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鲁迅
6648800000044

第44章 悉心呵护培养文艺新苗

1935年,在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之际,鲁迅日益关注形势的发展和文化思想的动向,他著文批判日蒋共同鼓吹“尊孔复古”“中日亲善”的谬论。

当北平学生爆发“一二九”爱国运动时,鲁迅热情赞扬人民群众对爱国运动的支持,肯定地说:“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

鲁迅、宋庆龄等爱国知名人士,撰文赞扬爱国学生的英勇奋斗精神,捐款支持学生抗日救国运动。

鲁迅还冒着极大风险,保存了重要的方志敏在狱中写给党中央的信和一些文稿,并妥善地转送给党中央。

1935年8月6日,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于江西南昌。7月,蒋介石曾到南昌行营北营坊看守所,命人打开方志敏脚镣,对方劝降,末了怒气冲冲而去。

事后,方志敏对人说:“我只回了一句话:你快下命令吧!”几天后,方志敏说服同狱胡逸民待其出狱,将自己的一卷书稿转交鲁迅先生,请鲁迅转交党中央。

一天夜里,鲁迅意外收到一包东西。他按照送东西人的提示,先把那张右上角有墨点的10行字拿出来,用碘酒加水冲洗。很快字迹便显现出来了。

鲁迅仔细地看下去,他的心突然紧紧收缩,当“方志敏”的名字映入眼帘时,他的双眼模糊了。

鲁迅深情地凝视着,胸中卷起了汹涌的思潮:方志敏,这位威震海内的红军将领,在千里之外,牺牲之前,竟想到自己这样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并把比生命还重要的密件托付给自己。这是何等坚定的信任啊!

鲁迅怀着庄严而痛惜的心情,翻阅这三张空白的纸,那是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写给党中央的密信。他又翻阅着包里的两本文稿:《可爱的中国》和《清贫》,这里面跳动着一颗赤诚的心,闪烁着崇高的革命理想。

鲁迅被深深地感动着,他小心地包好了这包珍贵的东西。在白色恐怖十分严峻的日子里,鲁迅烧了不少信件,但是却冒着生命的危险,把方志敏的革命文物保存了下来。

事后,鲁迅终于通过稳妥的关系,把方志敏托人送来的东西,转送给党中央。

此外,针对文化界剧烈分化、是非混淆的现象,鲁迅不仅支持正面力量,而且还热心培养叶紫、萧红、萧军、巴金等文艺新苗,鞭挞歪风邪气,他写了8节《“题未定”草》和7论《文人相轻》,使大家辨是非之界,明取舍之道。体现了鲁迅鲜明而强烈的爱憎感情。

1934年8月5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生活书店招饮于觉林,与保宗同去,同席八人。”这里记述的是巴金与鲁迅的首次相逢。

巴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他先到,不久,随着门帘挑动,一个面容和善,身材瘦小,而且唇髭和眉毛浓黑的长者跨了进来,后面还跟着一个人。

由于长者的形象与巴金先前在照片上所见到的一模一样,故不用介绍,巴金就确信无疑,此人必是“有笔如刀”的大作家鲁迅。果然,当大家纷纷起身与长者亲切握手时,都尊称他为“鲁迅先生”。

在吃饭的过程中,鲁迅话语风趣,显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这让原本有些拘谨的巴金在不觉间,感到自己的心与鲁迅贴得近了。

不久之后,巴金决定到日本留学。1934年10月6日,好友黎烈文、傅东华在南京饭店设宴,为巴金饯行,鲁迅也应邀参加。席间,鲁迅谈笑风生,并特别热心地向巴金介绍日本的风土人情,讲了几个中国留学生因语言不通而闹出笑话的故事,他还鼓励巴金到日本后仍要坚持多写文章。

1935年秋,巴金回国,就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在工作上时常得到鲁迅的鼎力帮助。编辑“文学丛刊”时,巴金曾一度为稿源不足所困扰,鲁迅得知后,即写信向青年作家萧军约稿。

在这封信中,鲁迅说:

有一个书店,即文化生活出版社,是几个写文章的人经营的,他们要出创作集一串,计12本。愿意其中有你的一本,约50000字,可否编好给他们出版,自然是已经发表过的短篇。倘可,希于15日以前,先将书名定好,通知我。他们可以去登广告,我认为这出版社并不坏。

3个月后,萧军的短篇小说集《羊》被文化生活出版社推出。而鲁迅所编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复制的大型画册《死魂灵百图》,也都交由该出版社出版。

在退还《死魂灵百图》校样时,鲁迅致信巴金,就该书的编校技术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校样已看,今寄上。其中改动之处还不少,改正后请再给我看一看。里封面恐怕要排过。中间一幅小图,要制锌版;3个大字要刻起来;范围要扩大,和里面图画的大小相称。

如果封面和序文,都是另印,不制橡皮版的,那么,我想最好是等图印好了再弄里封面,因为这时候才知道里面的图到底有多大。

这对于正从事着编辑出版工作的巴金,无疑是最切实而具体的指导。

1935年,《文学》杂志第五卷第六期上发表了周文的短篇小说《山坡上》。因为编辑做了较多的删改,于是作者提出抗议,遂引发了一场争论。被编辑删去的后半部,是描写历经激烈战斗幸存下来的主人公苏醒之后的一大段文字。

作者认为如果缺少了这一过程,就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也失去了作品原有的主题,而且捂着打出来的肠子作战并非不可能,故不应删改。作者为此请鲁迅出面主持公道。

没想到,鲁迅竟然非常认真地就“肠子爆了出来是否还可以打仗”的问题问过军医,然后劝作者在将来编印单行本时,照原稿改过来就是了。可见,鲁迅虽然知识广博,但对自己不确定的问题却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在后来的一次谈话中,鲁迅对巴金说:“盘肠大战古已有之,并非新从外国输入,可见过去的编辑比今天的编辑开通。对这一类的编辑,应当要求他们‘笔下留情’。”

这件事让巴金深深地懂得,任何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而生活与文学的天地则是无限宽广的。

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青年作家叶紫也曾得到鲁迅的关怀和指导。他是一个在鲁迅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当叶紫的短篇小说《丰收》出版时,鲁迅亲自作序,热情地鼓励了他的文学成绩。

叶紫经常疾病缠身,生活非常艰难。鲁迅深知这一点,时常用自己的稿费,资助这位贫病交加的青年。

一天,鲁迅怀里揣着几个烧饼,走进了叶紫的家里。

叶紫的肩上背着一个孩子,手里抱着一个孩子,伏在书桌上,紧张地进行着艺术构思。

鲁迅的突然到来,使叶紫激动万分。

“先生……”叶紫惊喜地叫道。

“你忙,你忙……”鲁迅微笑地说着,把怀里还冒着热气的烧饼,分送到两个孩子的小手上。

叶紫感激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1935年11月25日,鲁迅在致叶紫的信中说:先前那样一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地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

鲁迅的谆谆教导,体现了晚年鲁迅对文学青年的培养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