男孩抱进了车厢,那位小哥哥也坐进了车里……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

奉献之乐

获得智慧的人懂得:人最可贵的品格是善良与奉献。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你用一笔钱资助一名因贫困而失学的学生重新返回校园时,那种感觉比你从别人那里接受同样一笔钱舒服得多。”当然,不言而喻,它使人获得了快乐。

从动机纯净的奉献、付出得来的快乐,大者如对公益事业的捐献,对天灾人祸受难者的救济等;小者如给人以举手之劳的帮助,甚或说一句体贴入微、入情入理、恰到好处的关照的话,其奉献的人大都有一种充实感。因为他们的奉献是心甘情愿的,快乐也就从心底里流淌出来——那是自家的珍宝,不受外界左右,永远不会遗失。

路上遇到交通事故,你及时将伤者送往医院抢救,你心里会长时间地觉得很快乐。无偿献血、捐助希望工程、志愿者行动等善行义举,为使别人快乐而感到的快乐,是高尚的情感体验,即所谓“人行好事梦觉甜”。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烦恼、痛苦,原因之一是想自己的事想得太多了,起心动念都怕自己的利益受损。这和真乐背道而驰,因为真正的快乐是从“忘我”中得来的。

茫茫人海,漫漫征途,在他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一只热情的手,给予一点温暖、一点力量、一点关爱,虽然微不足道,但却至关重要。精神文明建设就应当从举手之劳做起。

大家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他人、对社会一点一滴给予,不断奉献,这就是最大的行善,其中自有无尽的快乐。

好人一生都快乐

著名心理学家巴达斯小姐曾经被问及:“哪些是人类今天最基本及最深切的心理需要?”她回答道:“人类需要爱,但这不仅限于男女之间的爱……从心理学家的观点看来,好人永远是快乐的。”

好人的含义非常宽泛。有老实憨厚、默默无闻、看起来好像是吃了一点亏的好人;也有扭转乾坤、造福人类、人们永远记住他、因而看起来好像是得了大便宜的好人……但好人一定是真善美的。能把“人”做好,是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最为艰深的一门学问。

从世俗观点而言,所谓好人,是指那些思想纯洁,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人。

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人生标准、人生追求和人生坐标。天下人,除了极少数以外,恐怕谁都想要做好人。

人的心要正,人的心要好,也就是要人有德,大公无私,助人为乐,尊重别人,不做缺德事,不做亏心事,自己必然尝到“厚德载福”的甜头。

研究人员指出,人的心理与长寿有明显的关系。延年益寿的个人特点是仁慈、可靠和正直。具备这些特点的人能结交较多的亲密的朋友,这有助于他们渡过难关。当你为另一个人做某件事的时候,你会觉得很愉快,压力也会减轻。今日的善行可能会在明天对你产生很大的益处,当个仁慈的人你可以活得更久。

好人最长寿。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心理学教授查狄尼说:伸出援手能“令人产生美好的感觉”,对健康及情绪都有莫大的补益。助人可以让你在情绪低落时变得较为开朗,改善你的人际关系,甚至令你成为较好的父母,因为你的孩子可以从你的榜样学到仁慈。

好人之所以一生快乐,这是因为好人总是心地善良。常存善念,是做好人的前提。人,需要每时每刻都有善良的正念;有了善良的正念,才会有善良的行为。而善念,不是与生俱来,需要在接受教育、环境熏陶、社会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升华。

祝好人一生平安,好人一生快乐!

乐善好施以至乐

乐善好施,善以致乐。明代名医张景岳云:“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可见,善是致乐的因素。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使别人快乐,同时自己也快乐。为此,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使自己快乐也使他人快乐,别伤害自己也别伤害他人,我以为这就是伦理学的全部涵义。”

与人为善的核心是要正确认识自我,对现实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这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表现。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尊重整个社会的需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才有可能在人际交往中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充满同情心和责任感,互谅互助,宽厚待人,妥善解决各类矛盾和冲突。

无善难交友,缺德难立身。与人为善,行善积德。这是老祖宗的训条,也是人生伦理道德的法则。爱尔兰有句祷词说得好:匀出时间来对人友好——这是快乐的大道。

英国前些年出版过一位著名作家的名著《善恶双重人》一书世界畅销。作家在书中写道:善者和博士的大脑皮层具有理性和智慧人的特征。坏人的特征是野蛮好斗,感情冲动,根本原因在于其大脑皮层欠发育。

人的大脑皮层十分发达,而且具有分化功能。对前叶解剖分析认为:在积极性方面,人与人有着显著的不同。据此,可将人分为厌烦者和乐观者。其中前叶起着积极性和创造性等高级的精神作用,其不等于智能。因为即使智能出色但没有积极性的话,也不可能进行高级的理智作业。这可用“业绩=能力×积极性”这一公式表达。

美国学者也发现,人的某些性格特征与左右脑半球的活动有关。乐观开朗或忧伤内向的性格特征,这取决于左右脑的活动模式。左半球前回皮质活动超过右半球者,往往表现出乐观快活、兴致勃勃;反之,将会在人际关系中显得犹豫畏缩。前者还对人生抱积极态度,合群,有自信心,并能发挥自身价值。

与人为善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感受有助于大脑产生有利于免疫系统的化学物质。正如美国专栏作家诺曼·卡曾斯所说:“人之所以需要各种善良仁慈的感情,不仅因为它们令人愉快,而且因为它们具有使人康复的力量。生活下去的愿望产生了一个迅速反应的化学机制。”

人生需要与人为善。善是因,乐是果。种善因必得乐果。为此,笔者主张:多做善事今生乐,广种福田子孙收。

多做善事心生乐

行善积德,为善最乐。多行善事,不仅可以多积德,而且还能防病消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