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决定一生的资本
6654800000041

第41章 交际语言的妙用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三春寒。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这是现代人成功的必备条件。

一、寒暄的功能和神效有几位朋友来到港湾边,想看在这儿举行的帆船赛。可当他们走向堤坝准备观看时,被警察挡住,不准上去,因为观众已经满了。此时,一位姑娘说她去试试看。大约过了几分钟,就看她招呼几位朋友过去,原来她已经打通了警察。

她说:“我先跟他寒暄,你在这么热的阳光下,维持秩序实在很辛苦。你喜欢钓鱼吗?等等。接着我告诉他,我们是来看赛船的,可是只能站在岸边,根本看不到。于是他说,到堤坝上看得很清楚。”

寒暄是交谈的媒介和润滑剂,它能在交谈者之间搭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因为寒暄能产生认同心理,满足人们的亲合要求。

寒暄的形式很多。

一问候式两人见面可点头微笑,或说“你好”,或关心地询问近况:“你的吉他练得怎么样了?”然后,交谈起来。

二夸赞式人都需要肯定与承认,诚心的赞美是一种活跃的寒暄方式。例如:“小何,你这件裙子可真漂亮!”“啊,谢谢你!”

短短的话语,双方都很舒服,可以顺利地交谈起来。

三描述式两个人见面后,一方以友好的问语方式描述对方正在做的事情。如:“刚下课?”“回来了?”“上街呀?”

四言他式两人见面后,谈论双方厌恶的事。如:“今天天气太热了!”“车子太挤了!”

这些寒暄方式,都可以用来与人们建立起人际关系,为进一步攀谈架设桥梁,沟通情感。

寒暄尽管听起来比较单调、平淡且重复,却不可忽视。路上相见,明明是熟悉的人,却视而不见地擦身而过,既无体态语(如微笑、点头之类),又无言语表示,只能给人以傲慢、无礼的印象,触发敌视情绪。

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规律之一是:一方表示的消极行为会引起另一方相应的消极行为,一方表示的积极行为会引起另一方相应的积极行为。且看A、B相遇时的情景:A:您好!好久没见了。

B:是啊。忙吗?

A:是啊,忙啊!

B:杂事挺多的。您呢?

A:也是东跑西颠的。去哪儿?

B:去图书馆借书。你去系里?

A:不,实验室。上午有个实验要做。(双方点头微笑)再见!

B:再见!

在这个寒暄过程中,A、B双方的寒暄是主动式、被动式交错进行,结果给对方留下了良好的感觉。

相反,如果一方表示了积极行为后,另一方报消极行为,双方的平衡就会破坏。

A:您好!

B:您好!

A:忙吗?

B:忙。

A:去哪儿?

B:图书馆。

A:再见!

B:再见!

B消极被动地应付谈话,会使A感到没有得到应有的感情补偿而不快。

如何积极有效地寒暄呢?一般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有积极的姿态在与别人相遇的瞬间,要迅速培养自己的愉快情绪,争取主动,使对方从你的言行反应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使其受人尊重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集中注意力任何漫不经心的言语只能使对方感到被轻视。

善于选择话题根据社会学家的研究,与生人见面后的4分钟内,只宜作一般性的寒暄,如问候,互通姓名,谈论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应绝对避免提出易于引起争论的话题。至于与老朋友、老同学、老乡或熟人相见寒暄,也有个选择话题的问题。

讲究方式与生人初次见面寒暄,一般需有两三个问答往复的过程。熟人之间的寒暄,如常见面,往往只需要一句话、一个招呼,甚至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如久不见面,则宜有两三个问答往复的过程。

二、切莫忽视称呼对于一个人的称呼,似乎是件极简单的事,但若你留心现代人称呼的复杂性,就会明白,一个适宜得体的称呼常会发生微妙的作用。

对男人的称呼,比较单纯,一般都称先生。有些人爱用洋习惯,说成“密司脱”,也未尝不可。对女子的称呼,就要兼顾身份了。一般称已婚的女子,用夫姓称太太;如果她的身份高则称夫人较为妥当;对未婚的女子,可以称其小姐。称老师的太太,一般称师母,这样才能表示尊敬。对老师的太太,是不适宜称其为太太的。称呼一个不明底细的女子,则用“小姐”,较于贸然称她“太太”要安全得多,无论她是16岁或是60岁。宁可让她微笑地告诉你她是太太,不可使她愤怒地纠正你说,她不过是一个“小姐!”

有些在社会上活动的女子,虽然已婚,但仍然不高兴取丈夫的姓,她仍愿意别人叫她某小姐。在拜访她之前你最好先调查清楚,以免误事。若有人在旁介绍,则应依介绍人所用的称呼方法,不可自作聪明,擅自更改。

前面是一般性的称呼法。如果要称呼的对方,还要兼顾到他的职位和身份,则更要谨慎从事。

“先生”两字是最普通的,甚至可能通用到去称呼高级的军政长官,当你觉得没有称呼他的职衔的必要时,或不知道对方究竟是什么职衔的时候,这是最恰当的。以职衔来称呼一个军政长官时,不必叫出对方的姓氏。这一点,需要进出军政机构的人不可不注意。此外称主席、部长、县长等也一概如此。只有在你用“先生”二字来称呼他们时,姓氏才是必需的。

有些人在几年前做过局长,现在还喜欢别人称他作局长。有些长官昔日的下属和去拜访他的客人,现在还习惯叫他某长官,若你要拜访这样一种人,也以先探听清楚为上策。

有时,不宜用“君”字称呼别人,这多是以前学校里年轻的同学们互相称呼的方式,拿到社会上用时,人们觉得你还没有脱离学校的习气。

以前的家庭里,客人称主人家里的仆人,通常都加上“哥”或“姐”字,如“财哥”、“兰姐”等,这是客人所应守的礼貌,除非你和主人十分相熟,常在主人家里进出,才可以叫他的名字。不过,现在比较不太讲究这一点,最多称呼“先生”或类似适合的称呼而已,一般知道其名字的,都直呼其名字。对待司机、服务员等,如果你用一个适当的称呼,往往可以得到更周到的服务。台湾人有时用“司机老大”称呼出租车司机,这种称呼会使司机觉得格外亲切。对服务员等人,如果你称呼他老兄、朋友之类,你会得到更满意的款待。

有些场合,如果你适当称呼对方的名字,也会收到亲切愉快的效用,这就要看你的身份与当时的情况灵活运用了。

中国古代有一些文明称呼,有的至今还被沿用。例如我们有时用十分尊敬的口吻去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

常用的有“令”,如“令尊”(父)、“令堂”(母)、“令郎”(子)、“令爱”(女)、;“贵”,如“贵厂”、“贵校”、“贵府”、“贵姓”;“大”,如“大作”、“大礼”、“大名”,等等。

与此相反,称自己则用谦恭的口吻。常用的有“敝”,如“敝人”、“敝厂”、“敝舍”;“拙”,如“拙作”、“拙著”、“拙见”;“卑”,如“卑职”,等等。

有人喜欢用绰号去称呼自己熟悉的人。

绰号有两种,一种是表示喜爱、友善的,如“铁榔头”、“诗人”、“博士”等。这样称呼自己的朋友,显得格外亲热。另一种是明显带有讽刺甚至侮辱意味的,如“铁公鸡”、“傻子”等。用这样的绰号称呼自己的朋友是对朋友的极大不尊重。当然,有时长辈为表示对晚辈的格外喜欢,故意反其道而用之,称晚辈“狗仔”、“傻女”等,这是例外。

三、当好介绍人的诀窍称呼在场的许多人,如果不适宜用“同志”这一泛称,那么应按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的次序使用各种不同的称呼。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你随朋友去拜访一个你不认识的人,你正为将要结识新朋友而兴奋的时候,偏偏那位朋友只顾自己说话,忘记给你们介绍,你只能听而不能讲,会感到很尴尬。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你请朋友为你介绍,要么你自己自我介绍。当你渡过这一难关后,你会感到说不出的轻松。

这是社交场合绝对不可以忽视的问题。介绍阶段,往往是留给别人第一印象的时刻,这对任何人,都不是小事。

假如有三个人在一起,其中两个人已经相互认识,而第三者却跟其中一个人不认识,那么另一个就有义务担当介绍人。同样道理,当你招待不止一个客人时,如客人中有互不认识的,做主人的也要负起责任,使这些不认识的人成为朋友。

通常,是把男士介绍给女士。在介绍的过程中,小姐的名字先提,然后再提男士的名字,如:“王小姐,我来给你介绍,这位是张先生。”但是,如果你要介绍一男一女相识,男的年纪比女方大很多时,则应将她介绍给他,以示尊敬长者。如:“何教授,这位是我表妹,她正在念大学。”

在同性别的两人中,年轻的应被介绍给年纪大的。未结婚的通常被介绍给已结婚的,除非未结婚的男士或女士年纪比已结婚的大很多。原则上,年轻的或晚辈被介绍给年长的或长辈,男的被介绍给女的,但是丈夫介绍妻子给别人则属例外。

从口语习惯上,“请让我介绍……”这一类说话在某些场合来说,未免显得太拘谨了。有时,人们会采用一些活泼轻松的口吻,如:“小李、老方,你们见过面没有呀?”或者“丽芳,这位是小英;小英,这是丽芳。”这样介绍,同时也融进了介绍人的感情,使气氛更和谐。

如果将一对夫妇介绍给他人,可以这样说:“这是张先生和张太太。”为了表示熟络,也可以说出他们的姓名:“这位是林XX和他的太太叶XX。”

太太介绍丈夫给别人时应这样说:“陈小姐,待我介绍我的先生给你。”或是简单而大方地说:“这是我的先生许XX。”要是大家都是老朋友,就可以单说丈夫的名字,如:强华、大军等。丈夫对待太太亦是如此。

介绍家里人或本单位的人给别人时,应把介绍人与自己的关系及姓名清楚地说明,如:“光武,这是我的哥哥郑坚。”或“向立,这是我的同事高XX。”

在介绍时,陌生的双方应主动与对方握手,用日常问候的礼貌语言问候。

古人常有这样的见面客套:“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现在一般不宜简单、机械地效法古人。如果这样说了,会给人一种酸溜溜的或油嘴滑舌的感觉。一般可以这样说:“幸会!幸会!今后请多关照。”“今后请帮助。”“请多指教。”“望多多合作。”回应时,可以说:“好说好说,互相关照。”“哪里哪里,互相学习。”等等。

介绍中,姓名的字比较难认写或容易产生歧义误解时,可将姓名所用的字加以解释,比如“弓长张”、“耳东陈”、“双口吕”、“木子李”、“孔子的孔”、“路程的程”、“言午许”、“道德的德”、“展览的展”等等。

如果自己的职务、身份比较重要,一般不是因为工作需要,不宜详细介绍,比如你是局长,可以说:“在XX局工作”;你是某大学副教授,可以说:“我是XX大学教师”,等等。这样说显得比较谦虚,如果照直说就有自吹和傲慢之嫌。

四、“对不起”的神效“对不起”这三个字看来简单,可是它的效用,不是别的字所能比拟的。这三个字,能使强顽者点头,能使怒气消减。

你在汽车上误踩了别人的脚,你说声“对不起”,被踩的人自然不会计较什么了。人的心理就是这样,对于许多事情皆可原谅。若因为你的过失,使别人吃亏,而你还不承认自己的不是,好像别人吃亏是咎由自取似的,这就不能使别人原谅你了。

消除恶感,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最聪明的办法是自己谦逊一点。自己有过失的时候立刻道歉,别人会给你原谅。反之,不承认过错,就难怪对方生气,君不见许多口角变成打架,或因一两句话而酿成命案的,不是均由此而起吗?倘若我们大家都不忘记这3个字的巧妙,我们的生活将会减少很多不愉快。“对不起,害你等了许多时候。”“对不起,你可以替我把茶水递过来吗?”在日常生活中,这3个字真是用途太多了。“对不起”3个字,意思无非是让别人占上风,你既然让他占了上风了,他还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息事宁人,莫善于此。要使家庭不失和,朋友不交恶,这3个字真是百效的灵药。

在电影院里要经过别人座位时,请先说声“对不起”,那么让路的人一定不会把眉头皱起;如果你招待你的顾客时多说两声“对不起”,那么交易十之八九会成功的。

五、得体的呼唤当你需要跟别人说话,别人还不知道,或没发现你时,你需要呼唤,让对方明白你要跟他说话。

呼唤与应答是交谈的前奏,弄不好,会影响后面的交谈。呼唤熟人,要先按原已形成的称呼呼唤,然后用请求、商量的语气,说明呼唤别人的目的。比如:“刘厂长,请等一下,有件事跟您商量。”

“王奶奶,你家小立在不在?老师找他。”

“小陈,麻烦你一下,帮我捎瓶汽水回来。”

如果被呼唤的人较远,可以用“喂”、“哎”等表示呼唤的词,可以提高噪门,拖长声音呼喊。如:“喂——老张同志,请等一等!”

“哎——小丁——有人找你……”

如果你打招呼时别人正忙着,没听到,应该重新打招呼,而不要为别人没理你,立即来一句:“有什么了不起!”这样,可能会把事情弄僵。

呼唤陌生人,比呼唤熟人要更客气。对人的称呼,不要只是叫“穿红衣服的”、“卖茶的”、“背书包的”、“带小孩的”,这种“的”字结构的呼唤后边,还要加上“同志”、“师傅”等通称词语。只用“嗨”、“喂”也是很不礼貌的。

呼唤,有时也会叫错人,别人有时也会因误会而应答,这时应该说“对不起,误会误会”、“实在对不起,我认错人了”,等等,向对方表示歉意。不要一看认错了人,回头就走,别人误会,就给人家白眼,或出言不逊。

当发觉被人呼唤时,不管声音熟不熟或认识不认识对方,都要立即停车、停步,应答。如果误应了别人的呼唤,也应该说声“对不起”。明知有人呼唤却故意不回声,拒绝别人的要求或别人认错了人就给人白眼,或自己误会应答也不向对方表示歉意,都是不礼貌的。

六、讨债的语言也有讲究“喂!把上回借的钱还我!”好凶的口气!不知是借方有借无还,惹恼了债主,还是贷方无理取闹,苦苦相逼。

有人说:“借钱容易还钱难。”这话颇有道理。就借方来说,只要在借钱时苦苦相求作出一副惹人怜悯的表情,对方多半会伸手援助,要借到钱,不算太难。但到了还债的日期,往往仍是双手空空,只得将日期一延再延。就贷方来说,当朋友有急用求助于你时,只要力所能及,必能慷慨解囊。然而,一旦自己有急用想请对方偿清所借财物时,往往不忍开口去催讨。由此可见,不只向人借钱是个难题,就是讨债也是一个难题。

有些人遇到这种情形,就以“婚娶葬祭”等高额的开支为借口,向对方讨回借款,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这次因为XX出殡,我需要一些钱,是不是先还一些钱给我?”

“开学了,孩子要交学费,是否能将上次借的钱还给我?”

“我要买一台冰箱,可能的话,你先还我一部分钱好吗?”

大金额的借款,运用此法,多半可使对方偿还借款,也不会因钱财问题伤害彼此的感情。但若是小金额的借款,也运用此法,不免让人觉得小题大做,认为你真是十足的“讨债鬼”了。遇到这种情况,不妨利用一起上街购物的机会,伺机使对方还钱。比如,某一天你与对方一同上街吃饭,你可以对对方说:“对了,我借给你的那些钱,足够这顿饭钱了。”对方听后,一定不好意思再拖延了。

然而,无论怎样,请对方还清借款,多少彼此都会有些尴尬。最妥善的办法是当我们向人借贷时就应告诉对方:“假如我因为忙忘了还钱,你要提醒我。”

这样,不但表明了我们偿还的诚意,即使日后一旦忘了,对方提醒我们时,就成了理所当然,彼此之间也就不会不好意思。

讨债时,态度应稍微殷勤些,让对方觉得“与平时有些不同”。如果以无关紧要的态度去讨债,往往没有效力。

六、酒宴上的说话技巧逢年过节,亲朋团聚,觥筹交错,这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但是,酒极则乱,言多必失,作为东道主,你必须既让客人喝得尽兴,又喝得适度,这就要看你会不会劝酒了。劝酒,实际上就是口才在酒场上的发挥。在宴席上侃侃而谈,运用语言的功能来驾驭酒场的人,往往为客人所叹服。但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指导思想要健康要破除“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观念和“不喝醉就不够意思”的指导思想。

酒逢知己千杯少,喝到适度为最好。须明确劝酒并不只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还要适时地劝君少饮一杯酒,让客人乘兴而来,尽欢而去。

开宗明义大凡举行家宴,或接风洗尘,或送别饯行,总有个说道,在举杯之前,主人要有个开场白。比如为某人接风,可以说:“X君一路风尘,远道而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略备薄酒素菜,请来各位好友,为X君接风洗尘,请大家干杯!”

开场白因人事而异,不拘一格,但以简短为好,能表情达意就好。

雅俗共赏一桌酒席,少则4人,多则八九人,其阅历、秉性各不相同,因此,劝酒的语义也应有所区别,力求做到雅俗共赏。如有人为庆贺女儿考取大学设家宴感谢几位老师,祝酒词:“小女十年寒窗苦读,今日金榜题名,全靠各位老师辛勤栽培。人逢喜事精神爽,莫将金樽空对月。作为老师和家长,今天都特别高兴,为此,请诸位干杯!”这个开场白既有雅兴,又很得体。

要使劝酒的语言雅俗共赏,要认真学习古人关于酒的名句,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等等。还要注意收集今人关于酒的俗语,如“友谊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不够。”“今日痛饮庆功酒,明朝更上一层楼。”等等。

不卑不亢酒宴如有领导光临,主人不要受宠若惊,可表达致谢之意,如:“感谢领导前来助兴!”“欢迎领导与大家同饮同乐!”要少说溢美之词,如:“领导百忙之中光临寒舍,使小屋四壁生辉……”让人听了不舒服。有的主人只顾和领导说话,劝领导喝酒,冷落了其他客人,这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