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鲁迅
6648800000028

第28章 陕西之行的美学发现

1924年6月28日,鲁迅前往晨报社访绍兴同乡孙伏园,适逢《语丝》撰稿人王品青在座。

其时,创办于西安的国立西北大学与陕西省教育厅合议筹设暑期学校,聘学者名流任教。王品青是西北大学校长傅铜的同乡,经他介绍,该校即邀鲁迅等人去西安讲学。

是日,鲁迅与孙伏园、王品青等人同赴西北大学办事人之宴,席间商定赴陕西行程后,鲁迅即作起程的准备。

此时,距周氏兄弟决裂不久,鲁迅已正式搬出八道湾,心情无比郁闷。鲁迅答应国立西北大学去陕西,既为暑期讲演,又为他谋划已久的长篇小说《杨贵妃》寻找感性材料,也为散心。

鲁迅对这次外出十分重视,此后数日,在孙伏园的陪同下,先后到门匡胡同的衣店定做“一夏一羽”两件大衫,到劝业场买行旅用的杂物,到西庆堂理发、洗澡。

由于经济拮据,鲁迅还从孙伏园处借钱86元、许寿裳处借钱20元作为差费。一切准备停当后,7月7日晚,陕西省长驻京代表在西车站食堂为鲁迅一行饯行。

吃完晚饭,鲁迅一行13人即坐火车前往西安,至陕州改水路坐船沿黄河西行,一路舟车劳顿。

7月14日,鲁迅一行才改乘汽车,午后抵临潼,下午抵西安,住在西北大学教员宿舍。

鲁迅的陕西之行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郊游、讲演、阅市、购物、会友、赴宴、观戏等多个方面,可谓不虚此行、大有收获。

去陕西是鲁迅平生第一次远行讲学。从7月21日起,暑期学校开学,鲁迅上午开讲《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共讲了8天11次12小时,直到7月29日才讲学完毕。

30日下午,鲁迅又前往讲武堂讲演,讲演时间为半小时。随后,他又应邀对陆军学生讲演一次,演讲课题仍然是小说史。

当时,统治西安的军阀刘镇华,身兼陕西省督军、省长两大权位,号称“兼座”。鲁迅对当时西安军阀是很小心对待的,故对军人也只讲小说史,不讲其他。

鲁迅西安讲演,由当时西北大学记录整理后寄请鲁迅改定,印入《西北国立大学、陕西省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讲演集》中,后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为题附录于再版的《中国小说史略》。全文约20000字,分为6讲,丰富了《中国小说史略》的内容。

此次讲演,鲁迅也获酬颇厚,先后两次共得薪水和川资300元。这300元对刚刚兄弟决裂、处于人生困境中的鲁迅不啻是雪中送炭。收到钱后,鲁迅马上托孙伏园往邮局寄86元还新潮社。鲁迅还慷慨解囊,为易俗社捐款50元。

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宗旨为“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是著名的秦腔科班。鲁迅在西安时,曾应易俗社和讲演团同人之邀,先后五次观看了该社演出的秦腔《双锦衣》全本、《大孝传》全本、《人月圆》等。

这时恰好是易俗社成立12周年,鲁迅亲笔题写了“古调独弹”四字,制成匾额赠与易俗社。这四个字是鲁迅书风的典型代表,融冶篆隶于一炉,质朴而不拘谨,洒脱而有法度,现在已成为秦腔界的一块金字招牌。

鲁迅一生并不喜欢戏剧,对京剧常辛辣嘲讽,对其故乡社戏的描写也透着一种厌烦。但却能如此厚待秦腔,短期内竟观秦腔五次,此为秦腔之幸。

鲁迅是淘古玩的高手,其眼光专业而独到。西安之行每有捡漏。他多次同张勉之、孙伏园、李济之等“阅市”、“阅古物肆”,先后在博古堂、尊古堂、南院门市、南院门阎甘园家等处,购得耀州出土之石刻拓片2种,即《蔡氏造老君象》4枚、《张僧妙碑》1枚,此外还淘得乐妓土寓人2枚、四喜镜1枚、魌头2枚、杂造象拓片4种10枚、小土枭1枚、小土偶人2枚、磁鸠2枚、磁猿首1枚、彩画鱼龙陶瓶1枚、大小弩机5具。

在淘古玩的事情上,鲁迅甚至还惊动了西安的很多古董商,如当时最有名气的古玩店尊古堂的老板“帖贾”就闻讯找上门来,鲁迅从他手上买了《苍公碑》2枚、《大智禅师碑侧画像》2枚、《卧龙寺观音像》1枚。当时出任陕西省省长的刘镇华,在鲁迅临行前,连夜又送来《颜勤礼碑》10份和《李二曲集》1部。

鲁迅在西安买古董共计花钱32元,花钱并不算多,收获却不小,可谓满载而归。以至于8月12日夜,到达北京前门时,税关见他所携带的小古物数量有些多,觉得奇怪,还故意为难了鲁迅一番,最后才同意让他回家。

鲁迅还有买特产的癖好,这是鲁迅生活情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安期间,鲁迅同王峄山、孙伏园、李济之、夏浮筠等人常常到附近街市散步“阅市”,先后买了栟榈扇2柄、酱莴苣10斤、汴绸1匹等。

临行前,陕西省长刘镇华还送杞果、蒲陶、蒺藜、花生各两盒,西安有代表性的特产也算尽数收于囊中。

在7月23日那天晚上,鲁迅与一起的五六人出校散步,不小心跌了一跤。即便是他受了伤,不能继续走了,鲁迅也不忘在返回的路上购买了一些饼饵。

此外,鲁迅还在西安与自己有师生之谊的陕西商州人氏、北京大学文科毕业生王焕猷见了面,并游历了华清宫故址、碑林、大慈恩寺等古迹,洗了温泉浴。还先后赴宴7次。

8月4日晨,鲁迅一行乘骡车出西安东门上船,由渭水东行,在逆风里走走停停6天,8月10日才乘陇海铁路车启行,中途又因铁轨积水尚未修复,步行1000米,复登车进发,至12日夜半方抵北京,结束了这次重要的远行讲学活动。

西安之行对鲁迅的著述有很大的影响,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长篇小说《杨贵妃》的破产。从1922年开始,鲁迅开始构思《杨贵妃》,先后向许寿裳、郁达夫、孙伏园、冯雪峰等谈起过《杨贵妃》的腹稿。

小说的构想是从玄宗被刺一刹那间开始倒叙,把他的一生一幕一幕似地映出来。据孙伏园回忆,鲁迅还曾想把《杨贵妃》写成剧本。鲁迅西安之行的动机之一是为创作小说《杨贵妃》作准备,以充实他“破费了数年之工”的这部小说的腹稿。结果到西安一看,全然找不到想象中的长安的影子。

鲁迅说:“我不但什么印象也没有得到,反而把我原有的一点印象也打破了!”鲁迅后来致日本友人山本初枝信说:“五六年前我为了写关于唐朝的小说,去过长安。到那里一看,想不到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费尽心机用幻想描绘出的计划完全被打乱了,至今一个字也未能写出。原来还是凭书本来摹想的好。”

鲁迅陕西之行,还引出了多篇和陕西有关的杂文和书信,如《说胡须》、《看镜有感》等。

鲁迅在西安最重大的美学发现,体现在《看镜有感》中。他结合在西安所见的唐代遗迹,阐发美学主张: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被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敝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

上述之语可谓鞭辟入里之言。

西安之行是鲁迅一生唯一的一次内地之行,他从长安昭陵带箭的骏马身上,看到了“汉唐魄力究竟雄大”,这是鲁迅西安之行的最大收获,他也因此受了启发,认为必须“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

鲁迅的这一美学发现和理论主张,对于现代文学及艺术史的意义,远比损失一篇尚未动笔、前途未卜的长篇小说更为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