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犯错、不听话、不好好学习时,有的家长会火冒三丈,对孩子骂骂咧咧,甚至惩罚孩子,比如罚站、不做作业不准吃饭,等等。如果你曾经这样做了,试问效果如何?其实这样做效果很差,孩子会逆反、会感到委屈。想要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教育吗?那就试着和孩子讲道理,并且结合恰当的、生动的例子,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你所讲述的道理吧!
——一位曾经成功让孩子接受批评教育的父亲
亲朋好友都说我是一位崇尚民主的父亲,在对儿子的教育上,我一直习惯于观察他所做的事情,尽量去了解他的想法。在需要批评教育的时候,我会先弄清真相,然后再采取以理服人的办法开导孩子。
有一次我发现儿子捧着一本书,很长时间也不动,乍一看我以为他在认真学习,但是实际上他走神了,他根本就没翻动一页。
几分钟后,儿子起身倒水喝,我就对他说:“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否则是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的。如果心思不在一件事情上,即使花再多的时间也没用。不专注地去学习和工作等于浪费生命。”
儿子看着我,轻声问:“爸爸,你注意到我刚才走神了?”
“是的,我一直认为你是个好孩子,自从你学会了认字之后,一直对阅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但是今天你走神了,能告诉我是为什么吗?难道你忽然对学习不感兴趣了?”
“不,爸爸……”儿子思考了一下,说:“我对学习有兴趣,只是……只是……”
“只是什么呢?告诉爸爸吧!爸爸很想知道!”我想,儿子心中一定有一些解不开的疑问。
“只是我今天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那么多东西有什么用呢?”儿子说出了他的心里话,“我知道学习铁匠技术可以制造农具和炊具,学习木匠活可以制造家具、建造房子,但是学习寓言和诗歌能做什么呢?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闲着无聊吗?”
儿子对学习寓言和诗歌有这样的认识,真让我有点失落,可我并没有生气,反而有一种喜悦感,因为儿子的话足以表明他已经开始思考问题了。我想这是一个教育他的好机会。
“儿子,你能思考学习有什么用,爸爸感到很高兴,因为你在动脑筋思考。”我首先肯定了儿子的想法,然后逐步去帮助他解开心中的疑惑。
我对儿子说:“知识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如果你不学习,对力学没有最起码的研究,怎么会知道建造一座房子要用多少木材呢?怎么知道哪种设计最合理、最节省材料、最让人舒适呢?如果缺少审美知识,又怎么知道那种建造风格最受人欢迎呢?如果没有这些知识,我们可能只能对着木头发呆,恐怕最后我们自己都变成了木头!”我尽量用一些比较风趣的词语讲道理。
儿子听到这里,痴痴的笑了。
“如果铁匠不知道铁块必须烧红了才容易变形,他怎么能做出炊具呢?这里面就有物理知识。如果铁匠不懂这个,他会被那些大大的铁块逼疯的,说不定他会用牙齿去咬铁块呢?”说话的同时,我做了一个用牙齿咬的动作,并问儿子:“你猜会有什么结果?”
“他一定会把牙咬掉的……”这时儿子哈哈大笑起来。
接着我告诉儿子,“诗歌、寓言、哲学、音乐,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能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是珍贵的财富。为什么我希望你看诗歌呢?并不是一定要你成为诗人,而是要让你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文化。”
“还有一点,儿子,你以前说过,你在学习中感到了快乐,这同样是一种收获啊。”
儿子听到这里,双眼散发出喜悦的神采,他心中的疑团完全解开了。
在与儿子的交谈中,我采取了说理的方式对其不认真学习做出了批评教育,但是我的言语中丝毫没有表达出生气、斥责的意味,儿子高兴地听我给他讲道理,最终解开了心中的疑团。我为自己能够耐心而温和地解释感到高兴,也为儿子能够心悦诚服接受我的教诲而高兴。
生活中,我经常听到有些家长埋怨孩子,比如,突然发现孩子学习时贪玩了,他们就埋怨孩子不勤奋学习,发现孩子弄坏了玩具,就斥责孩子调皮。比如孩子要去一座年久失修的桥上玩,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说:“不能去,要听话。”孩子不听话,还是要去,结果遭到了父母的痛斥。这就是蛮横的干涉,孩子怎么会接受父母的劝说呢?
孩子其实很懂事,只要你耐心地跟他讲道理,他是会听得懂的。比如上面的事例,父母完全可以对孩子说:“不是爸爸不让你去,而是因为那座桥已经坏掉了,很可能跨掉,太危险了。”这样以理服人,孩子就容易接受。
教子链接:
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不能以理服人,而是蛮横干涉,就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反抗心理,甚至会明知故犯,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因此,批评孩子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出犯错的原因,指出错误的危害性,引导孩子去改正错误。这样,孩子会心情舒畅地接受批评,对父母萌生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