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奇遗之乡
6650700000022

第22章 密纳克文明之源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多民族王国,自称“大夏”,又号“白上国”,史称“西夏”。海原在西夏时期其疆域“南接萧关”地带,有著名的天都山。1042年,西夏王李元昊在此营建宫殿,常在此活动,盛夏时节一直在天都山避暑。

“密纳克”,在吐蕃(藏)语中专指西夏党项族。其渊源在《西藏政史》一书中有明确的解释:“所谓党项,是指住在青海湖以北宁夏南部的党项密纳克而言,亦称蕃密纳克,即藏木雅人。在成吉思汗时被灭亡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迁至康区打箭炉附近,称康木雅。”

宁夏南部当然指的是当今的海原县了。谁曾想到密纳克文明就是在海原诞生的?!

这种文字是西夏字,那么是谁创制了笔画繁多、独具一格的西夏文字呢?

西夏立国前已经形成了稳固的政权。党项民族社会发展迅速,对外交往频繁,很需要记录本民族语言的文字以便交际,这是创制西夏文的社会原因。西夏统治者既要与宋、辽平起平坐,在各国之间表奏往来时若无自己的文字,自显低人一等,这是创制西夏文字的政治和民族心理的需要。没有文字,不仅不便于人们之间的交际,也妨碍文化、教育的发展,这是创制西夏文字的文化原因。此外,西夏王朝提倡佛教,包括西夏皇族在内的党项人虔诚信佛。用党项人能听懂、看懂的西夏文翻译佛经是信仰、推行佛教所必需,这是创制西夏文字的宗教原因。总之,西夏文字随着党项民族的快速发展而诞生。

关于西夏文字的创制,汉文史书已有记载。

《宋史·夏国传》中记载,“元昊自制蕃语,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书十二卷。字形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教国人纪事用蕃书,而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蕃语。”

《梦溪笔谈》卷二十五载:“景祐中,党项首领赵德明卒,其子元昊嗣立……其徒遇乞,先创造蕃书,独居一楼上,累年方成,至是献之。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

清人黄任恒在《补辽史艺文志》中说,野利仁荣就是遇乞。

在《西夏纪》卷九中记载,“遇乞,常守天都山,号‘天都大王’。”显然,遇乞是今海原人,海原人创造了蕃书,即西夏文字。

西夏文字创制时,正是元昊全面准备立国称帝之际。经常忙于建国大计和军事征讨的元昊不大可能亲自创制繁难的西夏文字。野利遇乞是元昊称帝的谋主,被封为“莫口宁令”(天都大王),是西夏第一文士。他翻译典籍、主办蕃学,使西夏文的应用更加广泛,为西夏文化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已经发现的大量西夏文文献表明,西夏文的使用曾经有过它的黄金时代。西夏文的应用范围广,仅目前已知的西夏文文献种类就非常多,其中有官署文书、法律条令、审案纪录、契约账目、文学著作、历史文献、字典辞书、碑刻、印章、符牌、钱币以及译自汉文的典籍和译自汉、藏文的佛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