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天都遗迹
6650900000044

第44章 后记

海原县政协第一本文史资料《天都烟云》出版发行后,编委会按照规定及时给各位作者(包括资料提供者)、编辑人员兑付了稿费。文字部分每千字20元,图照根据历史价值,每张20元~60元不等。稿酬虽然不高,但这是对广大文史工作者辛勤劳动的肯定,此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许。

总结征集、编辑《天都烟云》的成功经验,编委会于2006年9月启动了海原县政协第二本文史资料的征稿工作。由于县政协同时开始编纂《海原县政协志》,人力分散,任务加重,文史资料的征稿工作由特邀编辑刘华、杨孝峰全部承担。通过走访或联系有关当事人或知情人,挖掘出了一些旧闻遗事。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当事人或已故去或年事已高或随子女迁居外地,使文史资料的征集工作难上加难。此外,现任政协委员大都有本职工作,业务繁忙,无暇顾及文史资料的搜集整理,缺米下锅,这又给我们的编辑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经广大文史爱好者共同努力,至年底,编委会还是收集到大量稿件。在这些稿件中,有红军长征西征时形成的与海原有关的重要历史文献,有民国年间发生在海原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舍生忘死的抗日英雄、不屈不挠的红军战士、历经磨难的读书人,有考述海原古代历史地理的优秀文章,有从寺庙拱北抄录的金石原文,等等。内容繁杂,难以归属。其中有些史志资料,本应移交党史和地方志,但新编《海原县志》早已出版,党史又未作系统编辑整理、正式出版的打算。为防止资料遗失,编委会决定纳入文史系列,从另一个层面起到“存史”作用,也算是为海原的文化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鉴于稿件多样、材料复杂的特殊情况,编委会安排史志副编审、县政协委员刘华同志对第二辑文史资料进行统稿。以《天都遗迹》为书名,全书分属五大部分,共91篇文章、15张图照、20多万字。其中“红旗飘飘”从8个方面摘录了33篇文献资料,“旧闻拾遗”收编11位作者的23篇文章,“风雨履痕”收编10位作者的10篇文章,“天都访古”收编8位作者的13篇文章,“金石览胜”收编7位抄录者的12篇文章。经考证核实,全书先后进行了五次加工修改。期间,编辑杨孝峰、王占福、马建林、张晓霞、米力芳、闫财多次协助调查,并校对文字,付出了艰辛地劳动。

2007年1月,《天都遗迹》脱稿,编委会各位领导及成员分头进行了认真审阅,提出了宝贵地修改意见。本书特邀编辑与出版社责任编辑根据大家的意见,商榷会稿,表示严把质量关,力争出精品。由于书号紧缺,编委会决定在5月份印刷出版《天都遗迹》。期间,责任编辑杨文琴女士对书稿的编排体例多次修订,并反复核实资料,一丝不苟,认真审读。

海原县第一辑政协文史资料《天都烟云》的编辑出版、成功发行,表明我县的政协文史工作已走上正轨。值此第二辑《天都遗迹》即将付梓之际,我们谨向对海原文史工作给予大力支持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谢意,也希望关心海原文史资料的广大读者对我们工作的不足之处给予批评指正。今后,我们还将编辑出版第三辑、第四辑……文史资料。期望现任政协委员人人动手,广泛采录;期望已离退休的政协委员老当益壮,发挥余热;期望社会贤达、各界名流一如既往,口述历史,再现春秋。把各自的亲历亲见亲闻说出来写出来,留一件作品给时代,留一段历史给后人。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谱写海原文史的辉煌篇章。

政协海原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委会

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