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鲁克说,我们处于一个非连续的时代,这一点与人的成长历程似乎不太一致。从现实看,一个企业的成长实际上是在跳跃中成长的,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断茬”,也就是表现出非连续性的特征,尤其是在危机时代,这一点看得最清楚。
彼得·德鲁克在著作《连续性的时代》中声称,非连续点的出现越来越频繁,要想找到一种不是正在发生的或隐隐出现的非连续行业越来越困难,正是由于行业发展的非连续性,才造成了一些企业的迅速崛起,也导致了一些曾经的行业龙头的消失。
迈克尔·哈默在《领导企业变革》一书中讲到:我们正站在新时代——变革时代的人口。在意识里,我们知道新时代已经来临;而内心里,我们无法确定是否欢迎它。但我们知道,这将是一个变动的时代,一个无序的时代,而变化也在改变,它不再是累加的,不再是以直线方式运动。
危机的来临证明了大师们的伟大预言。
变革或者死亡!在生与死面前,请收起所有借口!在当今这个动荡巨变的时代,要求企业用革命性的变革代替渐进式的变革。领导者作为变革的推动者和代言人,应有足够的毅力、勇气和信心,推动组织的创新,以使组织的效果得到改进。
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愈发间断,而且不均衡。在这个新时代,即使那些曾经多次登上财富杂志封面的公司,也可能突然崩塌,比如美国的雷曼兄弟、美林等。当然还有中国富豪榜以及名企榜上的“明星们”:日照钢铁刚刚登上富豪榜前三名就突遇危机,前途不明;恒大地产1年前资产过千亿,据说现在却正寻求万科的并购;50年的三鹿奶业竟然在几个月内就走向了破产清算。就连日本东芝、日立、丰田这样的企业也大幅度亏损,最终被迫裁员。这些企业没有进步吗?不然。众多有才干的中层管理者一直兢兢业业于企业管理点滴间的进步。问题的原因在于:在面临变化的时候,他们没有把握变革企业的正确做事方式,危机便在企业内逐渐累积起来。等到不能承受的那一天,便会突然爆发,吞噬掉整个企业。
三星电子CEO尹钟龙深有感触地说:“生存不属于那些最能适应目前环境的企业,而属于那些最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的企业。”
企业如同一个生命体,也要经历从年幼走向成熟的过程,而现代企业追求的目标则是可持续成长。企业成长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量”的扩大,即经营资源单纯量的增加,表现为资产的增值、销售额的增加、盈利的提高、人员的增加等。二是“质”的变革与创新,指经营资源的性质变化、结构的重构、支配主体的革新等,如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增强等。
如果没有“质”的变化,企业就难以适应变化着的外部环境,就不能把握市场机遇,也就难以实现“量”的继续增长。企业的成长过程不会是一条平滑的曲线,量变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企业在质变时期必然要经历人员、观念、组织等方面的动荡。所谓质变,实际上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危机点(或叫战略转折点),是危险与机会并存的地方,也是决定企业能否持续生存的关键点。而这种质变往往发生在危机深重的时代和时期,如英特尔的质变发生在传统存储器已经深陷重围的苦境时,IBM的转型则发生在硬件已经处于大规模亏损的艰难境地时。
在这样一个非连续性成长的环境中,企业必须保持敏感,警惕可能出现的危机。通过战略、组织和文化工的变革,推动企业新一轮的增长。
在这样一个重大危机来临的时代中,企业必须看到非连续的本质特征,正确判断转型的黄金时刻。格鲁夫曾以“战略转折点”的概念对这一黄金时刻作过经验性的描述,他认为,在现有战略依然有效,企业业绩仍在上升,客户与协作企业仍然交口称赞,然而你的雷达屏幕上却出现了值得警惕的重要光点的那一时刻,那就该考虑和作出战略转移选择了。
什么叫转折点?在数学上,当曲线斜率的变化比率开始改变,比如由负变为正(或相反)的时候,就出现了转折点(我们俗称拐点)。
格鲁夫认为企业战略问题也是如此。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遇到战略转折点,在转折点上,旧的战略被新的战略所代替,就会使企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如果不经过转折点,依然采用旧的战略,你的企业就会先上升到一个高峰,然后滑向低谷。
经验表明,经历了转折点的变化而开始走向衰退的企业,很少能重获当年的昌盛。企业要实现可持续成长,正确判断战略转折点并果敢行动是必要条件之一。如果在面临转折点的时刻,企业家仍执迷于线性的进步,很可能使企业陷入失败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