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后危机时代:新趋势 新策略 新商机
6664200000012

第12章 监管理念滞后于工商模式的变化

在市场竞争压力推动下的金融机构,始终有强烈的适应市场需求进行创新的动力,这就使得在通常的意义上,监管机构对于市场变动的反应要慢于金融机构。

次贷危机同样印证了这样一个特征。

从商业运作模式看,传统银行的模式是“发放并持有”,银行发放一笔贷款“一直持有它并且收息,这在中国仍然是一种主导模式。在这种商业模式下,金融机构会主动进行风险管理。但是在过去30年中,发达国家银行的业务模式逐步转变为”发放并销售,发放并分散,即银行把这笔贷款发放之后,再把它进行证券化并销售出去,得以转移和分散风险。在这种商业模式下,银行的目标是把贷款尽快销售出去,没有义务为贷款的风险负责,因此就会放弃主动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全球一体化,形成了一个与现存银行体系并存的影子银行市场。这个市场非常庞大,而且没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这些机构金融资产的估算是全球GDP的4倍还要多,而且这些影子银行市场是一对一进行交易,主要是OTC市场,而且其产品结构的设计非常复杂。在当前的金融监管体系下,这些金融衍生品被各国监管机构视为表外业务,对其监管较为宽松,传统的资本充足率约束等监管手段难以对跨国的衍生品交易进行监管,出现了巨大的监管空白地带,进一步助推了资产证券化和金融创新的步伐。

金融机构商业模式的重大转变需要监管机构的监管理念做出重大调整,但是实际上各国的监管当局并没有及时采取行动,依然采取原来的监管思路,这就导致了对金融市场风险的严重低估。在多重因素的助推下,失去监管的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致使市场风险一步步增大,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被信用交易放大的杠杆效应就会迅速扩散,最终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对冲基金的起起落落伴随着次贷危机从兴起到扩散的整个过程,而在当初世界各国对对冲基金加强监管的声浪中,美国之所以坚持不对对冲基金施加稍微严格一点的监管,除了主要对冲基金是美国资金支配之外,其现实的理由,就是监管者实际上并不能比对冲基金的经营管理人员更清楚对冲基金的运作状况,既然这样,就还是让对冲基金自我进行约束吧。这种过于放松的市场环境,促成了对冲基金的高杠杆投机动机,也使得对冲基金成为次贷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的群体。金融机构的全球化,导致跨国金融监管的政策失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化,全世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越来越全球化,而且在单一的市场上的影响力非常大,使得当地的金融监管机构很难对它进行有效的监管。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如果一个市场上的监管者对其进行严格监管,这些市场影响力巨大的机构可能就会把这个市场的分支机构撤了,转移到其他的市场。金融机构业务全球化,但是监管者没有全球化,出现了事实上的监管空白和政策失灵。欧盟这次提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建议,要建立一个监管小组,吸纳主要国家的成员参加,对全球主要的跨国银行进行监管。这个建议实际上被否决了,因为现在各个国家不可能放弃自己的监管权力,但它反映了监管不适应金融机构全球化的问题。需要一个全球化的监管机构但目前又没有形成,这就导致了全球金融界的恐慌。

一个巨大的、脱离于传统监管视野之外的影子银行市场的崛起,放大了跨国金融监管失灵的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