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奇遗之乡
6650700000024

第24章 西夏国库

海原大地震摇出了一个庞大的洞窟,里面装满着金银。惊恐的灾民无暇顾及,有少数胆大的跑进去拿了几块银锭,迅速地离开了,也有贪心的人,在之后发生的余震中,永远地和宝藏又埋在了一起。

银锭流入京、沪,举国震惊,广东某君组织一远征队前往探察。美国闻之,唯恐与敦煌之宝被英国瓜分去一样留下遗憾,迅速以国际饥荒救济委员会的名义随派厄普顿克劳斯赶赴灾区。北洋政府也不示弱,派钦差大臣谢家荣前往调查。

在海原县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找到柏木桩,金银口袋装。后来经西夏专家考证后证实,这个传说其实就是指西夏王朝在南牟会行宫所建的金库。

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王国,两年后的1041年便在天都山(今宁夏海原县)集10万大军,举行了著名的宋夏“好水川、定川寨两大战役”。据《西夏纪》卷九载:“秋闰九月,元昊攻定川寨,宋泾原路马步军副都总管葛怀敏战殁,元昊遂大掠渭州(今甘肃省平凉市)引还。”“因天都与泾原路接,山川平易,劲骑疾驰渭州,日暮可至,特营宫室居之”。“南牟会行宫,库府馆舍皆备。”李元昊将掠夺来的金银财物全部运至天都山地区的南牟会行宫(今西安州),并在天都山的深处建造了西夏国的金库。为了进一步集资实现“朕亲临渭水,直据长安”的愿望,李元昊不仅掠夺周边宋朝的城池,还经常掠夺过路商贾的财物。据《西夏纪》记载:“回鹘土产,珠玉为最;帛有兜罗棉、毛毡、狨锦、注丝、熟绫、斜褐;药有腽肭脐、硇砂;香有乳香、安息、笃耨。其人善造宾铁刀、乌金、银器,或为商贩,市于中国、契丹诸处。往来必将由夏界,夏国将吏率十中取一,择其上品,贾人苦之。”并在天都山避暑行宫建造“库府”,为入主中原而在天都山大量积累财富。李元昊在内讧中被太子宁令哥杀死后,西夏金库随之消失,无人知晓,成为一桩悬案。据传说整个“库府”是用柏木建造的,并埋有柏木桩作为记号,民间由此有“找到柏木桩,金银口袋装”的传说。

50多年后的1096年,宋朝还没有忘记这笔财富,在攻取天都山时不惜一切代价挖取。据《西夏纪》卷二十载:“中国屡行讨荡夏国天都山,属蕃尽将牛、羊、罂粟预行远徙。时熙、秦两路兵四万骑出塞,将至锉子山,监军司以十万骑阵白草原拒战,不胜,拔营西走。两路军直入天都山监军司所,搜挖无所得,军士粮竭,饥死者半乃回。”试问,从天都劲骑疾驰渭州,日暮可至,而中间还有宋朝边塞重镇——镇戎军(今固原市),难道军队补给不上吗?而且还有坐骑,不可食用吗?何以将2万骑兵饿死呢?当地有一座山,名叫“关门山”,传说其山名的来历,就是源于宋军挖西夏金库时,山体滑坡,将挖宝的士兵淹埋,从而得名,宋朝没有敢公布这一不好的消息,但地名“关门山”却流传至今。

民国初年,高台寺武家塬村有户牧民,伏天移牧南华山(即西夏所称的“天都山”)时,无意间发现了西夏的金库,并带回了镇库的银铤。后来他到西安镇的集市买了些工具,并与好友相约去深山挖宝,谁知这位牧民就在当天晚上不明原因地死去了。后来,这一消息被驻守在银川的马福祥得知,没收了牧民放在家里的西夏银铤,并动用大量的军队到海原挖宝,但结果一无所获。后来马福祥心有不甘,在南京临去世时,要给宝贝儿子马鸿逵留遗嘱,可是发不出声,多亏师爷机灵,将一幅中国地图拿到老人面前,马福祥将手指挪到宁夏的方位点了点,终于咽了气。所以马福祥去世后,马鸿逵的眼睛一直盯着宁夏不放,他的堂兄马鸿宾的第81师(后扩编为军)一直驻扎在偏远的海原城,直到解放军兵临城下,才恋恋不舍地离开。马家兄弟死守在宁夏,长期盘桓在海原干啥?难道是为那传说中的西夏金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