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鬼谷子全书(第二卷)
6647700000002

第2章 捭阖(2)

一一、淳于髡乐极生悲

淳于髡是战国时代齐国有名的幽默人物,能言善辩喝酒。有一天齐威王问他能喝多少酒,淳于髡幽默地说:“一斗就醉,一石也醉。”威王听说一斗已经够多了,为什么还能够喝一石呢?觉得好奇,追问他其中的原因。

原来齐威王也很喜欢喝酒,对国事疏忽,常常喝到通宵;淳于髡就抓住这个机会,拿喝酒去劝诫他。

淳于髡说:“如果是大王赐给我酒喝,旁边有执法的大臣,后面有弹劾的御史,喝的时候,心里害怕,一斗就醉了。如果家里有宾客,父母命我喝酒,因为要庄重一点给侄子们看,不敢放肆,那么就可以喝二斗。如果很久没有见面的知心的朋友,突然相遇,论今道故,谈谈别后的私事,这时可以喝五六斗。如果碰到里巷间的宴会,男女杂坐,猜拳行令,说说笑笑,毫无男女间的嫌疑顾忌,这时心情特别愉悦,可以喝到八斗了。要是到了晚上,男女同席,乌履交错,杯盘狼藉,大家脱去礼服,穿着短衣,女客们的香气四溢,这个时候,感到最欢乐,那么就可以喝一石了。因此有人说‘酒极则乱,乐极则悲’。天下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威王听了淳于髡这番话后,知道是在劝诫他,就取消了晚上的宴会。

一二、不识时务的后果

鲁国施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学文,一个学武。

学文的儿子凭借自己所学的道理,打动了齐侯。齐侯挽留他担任教导诸公子的太傅。学武的儿子到了楚国,向楚王讲述了自己的韬略,楚王高兴地请他留下协理军政。

施家二子功成名就,最终是全家富贵,九族荣耀。

他们的邻居孟宛,也有两个儿子,也分别习文就武,可是却一直穷困潦倒。

孟家很羡慕施家的富有,就登门请教晋升的方法。施家两个儿子如实相告。于是,孟家学文的儿子跑到秦国,向秦王鼓吹仁义。不料,秦王听了十分生气,说:“现在诸侯称霸,武力相争,我们应该致力于耕战。假如用你的那套仁义治理我们国家,必定会走上灭亡的道路。”说罢,下令将他处以宫刑,赶出秦国。

另一个学武的儿子投奔卫国,向卫侯大谈强兵之道。卫侯十分反感,他气恼地说:“我们是弱小国家,又处在几个大国之间。对大国,我们恭顺礼貌;对小国,我们爱护帮助。这才是保持和平,国家稳定的正确策略。如果照你所说的,去兴兵动武,马上就会灭亡。今天如果让你这样回去,跑到其他国家,蛊惑人心,穷兵黩武,一定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危害。”于是,下令剁掉他的双脚,撵回鲁国。

孟家二子回到家里,父子三人一起来到施家,拍着胸膛责骂。

施家问明情况,感慨地说:“凡识时务的人,就能一帆风顺;反之,不识时务,就要惨遭失败。您儿子学的和我们一样,而结果却和我们相反,就是因为他们不识时务,并不是做法有什么错误啊!”

一三、冯异致书李轶

冯异致书李轶说:“我听说明镜可以照形。往事可以知今。古时,微子离弃殷朝而人周,项伯叛楚而归汉,周勃迎代王而废少帝,霍光尊奉孝宣而废昌邑。他们全都敬畏天命,不敢违背,并亲眼见到存亡之符咒,废兴之故事,故能成功于一旦,垂业千秋万代。假如长安(更始)政权尚可扶持,可使之延长统治,然你与更始过于疏远,又独居一隅,难道能够持久支撑下去吗?如今长安残破混乱,赤眉兵临城外,王侯乘机构难,大臣纷纷叛离,全无纲纪,四方分崩离析,异姓并起,所以,萧王(刘秀)才跋涉于霜天雪地之中,经营河北。现在,英雄云集,百姓望风归顺,虽有邠歧民人慕周而归的故事,也难以与此相比。你若能真正看清成败之道,早定大计,即可功过古人,转祸为福。但假若你派猛将长驱进攻,或严阵围城,到时后悔也来不及。”

起初,李轶与光武(刘秀)最先结有谋约,相互甚为亲近。及更姓政权建立,反而与之共同倾轧光武之兄刘伯升。虽然尽知长安已经危殆,欲降光武所部而又不能自安。于是回书冯异说:我本与萧王最先聚谋建立汉朝,与其结生死之盟,订同荣辱共患难之计。现在。我守洛阳,将军(冯异)守孟津,皆据险要之地,此千载难逢的良机,只要我二人同心协力,定能成功。只望能向萧王转达我意,愿为他进言策谋,以住国安民。李轶自与冯异通此书信后,不再与冯异交锋,所以冯异得以北上攻克天井关、上党两城,又南下夺得河南成皋以东十三县,待诸援兵云集,冯异又尽平定之,投降者达十余万。武勃率领万余人来攻打归降之众。冯异率军渡黄河,与武勃交战于士乡亭下,冯异大败武勃军,阵斩武勃,获其将士首级五千余,李轶仍闭门不救。冯异见其守信义,上奏光武帝。光武帝有意泄露李轶书信,使朱鲔知道。朱鲔动怒,于是派人刺杀李轶。

洛阳城中人人离心,多有投降之人。朱鲔又派讨难将军苏茂率领数万人攻打温地,朱鲔自率数万人攻打平阴,兼攻冯异守地。冯异派校尉护军带兵与寇恂合击苏茂,打败苏茂全军。冯异由此渡黄河进攻朱鲔,朱鲔败走,冯异追至洛阳,环城绕一周而还。

一四、狂妄的奴才

严光,字子陵,别名遵,东汉会稽余姚人。年轻时就很有名气,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历求学。光武帝即位后,严光就改名换姓,从此隐居起来不再露面。光武帝思慕他的贤德,派人画形图貌去寻访他。后来,齐国报告说:“有一个男子,身披羊皮袄,在泽中钓鱼。”光武帝觉得那个钓鱼人一定是严光,于是准备好可以安坐的车子,和黑色、黄赤色的币帛,派使者去请求严光。使者去请了好几次,严光才答应前来。光武帝把他安置在守卫京师的屯卫兵大营中居住,摆设好床褥,由掌管御膳的官吏按时送菜送饭。

司徒侯霸与严光是老朋友,想请严光到家中一叙,便派使者持信前去相邀。使者对严光说:“侯公听说先生来了,真心实意地要马上来拜访,只因职务缠身,所以没有能及时赶来。他想借晚上的机会,请您屈尊同他谈谈。”严光没有回答使者,顺手把一个写字用的小木片扔给使者,让他记录,自己口授道:“君房(侯霸字君房)足下:您官至三公,很好。心怀仁爱,辅佐正义,天下人都很高兴;阿谀奉承,顺从旨意,腰、颈就会断绝,身首分家。”侯霸收到信后,把信封好送给光武帝,让他看。光武帝笑着说:“这个放荡不羁的家伙还是那副老脾气。”

一五、刑押卢从史

卢从史,他的祖先从元魏以来,历任高官要职。他的父亲卢虔,小时失去父亲,喜欢学习,参加进士考试,历任御史府三院、刑部郎中、江汝二州刺史、秘书监。卢从史少年时注重力量,练习骑马射箭,在泽、潞之地游历,节度使李长荣用他作为大将。德宗年间,每当任命节度使,必定派人察访该军人心归向于谁。李长荣死后,卢从史顺应军情,而且善于迎合奉承朝廷使臣,得以授予昭义军节度使。逐渐猖狂放肆,大行不道,甚至夺取下属将领的妻妾,而且擅长诡辩,假传命令,从事孔勤等人因直言进谏不被采纳而离开。前年卢从史跟父亲丧,朝廷还没有讨论在服丧未满期间起用他。正好王士真去世,卢从史私下进献消灭王承宗的计谋来观看皇上的旨意,因此尚未满丧就起用了他,托付给他完成这个功业。等到皇帝下令讨伐承宗,卢从史兵出后,逗留不进,暗地里与王承宗通敌谋划,命令士兵偷偷归附承宗;又抬高他的粮草的价格,出售给度支,暗示朝廷要求宰相之职;而且虚假上奏说各军通敌,军队不能前进。皇上感到很忧虑。

护军中尉吐突承璀率领神策兵和他对阵,卢从史常常到他的营地赌博游戏。卢从史贪多好赢,吐突承推拿出宝带、奇玩向他炫耀,每当他喜爱时就送给他,卢从史更加高兴,日益与承理亲近。皇上知道了这件事,听取裴垍的计谋,因而告诫吐突承璀,等到卢从史来赌博时,拱手行礼与他说话,帐幕下面埋伏壮士,突然起身,揪住他到帷帐后面绑起来,放进车中,急速送往朝廷。跟随他的人惊恐慌乱,杀了十几人,发布号令后才平定,并且宣布了皇帝的秘密命令,急速押赴朝廷。卢从史的都将乌重胤一向忠顺朝廷,于是严加警戒他的军队,众人不敢乱动。正好趁夜晚,驱车急速前行,不到天亮就走出境外,沿路的人都不知道。

一六、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赵匡胤年轻时喜欢打抱不平,行侠仗义,是个好管闲事的祖宗,撞没头祸的太岁。这天,赵匡胤在太原清油观发现锁着个年轻貌美姑娘,哭哭啼啼,一问才知名叫赵京娘,被强盗所掳,寄顿在此,清油观道士慑于盗威,不敢放她。赵匡胤一听大怒,一棒把菱花窗格打了下来,说道:“强人若再来时,只说赵某打开殿门抢去了。”便让马给京娘骑,千里迢迢送京娘回蒲州家乡。一路上两人兄妹相称,历尽艰险,斗杀歹徒“着地滚”周进,棒打匪首“满天飞”张广儿,悉心照料京娘疾病。那京娘想起公子之恩,心中情动,又羞于出口,便心生一计:路上假装腹痛,要公子扶她上马,又扶她下马,并将身偎贴公子,挽颈勾肩,万般妩媚。夜宿时又嫌寒道热,要公子减被添衾,软香温玉,又岂无动情之处?公子性刚,全然不以为怪。渐次行来,看看已近蒲州,这日黄昏以后,京娘在灯下长叹流泪。公子怪道:“贤妹因何不乐?”京娘道:“小妹深闺娇女,误陷贼人之手,今日蒙哥哥拔离苦海,千里步行相送,又为妾报仇,绝其后患。此恩重如亲生父母。此身之外,别无报答。不敢望能与哥哥婚配,待为妾婢,服侍你一日,死亦瞑目。”公子大怒,道:“俺本为义气上千里相送,今日若就私情,与那两个强盗何异?把从前一片真心化为假意,惹天下豪杰耻笑?”自此,京娘愈加尊敬公子,公子亦愈加怜悯京娘。

这日到了蒲州,京娘父母忽见女儿回来,喜出望外,杀猪设宴款待公子。其兄与父私下商议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妹子被强人劫去,今日跟这汉子回来。‘人无利己,谁肯早起?’想必他与妹子早已有情。妹子经了许多风波,又有谁聘他?不如招这汉子为婿。”就将话来与公子提起。公子性如烈火,听得这话,大怒,把桌子掀翻,扯断马缰,如飞而去。京娘气苦,捱至深夜,自缢而死。正是:“今宵一死酬公子,彼此清名天地知。”

一七、丁宝桢智斩安德海

清同治八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巧妙地利用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同治皇帝的复杂关系,智斩权监安德海。这次举动,震惊了朝野。

清朝同治八年七月初,安德海的两艘太平船沿京杭大运河扬帆南下,一路上以钦差大臣身份出现,沿途一些趋炎附势的地方官争先恐后前去逢迎巴结,讨好安德海一伙。安德海趁机大敲竹杠,中饱私囊。

七月二十日,太平船驶入山东境内,抵鲁北古城德州,安德海令船靠岸,说明天是他生日,要在船上庆寿,差人们就忙了起来。次日挂起了他从宫中带出来的龙袍,船舱中并排放两把太师椅,一把摆着龙袍和翡翠朝珠一挂,一把坐着安德海。船上娈男妙女都给他磕头拜寿。船头插一面三角形、镶牙边的旗子,旗中绘有一太阳,太阳中间一只三足乌鸦。船两旁挂两面大旗,一面写着“奉旨钦差”,另一面是“采办龙袍”,还有迎风招展的龙凤彩旗多面。安德海大开酒宴,过了有生以来最得意的一个生日。

钦差过境怎没接到“明降谕旨”呢(清朝派遣大臣出京,军机处外发公文,沿途地方官员按礼迎送,德州知州赵新心中十分纳闷,便带上差人来到城西侧的堤岸察看,见船已出了德州地界,赵新便返回州衙。

赵新召集幕僚商议,问众人那日中三足乌鸦小旗是何意。幕僚们回答不出来。赵知州说典故出自《史记》的《司马传》。文曰:“幸有三足乌为之使。”安德海挂此旗的意思是暗示人们他是奉西太后的懿旨。赵新随后带两名心腹随从,主仆三人骑快马直奔济南,到山东巡抚衙门(该衙门是明洪武年间齐王府)递上了手本,通报德州知州有要事拜见抚台大人。山东巡抚丁宝桢就把赵新让到西花厅叙谈。

丁宝桢是一位铁面无私、不喜趋奉的好官。他对安德海凭西太后之宠,种种不法,早已心中不满。接到德州知州赵新的禀报后,便动用紧急公文,派快马分别下令东昌(今聊城)知府程绳武,驻东昌总兵王心安,济宁知州王锡麟,泰安知县何毓福及沿河各县,对安德海一伙跟踪准备缉拿。

此时,安德海船已行至临清,因河水浅无法前行,他便让人雇用20余辆大车,浩浩荡荡沿大道到了聊城。后又折道东行,直奔泰安,夜宿义兴客栈。

聊城知府程绳武、总兵王心安来到泰安县知县何毓福府上,商量怎样捉拿安德海一伙。何毓福安排泰安参将姚绍修,率领泰安营士兵,把义兴客栈包围起来。士兵最后终于在院内水井中发现了安德海。原来安德海听到动静,见事不妙,自己便带着部分从皇宫盗出来和沿途搜刮来的金、银、珠宝等,进后院把它藏进水井里。士兵发现后,很快把他捉住。何毓福命人将井里藏的东西打捞上来,连人带东西连夜解省。王总兵等带骑兵夹车护卫,天明抵达济南,安德海被押交抚院。丁宝桢命抚标中军绪承参将、臬司潘蔚,把安德海寄押在历城监狱。

安德海在慈禧太后面前得宠后,连同治也不放在眼里,处处找小皇上的茬,因此载淳恨透了安德海。咸丰死后,6岁的载淳就问:“我当皇上,能说杀谁就杀谁吗?”贴身太监问要杀谁,载淳在其手上写了“小安子”。

时机终于来了。同治得知安德海想出京为他置办龙袍,于是灵机一动,来了个“我不管那闲事”。

安德海离京,载淳立即到长春宫绥寿殿去找慈安太后商量。安德海离京期间,必有折子奏来,只要慈禧不知,事情就好办。于是慈安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以慈禧近日身体欠佳为由,建议让皇帝看奏折,学习处理政事。慈禧也同意,就传懿旨:内奏处的黄匣子先送给皇帝,让皇帝每天下了书房到自己的翊坤宫看奏折。这样一来,就有了剪除安德海的良机。

八月初五夜,丁宝桢亲审安德海。安德海坚持说是奉西太后懿旨出京。可地方既没见到明发上谕,安德海手中又没有奉准出京的勘合,当然丁宝桢不认可。丁宝桢厉声斥道:“你携带妇女,擅用龙凤旗,还有小旗子上那玩意儿;你一路招摇,惊扰地方,不要说是假冒钦差,就算果有其事,凌迟处死,亦不为过。”安德海这才软下来,求丁大人高抬贵手,放他一马。丁宝桢为稳妥起见,先把安德海等人押历城县,并马上修书一封奏明皇上,等候朝旨。

载淳终于盼来了丁宝桢关于安德海的折子。他瞒着慈禧立即召见了恭亲王奕和内务府大臣明善及其他有关大臣,决定让恭亲王马上赶到军机处,命军机大臣宝望执笔拟密旨,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却说泰安在捉拿安德海时,因有几个随从上街玩耍,漏网后连夜跑回京城禀告了慈禧。所以,皇上的圣旨未到,慈禧太后的懿旨就先到了济南。何毓福等人建议丁抚台接旨不开读,因为内容一定是赦安德海,如不遵照执行,便有欺君之罪;如开读,放回了安德海等于放虎归山。太后的懿旨应隆重开读,先供奉起来,建皇亭接懿旨才行。于是,在院东建皇亭。以争取时间等候皇上圣旨的到来。

慈禧得知安德海泰安被捉和他家被抄的消息后,非常生气。但她心想,反正我的懿旨比皇上下得早,也许能保他一命,所以,慈禧就没有再追究。第二天晚上,廷寄到了正在焦灼等待的丁宝桢手中。丁宝桢命臬司潘蔚立即批了斩标,由抚标中军绪承监斩。历城知县即刻命人到狱中将安德海提到巡抚衙门,验明正身,几个戈什哈(满语亲兵)架着被绑的安德海来到西刑场。这时号筒吹响,刽子手大刀一挥,安德海这颗罪恶累累的脑袋便滚落在地上。

一八、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此典出自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公而戴之。’”

东昌有个牛医的女儿名叫胭脂,她既美丽又聪明,一心想嫁个好丈夫。但一般有身份的人家都因为她父亲是牛医而蔑视她家,所以迟迟没订婚。一天,她送邻妇王氏出门,见一少年经过,很有风度,他走远了,胭脂还远远望着他。王氏说:“他是鄂秋隼秀才,跟你恰是一对,我给你做媒好吗?”胭脂听了羞红了脸不说话。不过心里以为王氏真的给她做媒,所以十分高兴。可是一等半月没消息,胭脂饮食无味,病了。王氏来看她,问她病因,她不说,王氏猜到了,在她耳边说:“我丈夫出门做生意了,等他回来,叫他去鄂家做媒好么?”胭脂笑逐颜开。这王氏从小和一个宿生要好,嫁了人还和宿生往来。有一天晚上宿生又来了,王氏便将胭脂为鄂生而害相思病的事告诉了他。宿生早就听说了胭脂长得漂亮,第二天晚上,他便翻墙进了胭脂家,自称是“鄂生”,抱着她求欢。胭脂不肯,说:“你再不放手我就叫了!”宿生怕搞僵只得松手,胭脂说:“我愿做你的妻子,但决不能私通,你请媒人来吧!”宿生无奈脱下她一只鞋带走了。宿生没有占到便宜,于是又到王氏家睡觉,谁知却将那鞋搞丢了,怎么也找不到。王氏问他找什么?宿生只好把经过告诉了王氏。谁知他们的谈话被窗外一个叫毛大的贼听到了,而毛大恰巧又拾到了那只鞋,毛大不由得欣喜若狂。第二夜毛大翻墙来到胭脂家,胭脂父亲听到声音,持刀追贼,却反被毛大杀死,那只鞋子丢在尸体旁。第二天,县官追问这鞋怎么会在尸体旁的,胭脂为父亲悲痛之极,直说是“鄂生”脱去了。县官把鄂生捉来,不容分说一阵毒打,便把鄂生定为凶手,判死刑,报到济南府。知府吴公很干练,一看鄂生不像凶手,追问之下,才知鄂生根本不认识胭脂,胭脂却曾托王氏做过媒。于是把王氏抓来,逼问之下,供出了宿生假冒鄂生的事情,于是宿生死罪难逃了。大家都称赞吴太守英明。宿生虽脱履却并没有杀人,负屈上告,学使施公反复思考,负责处理这个案件,他将王氏找来,询问她有没有把这件事告诉过其他人,王氏说:“没有。”“那么有哪些人调戏过你吗?”王氏说出毛大等四人。施公把这四人抓来,说:“凶手必是你四人之一,让神来指出凶手到底是谁!”于是晚上把庙壁涂黑,将四人放入庙内说:“谁是凶手,神会在他背上写明的。”毛大心虚,害怕神真的会在他背上写字,于是将背靠着墙,于是他的背上就染上了黑墨。第二天,施公说:“真凶是你!”毛大不打自招了。

于是宿生、鄂生被释放了,鄂生和胭脂结为夫妻。此案假中有假,“张公帽戴在李公头上”,如果不认真详察,险些冤杀了鄂生或宿生。

一九、朝秦暮楚

“朝秦暮楚”的意思是,时而事秦,时而事楚,反复变化。人们用它比喻反复无常。

此典出自宋代晁补之《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战国时代,秦、魏、韩、赵、楚、燕、齐,被称为战国七雄。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和楚国是最强盛的。当时,魏、韩、赵、燕、齐等国家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时而靠近和侍奉秦国,时而又靠近和侍奉楚国,立场游移不定,态度变化无常。一些政治方面的说客也奔走于四方诸国之间进行游说,并以此谋求升官发财之道,因此时而替秦国出谋划策,时而又替楚国出谋划策。

二〇、煮石为粮

“煮石为粮”形容仙家生活,也可用以指山林隐逸生活。

此典出自晋代葛洪《神仙传》。

晋代葛洪《神仙传》中记载,白石先生是中黄丈人的弟子,弄不清他的年龄到底有多大,因为在彭祖时期,他已经活了二千多岁了。他虽然道行很深,却不肯修炼升天成仙之道,只是求取自己不死而已。起初,白石先生处于贫困之中,吃不起长生不老之药。于是他养猪放羊,在十多年中,节衣缩食积攒了万金巨资,于是就买了大量的药吃。常常煮白石当粮吃,后来索性到白石山居住,当时人把他叫作白石先生。鼓祖问他说:“您为什么只吃长生不老之药,而不吃升天成仙之药呢?”白石先生回答道:“天上怎么会有人间快乐呢?我只求自己不要死去就行了。天上至尊至贵的角色太多,如果去事奉他们,那不是比在人间还要辛苦。”所以,当时人把白石先生叫做隐遁仙人,这是因为他不求升天当仙官;也不想出名,让别人知道他。

《晋书·鲍靓传》中,鲍靓,字太玄,晋代东海人。五岁时,他对父母说:“我本来是曲阳李家的儿子,九岁时掉到井里淹死的。”他的父母前去曲阳打听这件事,找到李氏反复追问,证实了鲍靓的话是真的。鲍靓学业通达,内心和外表都有很好的修养,通晓天文,对玄妙的《河图》、《洛书》很有研究,后来升为南阳中部都尉,任南海太守。有一次,他按照惯例外出巡视部属,考察刑政,在海上遭到大风的袭击,他饥饿难忍,就拿来白石煮起来充饥。

二一、不孙息摞鸡蛋

春秋时,晋国国王晋灵公,平日贪爱玩乐享受。有一年,他下令兴建一座九层高台,这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对此,许多大臣反对,但晋灵公一意孤行,还说:“我建高台主意已定,谁再敢劝阻,立即斩首。”要保命的大臣都不再言语。

有个叫孙息的大臣,对晋灵公说:“我能把九个棋子摞在一起,上面还能放上九个鸡蛋。”晋灵公觉得很新鲜,于是叫人拿来棋子和鸡蛋,让孙息摆摆看,孙息先小心地把九个棋子摞了起来,接着又把鸡蛋小心地往棋子上放,放了一个,又放一个……

时,屋里的气氛很紧张,鸦雀无声,一片寂静,只有鸡蛋碰到棋子发出的响声。围观的大臣们屏住呼吸,孙息也紧张得额头冒汗。晋灵公这时失声叫道:危险!危险!孙息说:“我倒不觉得这有什么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晋灵公惊异地说:啊!还有什么比这更危险!”孙息说:“建九层高台就比这更危险。这高台三年都不一定建成。这三年之中,要征用多少壮丁服劳役,男不得耕,女不得织,百姓生活不下去,就会逃难,就会造反;国库空虚,国力衰竭,邻国就会起兵犯境。如果国家灭亡了,大王您怎么能生存?难道说这不比摞棋子鸡蛋更危险吗?”晋灵公听了,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顿时醒悟,对孙息说:“搞九层高台,是我的过错。”

二二、治标不治本

盗贼的骚扰严重,晋国国君晋侯十分苦恼。这时,他听说有一个叫郄雍的人,能从长相上辩别谁是盗贼,还能从眼神得知盗窃的内情。晋侯就让他察找盗贼,郄雍果然本领高强,千百万个盗贼中没有一个遗漏的。

晋侯非常高兴,告诉他的大臣赵文子说:“我得到了一个人,全国的盗贼将为此绝迹,哪儿还用得着那么多人去捕盗贼呢?”赵文子说:“我的君主,您凭着侦察来捕盗,盗贼捕不尽啊!况且,部雍一定不得好死。”

没有多久,一群盗贼谋划说:“让我们处于困境的就是郄雍。”于是,这群强盗悄悄地抓到了郄雍,并且把他给杀了。

晋侯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惊恐,立刻召来赵文子,告诉他说:“果然如你所说,郄雍被残害了。那么依你所见,抓捕盗贼将用什么办法呢?”赵文子回答说:周朝人有一句谚语说:‘能观察到深渊里游鱼的人会不吉祥,聪明到能料到别人隐秘的人会有灾殃。’再说,您想要国内无盗贼,不如举荐贤人让他们做官,使礼教明于官府。教化推行于下层,百“姓有了廉耻之心,为什么还要去作盗贼呢?”

晋侯听从赵文子的建议,选贤举能,推行教化,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大治,强盗窃贼果然少多了。

二三、李广射虎

说起西汉名将李广,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马上就会联想到许多关于李广的典故,如“李广射虎”、“射虎南山”、“李广难封”、“飞将难封”、“李广不侯”,等等。这些典故,多数都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前181~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西南)人。他是秦朝李信将军的后代。由于祖祖辈辈精通骑射,李广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骑马射箭,练就一身的好武艺。

公元前166年的冬天,匈奴十四万骑兵大举进犯边境,李广因作战勇敢升任中郎将,经常随汉文帝护驾。汉景帝即位后,李广出任陇西都尉、骑郎将,曾随周亚夫讨平“吴楚七国之乱”。由于他功高显赫,出任七郡太守(七郡就是上谷、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和云中),为守卫西汉边防作出了重要贡献。汉武帝时,李广官至前将军。到公元前119年,他随大将军卫青进军漠北,因为迷路,误了时间而愤愧自杀。

李广一生与匈奴激战七十多次,威震边疆,匈奴畏他如猛虎,给他送了两个外号,一个叫“飞将军”,另一个叫“猿臂将军”。

毛泽东曾在《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词中将英勇杀敌的红军比喻成李广。毛主席在词中这样写道: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词中的“飞将军”指的就是李广。说的是1931年4月,蒋介石不甘心第一次“围剿”失败,重新纠集二十万大军,在江西吉安与福建建宁对我苏区发动第二次大“围剿”,欲置红军于死地。但是我红军随机应变,如神兵天降,歼敌三万多人。毛主席在欣喜之余,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毛主席在这首词中,连用了五个典故,一气呵成。

这五个典故是:“云欲立”、“枯木朽株”、“飞将军”、“自重霄入”、“为营步步”。

今天,我们在这里说起李广,还要顺便给您说说他爱兵如子,深受将士拥戴的事。读过《李将军列传》的朋友,不难发现,李广将军他处处身先士卒,同甘共苦。司马迁在撰写《李将军列传》时,用了很多褒扬之辞。如:

得赏赐辄分其麾下,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事,饮食与士共之。暑不张盖,寒不重衣,险必下步,军井成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饭,军垒成而后舍,劳逸必以身同之。军中自是服其勇,士以此爱乐为用。

司马迁对李广将军给予了最热情的赞扬。但是今天我们在赞扬李广爱兵如子的同时,又不能不说到李广有的做法也不可取。李广这个人不太讲究以法治军,不严格要求部下将士,也不太重视军容。那么作为一位大将,没有严明的法度,就不可能形成战斗力。孙子说:“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而这才是真正的治军之道。

二四、人自为战

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曰:……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上面的这段话,可以说是成语“人自为战”的典源。原文的意思是:韩信对众将官说,这是激励全军将士努力作战的一种办法。把军队放置于被称作死地的地方,就会使全军人人为求生存而殊死战斗,从而赢得生的机会。

公元前204年,汉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大将陈余在井陉(今河北省井陉)布置了二十万大军,准备抵抗汉军。由于汉军兵少,韩信决定拨出一万人,背水列阵。韩信的部下十分不解,又不敢多问,只好执行命令。而陈余看后心中暗喜,笑韩信不会用兵。第二天,汉赵两军一交手,韩信就退走,赵军随后追杀过来。汉军退至河边预设的阵地,官兵们见已无退路可走,转过身来,殊死拼杀,真可谓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个个奋勇,一时间顶住了赵军的攻击。赵军虽然兵多,却无法一下子吃掉顽强的汉军,双方你争我夺,处在胶着状态。这时,赵军后方突然大乱,刚才还向前进攻的赵军,开始纷纷后退。原来,韩信早在前一天夜里秘密派出的二千名骑兵,此时从赵军背后发起了袭击。赵军腹背受敌,军心大乱,士兵纷纷败走。尽管赵军统帅当场斩杀了多名士兵,也无法阻止“兵败如山倒”的趋势。在汉军的两面夹击下,赵军土崩瓦解,主将陈余死于乱军之中,赵王也成了汉军的俘虏。

战后,韩信的部下问:“兵法上讲,预设战场要依山傍水。这次,将军却令我们背水布阵,等于把军队置于死地,可结果却打胜了,这是什么道理呢?”韩信回答:“这种战法,兵法上也讲过,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而已。兵法上不是说,军队陷于死地可以后生,置于亡地可以后存吗?我不过是没有拘泥于前人的经验,而是采取了一种新的激励士兵努力作战的方法。”接着,韩信就说出了文中开头所提的那段话。

“人自为战”,原来意思是讲,每个人为求自己的生存,而奋力地去战斗。在以后的实际运用中,逐渐地又赋予了它新的含义。抗日战争时期,广大的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自为战,村自为战”,积极开展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终于将日本侵略军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里讲的“人自为战”,与原来的意思相比,就有了一个从自发地求个人生存到自觉地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战斗的转化,从而也使得“人自为战”这句成语,成为我军反侵略战争中一个重要的作战指导思想。

二五、胯下之辱

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辱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胯下之辱”是说一个人从别人两腿之间处爬过去,这被视为是奇耻大辱。

这是汉朝开国功臣韩信早年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韩信是今江苏淮阴人,当他还是一个贫民百姓时,家境贫寒,本人由于既不能为官,又不会经商,经常吃不饱饭,时不时地要靠别人接济饭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为当地人所瞧不起。

一天,城中杀猪卖肉的几个人围住韩信。其中,一人用手指着韩信的鼻子说:“看你虽然长得身材高大,还背着刀剑,其实,你却是一个胆小鬼。”据史书上讲,韩信身长八尺五寸,当然那是旧尺寸。因是韩王的后代,所以经常带着佩剑出没于市井之中。在那些围住韩信的市井无赖中,有一高个子,扯着嗓门喊叫:“你小子要是不怕死,就来刺我一刀;你小子要是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说着他叉开两条腿,用手指指自己的胯下。周围的那帮人在一旁起哄:“爬过去,爬过去。”韩信听了,一声不响,他仔细地看了看那个高个子无赖,又看了看其他几个人,便伏下身子,从那高个子的胯下慢慢地爬了过去。看热闹的人围了一圈,大家都哈哈大笑,讥笑韩信是一个十足的胆小鬼。韩信仍然是面无表情,默不作声,心里却牢牢地记下了这一奇耻大辱。

后来,各地起兵反秦。韩信先是投靠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只给了韩信一个微不足道的官职——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由于在心里看不起他,都没有采纳。于是韩信转而投奔汉王刘邦。刘邦开始也对韩信不以为然,常拿韩信“胯下之辱”的历史来搪塞举荐韩信的人,意思是说,这种人还能成大器吗?

丞相萧何慧眼识人,认为韩信是个奇才,极力向刘邦推荐,还不顾年迈,月下追回怀才不遇,又想出走的韩信。刘邦无奈,怀着试试看的心理,拜韩信为破楚大将军。拜将后,刘邦认真地与韩信作了一番对话,这才对韩信有了新的认识。韩信果然不辱使命,帮助刘邦最终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刘邦统一天下后,封韩信为楚王,淮阴是他的属地。韩信回到家乡,把当年那些曾侮辱过他的人吓得半死,特别是那个高个子,自认为必死无疑。没想到韩信却把他召来封了个军职——中尉,韩信对众将说:“当年他侮辱我时,我所以没有杀他,是因为杀了他并不会带来好处。现在也是如此,而我正是忍了,才有了今天。”

此后,人们就用“胯下之辱”比喻有才能的人,能暂时忍受耻辱,并终成大器。

二六、匹夫之勇

汉高祖刘邦为韩信登坛拜将事毕,刘邦问韩信:“丞相萧何等人在我面前多次称赞将军,说你雄才大略,经天纬地,是旷世奇才,将军对我有何指教呢?”韩信说:“现在能与大王争夺天下的,只有项羽。大王估计自己的勇猛强悍,比项羽又如何呢?”

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那我远远不如他。”韩信听后躬身下拜,恭恭敬敬地说:“大王真有自知之明,我也认为大王不如项羽。但是,我在项羽手下做过事,我对他的性格、作风、才能、品行,知道得清清楚楚。项羽可以说是叱咤风云,他的一声大喝,就能吓退千军。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人他不能也不会用人。贤臣良将,在他的手下,一筹莫展,毫无用武之地。所以说,项羽虽勇,只是匹夫之勇。项羽待人也是恭敬和仁义的,他关爱部属,遇到将士患有疾病,他能问暖问寒,关注饮食起居。但是,当部属有功该分封行赏时,他却常常舍不得,这种仁其实只是妇人之仁。”接着,韩信又指出项羽背信和滥杀无辜的不义。最后总结说项羽的勇,只是匹夫之勇,项羽的仁只是妇人之仁,所过之处,烧杀抢掳,村庐尽墟,尽失人心。如果汉王能反其道而行之,揽天下贤才,任武功强将,以天下城邑,封有功之臣,让人心悦服,得到天下并非难事。刘邦听后大喜,自认为与韩信相见恨晚,对韩信是言听计从。

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做了皇帝,在洛阳宫大宴群臣时说:“我所以能成功,取得天下,是我能知人也能用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筹划粮草,整理财政,我不如萧何;上阵打仗,攻城拔寨,率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中之杰,我能用,此三杰。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天下怎么能不属于我呢!”

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提一下项羽。项羽可以说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他24岁在江东起兵反秦,26岁夺得秦朝政权。接着楚汉战争,他与刘邦交手四年,最后败在刘邦手下。死时也不过30岁出头。遗憾的是,究竟为何失败,他临死尚不觉悟,仰天高呼:“天之亡我,非用兵之罪。”司马迁批评他,说他最大的错误是自矜功伐,不肯纳谏,欲以武力经营天下。所以,今天人们称那些没有深谋远虑,又听不进别人意见,只凭武力用事的人为匹夫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