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孟子
6664500000009

第9章 子罕第九

子罕①言利与②命与仁。

①罕:稀少,很少。

②与:赞同、肯定。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达巷党人①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②。”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①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②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子绝四:毋意①,毋必②,毋固③,毋我④。

①意:同“臆”,猜想、猜疑。

②必:必定。

③固:固执己见。

④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子畏于匡①,曰:“文王②既没,文不在兹③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④不得与⑤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⑥?”

①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②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③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④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⑤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⑥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①问于我,空空如也②。我叩③其两端④而竭⑤焉。”

①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②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③叩:叩问、询问。

④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⑤竭:穷尽、尽力追究。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子见齐衰①者,冕衣裳者②与瞽③者,见之,虽少,必作④;过之,必趋⑤。

①齐(zī)衰(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②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贵族。

③瞽(gǔ):盲。

④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⑤趋:快步走,表示敬意。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①。病间②,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③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④,予死于道路乎?”

①为臣:臣,指家臣,总管。孔子当时不是大夫,没有家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孔子的家臣,准备由此人负责总管安葬孔子之事。

②病间:病情减轻。

③无宁:宁可。“无”是发语词,没有意义。

④大葬:指大夫的葬礼。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②,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①九夷: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②陋:鄙野,文化闭塞,不开化。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闭塞落后了。”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在外侍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①,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①篑(kuì):土筐。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子曰:“苗而不秀①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①秀:稻、麦等庄稼吐穗扬花叫秀。

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①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

②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①;可与适道,未可与立②;可与立,未可与权③。”

①适道:适,往。这里是志于道,追求道的意思。

②立:坚持道而不变。

③权:秤锤。这里引申为权衡轻重。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