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赞美,发自内心的微笑,无私的帮助,都能得到巨大的回报。给予别人赞美,收获的是难忘的快乐。
派特·巴洛是我的一位老朋友。他有个狗与小马的节目,他一生都跟马戏团和杂耍团到处旅行,我很喜欢看派特训练狗的样子。我发觉当狗有了一点点的进步,派特就会拍它,夸奖它,还给它肉吃,并逗它一阵子。这没什么,几世纪来,驯兽师都是用这样的方法。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当我们要改变别人时,不用嘉许来代替斥责?即使是最小的进步,也让我们来赞美吧!这样会激励人们不断地进步。
在《孩子,我并不完美,我只是真实的我》这本书里,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评论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敏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却吝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
我能够回顾我的生命,并找出那些改变了我的前途的嘉许之言。你是否也能在你的生命中,找出同样的东西。历史全是由这些夸赞的真正魅力来做令人心动的注脚。
例如,许多年前,一个10岁的男孩在拿波里的一家工厂做工。他一直想当一个歌星,但他的第一位教师却泄了他的气,他说:“你不能唱歌,你根本五音不全,简直就像风在吹百叶窗一样。”但是他妈妈——一位穷苦的农妇用手搂着他并称赞他说,她知道他能唱,她认为他有些进步了,她节省下每一分钱,好让他去上音乐课。这位母亲的嘉许,改变了这个孩子的一生。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罗素,他成了那个时代最伟大最知名的歌剧演唱家。
在19世纪的初期,伦敦有位年轻人想当一名作家。他好像什么事都不顺利。他几乎有4年的时间没有上学。他的父亲锒铛入狱,只因无法偿还债务。而这位年轻人还时常受饥饿之苦。最后,他找到一个工作,在一个老鼠横行的货仓里贴鞋油的标签,晚上在一间阴森静谧的房子里,和另外两个男孩一起睡,他们两个人是从伦敦的贫民窟来的。他对他的写作毫无信心,所以他趁深夜溜出去,把他的第一篇稿子寄出免得遭人笑话,一个接一个的故事都被退稿,但最后他终于被人接受了,虽然他一先令都没拿到,但编辑夸奖了他。有一位编辑承认了他的价值。他的心情太激动了,他漫无目的地在街上乱逛,眼泪流下了他的双颊。
因为一个故事的付梓,他所获得的嘉许,改变了他的一生。假如不是这些夸奖,他可能一辈子都在老鼠横行的货仓做工。你也许听说过这个男孩,他的名字叫查尔斯·狄更斯。
另外一个男孩在一家干货店工作以维生。5点他就得起床,打扫店面,一天做14小时的奴隶,那真是单调又辛苦的工作,他也轻视这份工作。两年后,他无法忍耐了,有一天起床后,还没吃早餐,他就跋涉了15里路,去投奔他做管家的母亲。
他变得狂暴起来,他向她恳求,而且哭了,他发誓假如他继续做那份工作,他会毁了自己。于是他写了一封悲惨的长信给他的老校长,说他心已死,不想再活下去了。他的老校长给了他一些安慰,并说他确实很聪明,应该得到好一点的事做,于是请他当一名老师。这份称赞改变了这位青年的一生,也为英国文学史留下了不朽的一页。这位男孩持续地写了无数本畅销书,并赚了好几百万。你也许听说过这位青年,他的名字叫韦尔斯。
用赞扬来代替批评,是史金纳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以动物和人的实验来证实,当批评减少而多多鼓励和夸奖时,人所做的好事会增加,而比较不好的事会因受忽视而萎缩。
北卡罗莱纳州洛杉矶的约翰·林杰波夫,就拿这种态度对待他的孩子。如同许多家庭一般,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形式是吼叫。许多家庭的例子显示,在那么做一段时期之后,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变坏了。
林杰波夫先生决定用在我们课堂上学的一些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他报告说:“我们决定以称赞别人来代替挑剔别人的过失。当我们看到他们做的都是负面的事情时,这非常不容易做到,要找些事情来称赞,真的是很难。我们想办法去找他们值得赞美的事情,而他们以前所做的那些令人不高兴的事,真的就不再发生了。接着,他们的一些别的错误也消失了,他们开始照着我们的赞许去做,居然,竟出乎常轨,他们变得连我们也不能相信。当然,我们并没有一直坚持下去,但总是比以前要好得多了。现在我们不必再像以前那样地纠正他们。孩子做对的事要比做错的事多得多。这些全都是赞美的功劳,即使赞美他最细微的进步,也比斥责他的过失要好得多。”
这对工作来说,也是一样,凯斯·罗伯,在加州木林山的公司,也运用了这一原则。他的印刷厂接的东西,有些是品质很精细的,但印刷员是位新人,他不太能适应他的工作,他对监督很不高兴,想辞职。
当罗伯先生知道了这个情形以后,亲自到印刷厂,跟这位年轻人谈了一谈。他告诉他,对他刚接的工作,他非常满意,并告诉他,这是他在公司所看到的最好成品之一。他还指出好在哪里,及那位年轻人对公司的重要性。这能不影响那位年轻人对工作的态度吗?几天以后,情况大大改观。他告诉他的同僚,罗伯先生非常欣赏他的成品。从那天起,他就成为一位忠诚细心的工人了。
我们都渴望被赏识和认同,而且会不惜一切去得到它,但没有人会要阿谀这种不诚恳的东西。
谈到改变人。假如你我愿意激励一个人来了解他所拥有的内在宝藏,那我们所能做的就不只是改变人了,我们能彻底地改造他,夸张吗?听听威廉·詹姆斯睿智的话语吧!他是美国有史以来最有名、最杰出的心理学家。“若与我们的潜能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状态。我们只利用了我们的肉体和心智能源的极小一部分而已。往大处讲,每一个人离他的极限还远得很。他拥有各种能力,但往往习惯性地未能运用它。”
在这些习惯性地未能运用的能力之中,有一种你肯定没有发挥出来,那就是赞美别人,鼓励别人,激励人们发挥潜在的能力。能力会在批评下萎缩,而在鼓励下绽放花朵。要成为人类有效的领导者,就采用这样的原则:赞美最细小的进步,而且是赞扬每一次的进步。要诚恳地认同和慷慨地赞美。
人生的道路不平坦,逆境常多于顺境。身处逆境,面对不幸,当事者不仅本人需要坚强,也迫切需要别人的劝慰。
安慰如雪中送炭,能给不幸者以温暖、光明和力量。给予不幸者以安慰,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美德。当亲朋好友遭受不幸时,及时送上真诚的安慰,更是你应尽的责任。
探望身患重病的不幸者,不必过多谈论病情。有关的医疗知识,医生已有交代、说明,无需你再多言。如果对方本来就背着重病的精神包袱,你再谈及过多,势必包袱加重。你应该多谈谈病人关心、感兴趣的事,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减轻其精神负担。
对于因生理缺陷或因出身、门第被人歧视的不幸者,由于不幸的原因有些是先天的,劝慰时应多讲些有类似情况的名人的成功事例,鼓励对方不向命运屈服,抵制宿命论的思想影响。
安慰丧亲的不幸者,不要急于劝阻对方的恸哭。强烈的悲痛如巨石积压在心头,愈久愈重,不吐不快,让其宣泄、释放出来,反而有利于较快恢复心理平衡和平静的状态。你应当注意倾听对方的回忆、哭诉,并多谈谈死者生前的优点、贡献等。
一个人遭到挫折时,十分需要人们的同情。比如孩子高考失利,有的家长是一味责怪:“真是黄鱼脑袋——没出息!我看你根本不是读书的料,还是去扫垃圾算了!”也有的是同情安慰,积极开导:“这次是题目不对路吧?没关系的,爸爸年轻时考试也失利过。好好总结经验,明年再考,或者边工作边学习,自学也能成才嘛。”显然,前者的态度只能使孩子倍增痛苦,后者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对受挫折的人,责怪不对,怜悯也不对。“唉,你真倒霉!”“你的命真苦!”这类话,只能使听者更加心灰意冷,无法重新奋发起来。
对生老病死之类的突发事件,要注意及时安慰,事过境迁不仅失去意义,而且会使对方已经平复的心灵勾起伤心的回忆,这是很不妥的。
当然,也不是一定要在对方情绪激动的时候去安慰。一个人的情绪处于失控的情况下,任何人的安慰都难以入耳,只能火上加油,还是等他冷静下来,恢复了理智,再同他交谈为好。
有时,谎言不一定全是坏话。对于身患绝症的病人,只能把病情如实告诉其家属,而对其本人,仍应重病轻说。如果谎言居然唤起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增强了他对病魔斗争的意志,就有可能使生命延续得更长久,甚至战胜死神。
善良的谎言,其用心当然也是善良的,即为了减轻不幸者的精神痛苦,帮助其重振生活的勇气。此人以后明白了真相,只会感激,不会埋怨。即使当时半信半疑,甚至明知是谎话,通情达理者仍感到温暖、宽慰。明知会加重对方的精神痛苦,仍要实言相告,如不算坏话,也该算蠢话。
安慰他人,有时可交换立场,使自己成为被安慰者。
某厂有位中年干部,因和厂领导闹意见,厂领导很武断地决定将他调离岗位。此事对这位干部来说,当然是十分难过的。这样一来,任何言语的安慰,恐怕都无济于事。这时,一位同事看了这情况便对他说:“要不是您的帮助,我哪能有今天的成绩,现在您要走了,今后我该怎么办呢?”这位中年干部原是眉头深锁,郁郁寡欢,听了同事的话,立刻收起自己难过的心情,对他说:“不,你已经能独当一面了,厂领导调我,是工作的需要,今后希望你能好好地发挥所长……”由于这位同事的机智,无形中缓和了沉闷的气氛,安慰了真正的苦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