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日普吉教授在海原考察期间,竟让陪同的当地学者去图书馆借二十五史中的《元史》,不知何意?事实上,《元史》地理志上没有“海喇都”这个地名的任何记载,蒙古人是个游牧民族,没有记载史料的习惯,就是记载了也不详细。当然,一部国家的史料,也不会记载这个偏僻的地方,但乔日普吉教授执意让借《元史》。
乔日普吉教授很快从《元史》(卷一·太祖)中查到了“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的记载,并解释说,“萨里川”蒙古语意为“黄土平原”,与海原的地貌相符;“哈老徒”蒙古语意为“前哨、前锋、哨位”,鉴于明代以来海原就有“海喇都”的蒙古语地名,与“哈老徒”的发音十分接近,释义也完全一样,“海喇都”与“哈老徒”应该是对蒙古语用汉语音译的两种异写。在这3个释义中,“黑色”在蒙古的民俗文化中,是最不吉利的颜色,用作地名的可能性很小,用“花斑”这个词义,也看不出来与当地有什么联系;海原又与六盘山很近,只有“前哨、前锋、哨位”才符合海原在历史地理上的概念。因此,“哈老徒之行宫”就是当今的海原县城。海原县城就是成吉思汗去世的地方。
难道海原县城真的就是成吉思汗去世的地方吗?
《海城县志》(光绪年)的建制“沿革”条里有“元世祖取灵州,进兵盐州川,命豫王建国西安州”的记载。县志中所述的“豫王”就是察哈台(?~1241年),是成吉思汗的次子,参加过攻打中亚各地、西夏和金国,其封地为西辽旧地,后称“察哈台汗国”。显然,元代攻打西夏时,曾在海原县建过行宫。
乔日普吉教授在海原县考察期间,了解到当地民间至今还留有有关口碑资料,传说较广。
蒙古人的狗儿年(丙戌年,1226年)秋天,成吉思汗决定征讨唐兀特(西夏),于是,重新整点兵马出征。征途中,成吉思汗乘兔斑赤马,于六盘山余脉不而罕海喇都山的官木山一带猎野马群。见一匹雪白的赤鼻领头马领着一群野马群奔腾而来,兔斑赤马受惊,成吉思汗坠地。这是致命的一跤,成吉思汗全身疼痛异常,而且高烧不退。次年夏天(122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离开了他心爱的草原。《元史》中也有成吉思汗“闰月,避暑六盘山”的记载。
成吉思汗亲自率领蒙古大军和“探马赤军”西征西夏时,在西夏南疆的萧关(即今海原县城),被西夏人用神臂弓射中,当时神臂弓射出去的箭头带有剧毒,不久,成吉思汗就中毒身亡,但这时蒙古人却在通峡寨(今海原县黑城镇)谎称成吉思汗伤风患病,愿意与西夏和解。待西夏末帝探望成吉思汗时,被蒙古人捉拿,并将其杀害。蒙古大军的这种秘不发丧的形式,就流传下来。民间至今还有把“睡觉”戏称为“到黑城子去了”的传说。
乔日普吉教授听了传说后,认为这些传说多源于海原县的回族。海原回族的渊源是元代时期的“探马赤军”(“探马赤军”就是成吉思汗西征时从阿拉伯及中亚带回的由阿拉伯和中亚人组成的军队),因而口碑资料的来源是可靠的。
通过对海原县境的遗迹、遗址及民间口碑资料的考察和调查后,乔日普吉教授进一步肯定地认为:“海喇都”就是《元史》中记载的成吉思汗的哈老徒行宫。结合海原的史料及当地回族中流传的有关成吉思汗中箭的传说和《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记载相吻合的结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去世地就是当今的海原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