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是用来吃饭的,但却被很多父母当做教训孩子的场所。因为父母大都是忙人,只有吃饭的时间过问孩子的情况。然而过问孩子的情况不外乎孩子的“成绩”,“不良言行”,这些似乎都离不开批评说教。如此一来,饭桌成了罚场,美餐也变得索然无味。这种情况我曾经历过,深有体会,我得到的教训是:永远不要在饭桌上批评孩子。
——一位曾在饭桌上批评孩子的母亲
现代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父母忙于工作,减少了与孩子之间的交流。而晚餐是一家人聚得最齐的时候,因此进餐时间就成了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时间。可是这种沟通多半以批评教育为主,饭桌成了课堂,父母不是对孩子的学业成绩刨根问底,就是对孩子不良习惯横加指责,弄得孩子很不舒服,使全家团圆的饭桌充满了“火药味”。
萌萌快5岁的时候,我从全职太太又变成了职场人士,把女儿交给她奶奶带。我和丈夫每天早出晚归,几乎没什么时间与女儿交流。一天下午,女儿从外面玩耍回来,对奶奶说:“奶奶,饭做好了没有?”“好了!好了!”奶奶急忙端上饭菜,女儿忘了洗手,快步冲到了餐桌旁,直扑美味佳肴。
我一看这还得了,忍不住说:“一个女孩子家家,怎么一点都不知道长幼尊卑,奶奶、爸爸、妈妈都没上桌呢!你急什么?还不快去洗手。”女儿一愣,灰溜溜地跑到洗手间洗手。
等我们都围坐在餐桌旁,晚饭才真正开始。女儿可能是饿了,吃起饭来狼吞虎咽。丈夫看不下去了,说:“吃起饭来这模样,哪像个女孩子。”女儿嘴角一撇,面露不悦。吃着吃着,女儿似乎把我们的话当成了耳边风,不知不觉又狼吞虎咽起来。看着看着,我的眉毛不由自主地皱了起来,吼了一声:“好好吃!”女儿吓了一跳。
我又想起萌萌有吸鼻涕的毛病,于是抓紧就餐的时间对小家伙进行教育。没想到,小家伙的眉头一点点拧了起来,最后竟然生气地把碗筷往桌上一扔,呜呜呜地哭了起来。之后的几天,每逢吃饭萌萌都想办法拖延,或者干脆把饭菜弄到碗里回房间自己去吃。
后来有一天,我从一本书里看到这样的内容:在正常情况下,小孩子一到吃饭时间就会产生旺盛的食欲,分泌较多的唾液,但如果突然遭遇责问、训斥,精神就会紧张,食欲就会大减,唾液分泌迅速减少。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不良的条件发射,一到吃饭,孩子的精神就紧张,也就没什么食欲了。久而久之,孩子有可能出现厌食。
天啊,幸亏我及时看到了这段话,及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终于想通了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我们一起吃饭。
那天的教训像刀刻一样,从此以后,我和丈夫再也不在饭桌上批评女儿了。每次吃饭,我们都围绕眼前的美食闲聊,讨论哪个才好吃。值得庆幸的是,在一片叫好声中,萌萌的好胃口又回来了。
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像我一样,习惯在吃饭的时候批评教育孩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了全国6大城中的2500名中小学生,结果显示:50%以上的孩子在餐桌上被父母批评过,有5.1%的小学生和69%的中学生在饭桌上经常被父母批评。
教育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这无可厚非。可是批评教育要选择时机和场合,吃饭的时候不宜批评孩子,饭桌上不适合枯燥说教。无论孩子犯了怎样的错误,父母都不应该在吃饭的时候批评孩子。因为这样往往会让该子产生沮丧的心理,从而影响吃饭的心情,影响营养的摄取,最终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多数孩子对父母在吃饭时批评自己很反感。我温和地问女儿在饭桌上被批评时的感受,女儿是这样说的:“你们总是喜欢在吃饭的时候批评我,有时候把我以前的错误翻出来,我只好硬着头皮听。如果我一反驳,你们不是拍桌子就是瞪眼睛,爸爸甚至还会摔碗,让我很难过。因此,我只好匆匆扒几口,即便饭桌上有我喜欢吃的菜。我宁愿少吃一点菜,也不愿意多挨你们一顿批评。”
女儿的直言不讳让我深感会晤,让我意识到在饭桌上批评孩子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孩子吃饭本来是很开心的一件事,但是受到批评会分散注意力。其次,孩子其实是很敏感的。有时可能不理解批评是为了他好,毕竟他是孩子嘛。这样孩子就会反感父母,也就不会主动与父母沟通。长此以往,父母与孩子就会有越来越深的隔阂,不利于家庭的和睦和孩子的成长。
教子链接: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一家人吃饭时是争论还是谈话,是称赞还是训斥,是一个很好的测量计,它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是在疏远分离还是在越来越亲近。”身为父母,在饭桌上不是不能教育孩子,但应以善意、积极的启发引导孩子,给孩子赏识、肯定和赞美,这样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高高兴兴地享受美餐。如果父母能够做到:把饭桌上的批评换成称赞,那么孩子就会比较喜欢这种“饭桌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