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动物检疫理论与实务
6654000000019

第19章 多种动物共患的传染病

一、炭疽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炭疽杆菌繁殖体(菌体)在动物体内和未解剖的尸体中都不形成芽胞,抵抗力不强,但与空气接触后可形成抵抗力特别强大的芽胞。附着在畜产品及土壤中的芽胞在干燥的环境下可存活数年至数十年,一个地方发生炭疽病后,如果处理不彻底,很容易形成长久性疫源地,所以对死于炭疽的动物尸体不可解剖,更不可剥食。草食动物对炭疽杆菌最易感,其中以马、牛、绵羊、山羊等感受性最强,且多表现为败血型,特征是突然发生高热,可视黏膜及天然孔出血。猪的易感性较低,主要表现为慢性局限性炭疽,不一定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所以宰后检疫时要特别注意。

(一)活畜检疫

羊最急性型(猝倒型)表现突然站立不稳,全身痉挛,迅即倒地,呼吸困难,磨牙,天然孔流出带黑红色血样液体,血凝不全,常在数分钟至2hs内死亡。牛炭疽多呈急性型,表现为精神不振,少数则是先兴奋不安,很快又转为高度沉郁。体温升高至41~42℃,食欲废绝,行走蹒跚,肌肉震颤,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粪中带血,有时血尿,呼吸高度困难,可视黏膜发绀或有出血点,天然孔出血,最后窒息而死。急性者一般在1~2d内死亡,亚急性者病程多为2~5d。马属动物也可见上述急性或亚急性症状,但疝痛症状更为明显。牛羊的痈型炭疽多发生于皮下,以颈部、胸部、腰部、乳房和外阴部多见,表现为皮下蜂窝组织出现界限明显的局灶性炎性水肿,触诊柔软,开始时局部发热有痛感,质地较硬,不久则变冷无痛,甚至软化龟裂,渗出带黄色液体。

猪常表现为慢性局限性过程,可分为咽喉型、肠型和肺型,其中以咽喉型炭疽最为多见,病猪因咽喉周围组织肿胀而表现出呼吸、吞咽困难,颈部活动受限,流涎,咳嗽,声音嘶哑,黏膜发绀,咽喉部和附近淋巴结肿胀。肠型炭疽多表现为烦躁不安,腹痛,腹泻,有时黄疸。肺型炭疽可见呼吸困难,精神委顿。各型炭疽病初体温都有所升高,肺型炭疽之体温可升高至41℃左右。后期则上述症状不一定表现出来,病猪仅表现出一般抑郁、软弱、羞明和厌食。有些局限型炭疽病例临床症状不明显,只有在屠宰检疫过程中才有可能发现。

(二)宰后检验

死于炭疽的家畜一般都表现为血液黑紫浓稠,凝固不良,尸僵不全,皮下、肌间、浆膜下有黄色或红黄色胶样浸润,脾脏明显肿大,脾髓软化,心、肝、肾淤血变性,浆膜腔及黏膜上有散在淤血斑点,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和出血。屠宰检疫时见到的炭疽多为局限型的。

1.牛、羊炭疽 主要表现为皮下组织(特别是蜂窝组织)内有局限型痈肿,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或出血性胶样浸润;引流来自炭疽痈区淋巴液的淋巴结显著肿大、充血、质地柔软,周围水肿或有红黄色的胶样浸润,淋巴结切面致密,呈暗红色或砖红色,并有点状、条状或巢状出血,且往往呈放射状排列,有的还有小的坏死灶。个别病例可有脾脏显著肿大、脾髓软化等变化。

羊炭疽的症状与牛基本相同,但在宰后很少发现。

2.猪炭疽 以咽喉炎型最为常见,有急慢性之分。急性期(感染初期)时软腭、会厌和舌根严重发炎并肿胀,咽喉部和颈前部发生范围不等的出血性胶样浸润,一侧或双侧颌下淋巴结显著肿大(可达1~3倍)、充血,周围组织有浆液性或浆液出血性水肿。淋巴结切面多汁有光泽,呈深红色或砖红色,有大小不等的暗红色或褐红色出血斑点,有的还可见到暗红色的小坏死灶。也有部分病例的淋巴结大小色泽基本正常,只是在切面上散在一些针尖大小的朱红色出血点,呈蜂窝状下陷。有的病例同时还表现出一侧或两侧扁桃体上覆盖一层灰黄色痂膜,膜下有一至数处干燥、质硬、没有光泽的灰黄色或灰褐色楔形坏死灶,严重时整个扁桃体发生坏死。

慢性经过(或感染后期)的宰后检疫时较为多见,表现为头部的一个(偶尔几个)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脆,切面干燥,没有光泽,呈典型的砖红色(病期较久者则呈灰黄色),其上散在紫黑色、暗红色、灰褐色或淡黄色斑纹状或蜂窝状坏死灶。因病灶新旧程度不同,使淋巴结切面表现为不同的颜色。病程稍长者,坏死区可变得紧实而脆并形成包囊,继发化脓性感染时则形成大小不一的脓肿,周围有结缔组织形成的包囊。有的病例淋巴结全部或部分变成状似干酪的碎颗粒状,或者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部分病例咽喉部有出血性胶样水肿和扁桃体的出血性坏死性炎。

肠型炭疽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管和淋巴结发生弥漫性或局灶性(痈型)出血性、坏死性炎。肠黏膜充血,上有略呈突起的暗红色病灶,其上覆盖有纤维蛋白膜。病灶坏死脱落后可在局部留下溃疡,受损肠段的浆膜上可见到较小的出血点。病变范围较大时,病变肠管变粗变厚,象暗红色的橡皮管。肠系膜胶样水肿,肠系膜淋巴管扩张,呈黄色或暗红色线绳状,交织成丛状,上有出血点或灰黑色坏死灶。初期病例之肠系膜淋巴结呈暗红色,切面暗红湿润,有光泽;后期则表现为坏死,质地干燥紧实,切面呈砖红色或灰黄色。

肺型炭疽主要损害肺之尖叶、心叶和膈叶的前半部。受损肺叶质地柔韧,外观呈灰红或暗红色,上有拇指至鸡蛋大的黑红色圆形肿块,切面干燥,质地硬脆,呈砖红色或樱桃红色,其上散在数个小的灰黑色坏死灶;如坏死过程不明显,则肿块之切面呈血样浸润,有光泽,质地较脆,刮之易碎。肺叶间、纵膈区、肺膜下及小叶间结缔组织高度胶样浸润,小叶间明显增宽。支气管淋巴结、纵膈淋巴结显著肿大发硬,切面湿润,呈均匀的暗红色,周围胶样水肿。

(三)鉴别诊断

牛的炭疽病应注意与焦虫病、出血性败血病、气肿疽相鉴别。焦虫病脾脏也肿大、淤血,但色泽浅,脾髓不软化,皮下组织胶样浸润但无出血,组织常黄染。出血性败血症脾脏不肿大,出血性胶样浸润常局限于咽喉部、前颈部,病程长者可发生浆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气肿疽肿胀部位按压时有捻发音,内容物有难闻的气味,脾脏变化不明显。

二、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人也可以感染。病毒根据其血清学特性分为七个主型,65个亚型,各型引起的症状基本相同,但危害程度有所不同。我国一直以O型口蹄疫为主,但自2005年起部分地区发生了亚洲Ⅰ型(AsiaⅠ)口蹄疫,发病更急,传播快,死亡率高,危害更为严重。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最为多见。易感动物以猪、牛、羊为主,猪和牛羊之间很少互相传染。此病近年来在英国、韩国等一些国家严重流行,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活畜检疫

口蹄疫的典型症状是发热和在口腔黏膜、乳房以及蹄部皮肤上出现水泡。根据病毒毒力强弱、数量多少、易感动物年龄等的不同,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型。典型口蹄疫又可呈良性、恶性、并发症性经过。新生幼畜多呈无口疮性的急性和最急性心肌炎经过,死亡率很高。

本病潜伏期通常为2~3d,部分病例可长至7d,但也有个别病例短至12~14hs或长至14~21d。急性经过者一般持续一至数日,前驱期表现为食欲降低、精神沉郁,反刍迟缓,体温轻度升高,有的病例前驱期不易发现。临床期是临床特征表现最为典型的阶段,以牛为例,体温升高至40~41℃,1~2d后唇内面、齿龈、颊部、舌面、鼻镜等处出现大小不一的水泡,初期无色透明或淡黄,后期呈混浊的灰白色。病畜流涎、咂嘴,嘴边挂有白色泡沫,之后水泡破溃,局部形成边缘整齐的鲜红色糜烂斑。蹄冠、趾间也相继发生水疱,很快破裂形成溃烂。溃烂部继发感染后可发生化脓或形成坏疽,甚至蹄壳脱落,母牛乳房也常出现水泡。病牛精神沉郁,步态拘谨或者跛行,脉搏和呼吸次数剧增;亚急性者可持续2~3周,临床症状较急性经过者为轻;呈良性经过者可以耐过康复。

犊牛患口蹄疫时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水泡特征不明显,死亡率高。有的病牛在水泡破溃、愈合的过程中病情突然恶化并死亡,称为恶性口蹄疫,这是因为其心肌受损导致心机能衰竭所致。

此外,有的病例还可伴发化脓性皮炎、腱鞘炎、乳房炎和胃肠炎等并发症。

羊的症状与牛的基本相同,但水泡较小。山羊水泡多见于口腔,大小如大头针头;绵羊水泡则以四肢多见。猪以蹄部病变较多较重为特征,水泡多发生于蹄冠、蹄踵、副蹄和趾间,严重者可发生跛行甚至蹄壳脱落,口腔和鼻盘的水泡相对较少,也较小,有时也可见于乳房。

(二)宰后检疫

除了口腔、鼻部和蹄部的水泡、烂斑(有的病例还有溃疡或坏死)等特征外,宰后检疫一般无其他明显病理变化。但在恶性口蹄疫时,心肌(以左心室和室间隔为多见)可发生严重变性和坏死,形成许多灰白或淡黄色的斑点和条纹(即所谓的“虎斑心”)。类似的病变有时也可发生于股部、胸部、肩胛部的肌肉和横膈肌、舌肌。犊牛除心肌炎外,往往还有胃肠炎的变化。

(三)鉴别诊断

猪口蹄疫与猪水泡病的症状极为相似,应注意区别。前者猪、牛、羊均可发生,而后者仅发生于猪,且猪群集中,蹄部有外伤时发生越快,据报道以大型肉联厂生猪养殖场和屠宰场待宰圈的生猪最为多见,农村分散养殖的猪一般很少感染。

三、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禽共患慢性传染病,最常见于牛,其次是猪,其他家畜较少见,人可因饮用生牛乳感染牛型结核病。其病理特征是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肉芽肿和干酪样、钙化结节病变。结核病畜(禽)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一)活畜检疫

结核病的特征是渐进性消瘦、贫血、被毛紊乱、失去光泽,牛表现最为典型,之后因患病器官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肺结核时,患畜常表现咳嗽,呼吸迫促,呼吸音粗厉并伴有啰音或摩擦音,运动后症状加重;乳房结核时,乳房内有局限性凹凸不平的硬质肿块或无痛热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硬质结节,使两侧乳房不对称或变形,乳汁稀薄如水,略呈微绿色,内含大量凝乳絮片。有的仅为单纯乳房肿胀,无热无痛,界限不清;肠结核时出现持续的便秘与腹泻交替,或顽固性腹泻。

猪结核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局限性淋巴结结核,以颌下淋巴结、咽淋巴结和颈淋巴结多见。病变淋巴结肿大发硬,无热痛。

(二)宰后检疫

结核病畜的肉尸通常都比较消瘦,在各器官或组织形成特征的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家畜体内任何器官和淋巴结都可发生结核病变。牛以肺、胸膜、支气管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的结核病变最为多见;其次是消化器官的淋巴结,腹膜和肝也常发生。急性经过的淋巴结体积增大,切面多汁呈颗粒状,色灰白或灰红,无明显可见的结节;亚急性或慢性经过者,淋巴结肿大数倍,质地坚实,切面病灶放射状排列,内含干酪样坏死物质,轻度钙化,周围可有许多小的新生结节。

猪的结核病变常表现为头部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明显的结核结节,呈淡白色,内含干酪样物质或发生钙化。肝和脾的病变也比牛更为常见。

羊的结核病变常见于呼吸道淋巴结和肺。

禽的结核多见在肝、脾、肠、卵巢、腹膜上有粟粒样结核结节,以肝、脾多见,肺较少见。结节切面呈黄白色,有散在的小坏死点,坏死灶内有干酪样物。

结核结节有增生性和渗出性两种基本类型。

1.增生性结核结节 最为常见,早期的结节呈针头大至粟粒大,多为灰白色半透明状。之后逐渐增大,质地坚实,中央发生干酪样坏死,呈不透明的淡黄色。新鲜的结节周围有红色的炎性反应带,陈旧的结节常发生钙化,周围有灰白色的结缔组织包裹。结核结节在生长过程中可互相融合成较大的结节或团块,内含黄色干酪样物质,有的中心发生钙化。牛的某些病例可在心包、胸腹膜发生弥漫性肉芽组织增生,形成许多单个的球形结节,称为“珍珠病”。这些结节可发生纤维化、干酪化或钙化。

2.渗出性结核结节 比较少见,指在浆膜面或肺、肝、乳房、淋巴结等器官内发生结核性的纤维蛋白或脓性渗出性炎症过程。这些渗出物常常不被吸收,也不形成结节,而是常常与组织一起发生干酪样坏死。脓性渗出物常见于乳房和肺的结核性渗出性炎症。

(三)鉴别诊断

结核病变不是很典型时,应注意与下列疫病或肿瘤相鉴别:放线菌肉芽肿外形圆而硬,并有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致密包膜,切面有突起的白色结缔组织增生物,病灶呈淡灰红色海绵状并突起于表面,挤压切面时从海绵状病灶中流出含有黄色放射状结晶颗粒的脓栓。因棘球蚴死亡或吸虫幼虫引起的干酪样或钙化小结节或团块外观与结核病结节相似,但切开后内容物易于剥离,剥离后留下一个小空包囊,局部淋巴结中也没有病变。牛羊患伪结核时,淋巴结显著肿大,切面呈层状(洋葱状)结构,内有干酪样或凝乳样粘性的局限性病灶,呈淡黄绿色,内容物易于剥离。肺或胸腹膜发生肉瘤性增生时,增生物中无钙化现象,切面上也无特征性的结核结节,相应的局部淋巴结也无结核病变。

四、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多种动物都可发生,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人也容易感染,主要侵害生殖系统,以孕畜发生流产和公畜发生睾丸炎为主要特征。母畜较公畜易感,成年畜比幼龄畜易感。新疫区发病率高,老疫区发病率低,多为慢性隐性经过。易感动物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是生殖道和黏膜,其他途径也可感染。本病无季节性,但以春季产羔时多见。

(一)活畜检疫

家畜感染此病后,首先表现为孕畜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猪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的3~4个月,少数为1个半月左右,流产后很少发生胎衣不下;牛则多发生于妊娠后5~7个月,多数孕畜只流产1次,流产后往往胎衣不下。公畜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和生产能力下降。有的患畜发生关节炎、滑液囊炎而跛行;少部分病羊可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

(二)屠宰检疫

胎衣因部分或全部发生黄色胶样浸润而肿胀、增厚,并有出血点,其中有部分覆有纤维蛋白或脓液。胎盘的尿膜、绒毛膜水肿,血管扩张,部分发生坏死。乳房、阴道、子宫等有炎症变化。有的病畜发生关节炎、关节滑膜炎或关节囊炎。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浆膜、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和肌肉间发生浆液性浸润,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肝脏中有坏死灶。公羊可发生化脓坏死性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前期肿大,后萎缩。

本病确诊须作细菌学检查。

五、巴氏杆菌病

本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可危害多种动物,家畜中以牛、猪最易感染,绵羊和马患病者较少,常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为主要特征。本病在猪又称为猪肺疫(俗称“锁喉风”、“肿脖瘟”),通常与猪瘟、猪支原体肺炎伴发,或继发于猪瘟之后。在牛称为出血性败血病,黄牛、奶牛、水牛、牦牛都可感染。此病多发生于环境条件变化剧烈之时,如气温骤变、过劳、长途运输、长期饥饿、脱水、营养不良等,与应激反应有很大关系。

(一)活畜检疫

1.猪巴氏杆菌病(猪肺疫) 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最急性型者一般发热达41℃以上,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咽喉部明显肿胀,有痛热感,发硬,严重者肿胀可扩展至颈部及前胸部。病猪呼吸极度困难,呈犬坐状喘鸣(因咽喉肿胀、舌体肿大和肺部的炎症所致),口鼻流出泡沫状液体,有时混有血液。可视黏膜发绀,耳根、颈部、下腹部和四肢内侧等处之皮肤发生紫红斑,界限不明显,指压不能完全褪色。个别病例往往来不及表现临床症状就迅速死亡。

急性型者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时发短而痛苦的干咳,鼻流清涕或脓性分泌物,呼吸困难呈犬坐状,听诊有啰音和摩擦音,可视黏膜呈青紫色,皮肤有红斑,后衰弱卧地,病程数天。

慢性型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咳嗽,呼吸困难,食欲不振,精神沉郁,时有腹泻,消瘦,病程2周以上,有的病猪衰竭死亡,部分可耐过。

2.牛巴氏杆菌病 分为败血型、浮肿型和肺炎型。

败血型最急性者可在数小时内死亡。一般病例病程约1~3d,体温高达41~42℃,精神沉郁,伏卧在地,肌肉震颤,呼吸脉搏显著加快,食欲废绝,反刍停止,鼻镜干燥,鼻孔有浆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有时含有血液;腹泻,粪便稀软或排水样便。

浮肿型表现为头颈部、胸前发生浮肿,有时肛门、外阴部周围或四肢也可发生肿胀。肿胀部位质地硬实,初期热痛,后期变冷,疼痛减轻。病牛头颈前伸,不愿转动,口流白沫,咽喉部肿胀明显,舌体肿大,呼吸吞咽困难,黏膜发绀,约1~3d死亡。

肺炎型较为多见,初期为干性带痛咳嗽,后转为湿咳,呼吸困难,喘息,鼻孔有黏液脓性鼻液,胸部听诊有湿啰音和摩擦音。病情严重者呼吸极度困难,伸颈张口,舌头伸出口外,可视黏膜发绀。有的病例后期腹泻,粪便和尿中带血,一般数天至2周内死亡,个别可转为慢性。

(二)宰后检疫

1.最急性型(败血型) 咽喉部、颈部皮下组织水肿,黏膜肿胀出血。水肿有时蔓延至舌部和前胸部,皮下和肌间组织有黄色浆液浸润。心外膜和心包膜也有出血点,肺急性淤血水肿(牛比较明显,猪的变化不显著),胃肠黏膜有出血性炎变化(以小肠比较显著),皮肤上有出血斑块,肾脏充血肿胀。

2.急性型 肺实变,色紫红,触之似橡皮,切面呈大理石状,有大量血样液体流出,小叶间有较明显的浆液性水肿。全身淋巴结,特别是头颈部和支气管淋巴结充血、水肿,切面湿润暗红并有出血点。心脏发生心肌炎,心外膜和心肌有出血点,肾充血肿胀,在蓝紫色的背景上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切面髓质部出血明显并有坏死灶。部分病猪局部皮肤(主要是耳根、颈部、下腹部和四肢内侧等处)呈弥漫性充血发红而呈暗红色,有的则全身皮肤都有这种变化,可能与猪丹毒混合感染有关。

3.胸型 肺的外观呈不典型的大理石样,切面可见小叶间水肿增宽,肺肝变区内个别小叶或小叶群发生坏死,呈污灰色或暗褐色,无光泽,边缘灰白而不整齐,其外有一圈红色的炎性反应带。继发有纤维蛋白性胸膜炎和心包炎者,肺表面、胸膜和心包上有黄白色纤维蛋白附着,有时肺与胸膜发生粘连,纵膈淋巴结及支气管淋巴结急性水肿、出血。

4.慢性局灶型 以猪常见,淋巴结和实质器官中发生局灶性坏死,以肝、脾、肾最为多见。初期病例颌下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等充血肿胀,切面多汁;后期病例淋巴结出血,质地变硬,切面干燥并有坏死灶,呈干酪样。肺的表面或深层常形成绿豆、黄豆、山桃核大小不等的暗红色结节,外包有结缔组织,切面初为红色,后变为灰白色坏死灶,或者化脓。脾脏上有绿豆、黄豆乃至更大的梗死灶,重者可遍及半个脾脏,初为红色,后变为白色,间或化脓,突出于表面,切面呈楔形。肝、肾有在出血点或出血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色坏死灶,小者如粟粒或别针头,不突出于表面,大者如绿豆、黄豆、蚕豆大小。有的病例坏死灶可波及半个肾脏,初为红色,后变为白色或红白相杂,突出于表面,切面也呈楔形。

(三)鉴别诊断

牛的急性败血型巴氏杆菌病与炭疽的区别:本病脾脏不肿大,皮下结缔组织水肿常常是浆液性的,水肿主要局限于咽喉部和上颈部;而炭疽水肿往往是出血性胶样浸润性,多发生于胸、腹或乳房。

牛胸型巴氏杆菌病与传染性胸膜肺炎、纤维蛋白性肺炎的区别:传染性胸膜肺炎没有全身性败血性变化以及实质器官的变性,肺部淋巴结肿大但没有充血、出血变化。纤维蛋白性肺炎(即所谓“真性肺炎”)没有败血现象,而且炎症只局限于一侧肺叶的大部分。

猪肺疫与猪瘟、急性猪丹毒、炭疽和恶性水肿的区别:本病没有淋巴结的大理石样变化、肾贫血背景上的小点出血、脾的出血性梗死和表面的小丘状出血以及肺炎的特征性小叶间出血性浸润,据此可和猪瘟相区别;急性猪丹毒脾脏通常肿大,肺脏无纤维蛋白性胸膜肺炎的病变;炭疽时颌下及咽后淋巴结有特征的出血性坏死性炎症病变,扁桃体坏死。牛炭疽时部分病例脾脏可显著肿大,切面脾髓软化;恶性水肿时皮下结缔组织中见有气泡。

最后的鉴别诊断必须靠细菌学检查。

六、李氏杆菌病

是由李斯特氏杆菌引起的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的传染病,以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害为特征,幼畜和儿童的感受性较高。

(一)活畜检疫

各种动物患病后均以神经症状为主,牛表现为食欲废绝,神志不清,走路摇摆,大量流涎,哞叫;羊头扭向一侧,转圈,行走摇摆,或呆立,四肢肌肉震颤,或倒地四肢呈游泳状划动,失明,流产,有时也流涎;猪意识障碍,头颈后仰,后肢拖地,兴奋时冲撞或转圈,时常尖叫,之后肌肉震颤,口吐白沫,昏迷,全身出汗。成年猪多呈慢性经过,食欲减退,逐渐消瘦,贫血,母猪可发生流产;鸡急性发作多突然死亡,慢性表现为呼吸困难、腹泻、消瘦、斜颈等。

(二)宰后检疫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脑膜充血、出血,脑质水肿,有时有脓性软化灶(液化性坏死),侧脑室和硬脑膜下有较多的液体或有脓样物。肝有小点坏死灶,皮下和皮下组织黄染。母畜可发生子宫内膜炎。在猪,脑的小血管充血或出血,肺充血,气管及支气管充满带泡沫的液体。当伴有败血过程时,可见有卡他性肺炎,气管黏膜、心外膜、心肌、脾和淋巴结有出血点,实质器官和胃肠黏膜充血。家禽和兔以坏死性肝炎和心肌炎为主。

(三)鉴别诊断

此病症状与其他脑炎性疾病非常相似,必须借助于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方能最后确诊。

七、钩端螺旋体病

本病是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的传染病,多呈急性经过。主要表现为短期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黏膜及皮肤坏死和迅速衰竭为特征,又名传染性黄疸。有的病畜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可以自尿中排出大量的钩端螺旋体,是重要的传染源。

(一)活畜检疫

急性病猪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渐进性贫血,继而发生血红蛋白尿和黄疸(在猪并不常见),结膜黄染,尿呈深黄或深红色,头部肿胀,口腔黏膜、鼻镜、耳部颈下、腋下和外生殖器等处皮肤出现坏死,胃肠机能障碍,妊娠母猪流产或死胎,逐渐消瘦。

(二)宰后检疫

病畜全身黏膜、皮下组织、肌肉、骨骼等呈黄色,黏膜有油脂样光泽。唇、齿龈和舌面坏死,喉头、颈部及胸部皮下有淡红色胶样浸润性水肿。肝肿大(猪肝脏肿大不明显,质地较硬),呈黄褐色或棕红色,质地松脆,无光泽。胆囊膨大,充满粘稠暗绿色胆汁。肺水肿黄染。心肌松软呈淡红色,心内膜有出血,心腔积有溶血。肾明显肿大,呈深褐色,包膜易剥离,切面松软多汁,髓质与皮质界限不清,皮质充血的背景上可见到灰色小斑点(间质性肾炎)。膀胱充满暗红色混浊尿液,黏膜有出血点;淋巴结明显肿大,切面多汁,呈红黄色,有的有出血点,肠系膜也有点状出血;肌肉水肿,略带黄色;血液稀薄且凝固不良;脾脏不肿大或略有肿大,被膜下有出血点。慢性者极度消瘦和贫血,局部黏膜、皮肤坏死。肌肉萎缩,脂肪呈淡黄色粘胶样。淋巴结增生,质地硬,肾脏有间质性炎症。

(三)鉴别诊断

牛羊的钩端螺旋体病应注意与血孢子虫病相鉴别。后者在整个疾病期间体温都保持升高状态,脾脏通常显著增大,无皮肤、黏膜的坏死,慢性者也无间质性肾炎。而钩端螺旋体病急性期体温明显升高,之后则基本恢复正常,即使在出现血尿和黄疸期间也是如此。

八、放线菌病

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或林氏放线菌引起的一种多种动物和人都可发生的慢性传染病,主要见于牛,猪和羊比较少见,马偶有发生。其特征是在部分组织器官内形成不同类型的放线菌肿。牛型放线菌主要侵害骨组织,以头部最为多见。林氏放线杆菌则主要侵害软组织,如唇、舌、皮肤等。疾病过程多呈局限性,弥漫性和全身化者很少。

(一)活畜检疫

此病发展比较缓慢,一般要到骨体或软组织增生肿大变形,甚至影响到采食和咀嚼时才能发现,也有个别病例发展较快。牛型放线菌主要侵害下颌骨,骨组织局部缓慢肿大,界限明显,表面不平,严重者可使头部明显变形。初期肿胀部位有疼痛,后期则疼痛感消失。肿块中央坏死、化脓,破溃后可形成窦或瘘管,流出颗粒状黄绿色或白色黏稠脓液,经久不愈。当下颌骨齿槽受损致使牙齿松动时,可发生咀嚼和吞咽困难,很快消瘦。

感染林氏放线菌的病例,急性者可在头、颈、下颌间隙等处的软组织发生急性炎症,局部肿胀、热痛,个别会出现全身性症状,急性炎症消除后常形成局限性脓肿。慢性经过的则在局部形成大小不一、单个或数个肿块。发生于头颈部皮肤时,在皮肤或皮下结缔组织内形成大小不等、凸出于皮肤表面的小丘状或蕈状坚硬肿起,有的发生溃疡。发生于唇部的,下唇部可显著肥厚而变形;发生于舌和咽部软组织时,使舌肿大变硬变形,称为“木舌病”。病牛张口伸舌,流涎,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困难。发生于乳房时,乳房及皮下呈弥漫性肿胀或形成局灶性硬结,乳汁黏稠并混有脓汁。猪发生于耳壳时,耳壳因皮肤和皮下结缔组织弥漫性肥厚而异常增厚增大。各种组织内的放线菌肿化脓破溃后形成溃疡或向外开口的瘘管,有的逐渐纤维化或形成瘢痕组织。

马的放线菌肿主要见于精索,系在去势之时感染放线菌所致。(二)宰后检疫发生于颌骨者,颌骨显著膨大肿胀而变形,组织疏松,呈海绵样多孔状,牙齿松动、脱落,齿槽内有肉芽组织增生。病变局部的淋巴结有的肿大变硬,切面呈灰白色,上有小丘状突起或颗粒,有的有脓肿。发生于舌部者,舌头肿大变硬变形,有的在舌头局部或整个舌头的黏膜或舌肌内形成大小不等的散在的白色肿瘤样增生物,有的则发生弥漫性增生性病变。发生于唇部时,下唇内面的黏膜下有绿豆至胡桃大小的圆形结节肿块,切面可见中心化脓或坏死,内有黄色颗粒,外包有灰白色肉芽组织。发生于内脏时病变颇似结核结节,肺内可见到类似结缔组织肿块或海绵状结构,内有颗粒状绿色脓液;肝、脾及其他器官有大小不等的白色结节及化脓灶;扁桃体内可见红枣大小的结节,内有富含黄色颗粒状菌块的脓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