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文学名著深度悦读
6642500000072

第72章 现代城市中的哈克贝利·芬

《麦田里的守望者》

背景说明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美国著名小说家。1919年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15岁时,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1936年,塞林格在军事学校毕业,取得了他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1942年塞林格从军,1944年他前往欧洲战场从事反间谍工作,1946年塞林格退伍,回到纽约开始专心创作。

从1940年在《小说》杂志上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起,到1951年出版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为止,十余年中他共发表了二十多个短篇,有些短篇还在《老爷》、《纽约人》等著名刊物上发表。《麦田里的守望者》,受到广泛好评,为作者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成名后他隐居乡下,继续专心写作,人称“遁世作家”。据说他为自己造了一个只有一扇天窗的水泥斗室作书房,每天早晨八点半就带了饭盒入内写作,直到下午五点半才出来,家里任何人都不准进去打扰他,如有要事,只能用电话联系。他写作的过程据说十分艰苦,《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他写作进度越来越慢,虽笔耕不辍,但正式发表的作品并不多,十年只出版了三个中篇和一个短篇,后来甚至不再发表作品。至今除本书外,作者只出版过一个短篇集《九故事》和两个中篇集。后期的作品越来越倾向于东方哲学和禅宗。

推荐版本:施咸荣,译,译林出版社,1998.

名著概要

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全都腻烦透了,认为学校根本没有培养什么人才。又一个学期结束时,他又因四门功课不及格被校方开除,这已经是他第四次被开除了。他丝毫不感到难受。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但他想等到星期三再回家,于是住进了一家小旅馆。他在旅馆里看到的都是些心理变态的人,有打扮成女人样子的男人,有用嘴彼此喷水的男女……他们的种种举动使霍尔顿感到恶心和惊讶。他无聊之极,便去夜总会厮混了一阵,那里也全都是些粗俗不堪的家伙。回旅馆时,心里仍觉得十分烦闷,就不假思索地答应了电梯工,让他叫来了一个妓女。而他却只想跟她聊聊天、解解闷,最后给了她五块钱,把她打发走了。

第二天,霍尔顿上街游荡,遇见两名修女,虽然他的钱所剩无几,还是捐了十块。他与她们聊天,谈论莎士比亚的悲剧和托马斯·哈代的小说,感到很愉快。后来他和女友萨丽去看戏,但他对此戏毫无兴趣,萨丽那矫揉造作、假情假意的样子使霍尔顿很不痛快,两人吵了一场,分了手。接着霍尔顿独自去看了场电影,又到酒吧里和一个并不喜欢的老同学一起喝酒,喝得烂醉如泥。当他离开酒吧时,哭了。午夜一点多钟,霍尔顿独自到了中央公园浅水湖畔,想看看那些鸭子还在不在。进公园的时候他把给菲芘买的唱片掉到地上,摔成了碎片。霍尔顿决定回家看看他日夜思念的妹妹菲芘。

霍尔顿偷偷回到家里,幸好父母外出跳舞去了。他对妹妹说,如果能够自由选择的话,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后来父母回来了,霍尔顿吓得躲进壁橱。等父母去卧室,他急忙溜出家门,到一个他尊敬的老师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发现老师在抚摸他的头发,他以为这是同性恋的表示,便冲了出去,在车站候车室度过了后半夜。

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过平静的生活。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一张便条,约好了时间地点。可是菲芘来的时候,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后,因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正玩着,突然下起大雨,霍尔蹲坐在长椅上,任大雨淋湿全身,看着妹妹穿着蓝大衣,在旋转木马上一圈圈地转个不停,好看极了,他突然觉得很快乐。然后他们一起回家。回家后不久,霍尔顿就生了一场大病。

知识链接

“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是小说的主要意象。亚历山大认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天真无邪品质的守护者,是纯洁无瑕者的保护人。而塞林格在此隐含的意义就是:人类这种动物在孩提时代是纯洁无瑕的,进入成人社会之后便腐化堕落了。一个孩子身上所显露出的任何令人厌恶的品质都是过早受到成年人影响的结果。因此,他认为,在毫无亵渎企图的情况下,霍尔顿希望把人性从邪恶之中拯救出来。而这一使命带有某些救世主似的神圣的成分。

名家评述

总的来讲,霍尔顿所处的环境可以被认为是不稳定和浅薄的。他抵制学校的传统惯例,因为它们矫揉造作、缺乏深度和温情。他的孤独寂寞以及桀骜不驯来自他对包围着他的、谬误虚伪的常规和实利主义的价值观念的被动抗争……尽管这些普通的青少年特征可能与我们理想中的关于育少年的概念不相符,但是,霍尔顿却代表了孤寂的美国青年一代,他们寻求建立一种基于卓越的价值观的道德准则……

我们是经过思考才说霍尔顿“与他年龄不相称地玩世不恭”的。由于塞林格的艺术技巧,人们很容易忘记故事的讲述者并不是一个17岁的男孩,而是一个成年人,而且是一个敏锐的成年人。叙述所用的语言是一个不安而聪慧的男孩的语言,但所表达的智慧和思想感情则属于一个老于世故的成年男子。——(美)亚历山大《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精彩推荐

以下节选文字描写了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幻想与希冀,以及对自由与内心单纯、平静的强烈渴望。

等我要穿行另一条街的时候,我又从头来一遍。可我一个劲儿往前走着。我大概是怕停下来,我想——我记不太清楚了,说老实话。我知道我一直走到第六十条街才停住脚步,都已经走过了动物园什么的。随后我在一把长椅上坐了下来。我都已喘不过气来了,浑身还在冒汗。我在那儿坐了总有一个钟头,我揣摩。最后,我打定主意,决计远走高飞。我决意不再回家,也不再到另一个混账学校里去念书了。我决定再见老菲芘一面,向她告别,把她过圣诞节的钱还她,随后我一路搭人家的车到西部去。我想先到荷兰隧道不花钱搭一辆车,然后再搭一辆,然后再一辆、再一辆,这样不多几天我就可以到达西部,那儿阳光明媚,景色美丽;那儿没有人认识我,我可以随便找个工作做。我揣摩自己可以在一个加油站里找个工作,给人家的汽车加油什么的。不过我并不在乎找到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反正只要人家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人家就成。我又想到了一个主意,打算到了那儿,就装作一个又聋又哑的人。这样我就可以不必跟任何人讲任何混账废话了。要是有人想跟我说什么,他们就得写在纸上递给我。用这种方法交谈,过不多久他们就会腻烦得要命,这样我的下半辈子就再也用不着跟人谈话了。人人都会认为我是个可怜的又聋又哑的杂种,谁都不会来打扰我。他们会让我把汽油灌进他们的混账汽车,他们会给我一份工资,我用自己挣来的钱造一座小屋,终身住在里面。我准备把小屋造在树林旁边,而不是造在树林里面,因为我喜欢屋里一天到晚都有充足的阳光。一日三餐我可以自己做了吃,以后我如果想结婚什么的,可以找一个同我一样又聋又哑的美丽姑娘。我们结婚以后,她就搬来跟我一起住在我的小屋里,她如果想跟我说什么话,也得写在一张混账纸上,像别人一样。

我们如果生了孩子,就把他们送到什么地方藏起来。我们可以给他们买许许多多书,亲自教他们读书写字。

我这样想着想着,心里兴奋得要命。我的确兴奋。我知道假装又聋又哑那一节十分荒唐,可我喜欢这样想。不过我倒是真的打定主意要到西部去。

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向老菲芘告别。因此突然间,我像个疯子似的奔过街心——我险些儿连命都送掉了,我老实告诉你说——到一家文具店里买了支铅笔和一本白纸簿。我想写张便条给她,叫她到什么地方来会我,以便向她道别,同时把她过圣诞节用的钱还给她。我打算先写好便条,然后拿了它到学校里去,叫校长室里的什么人把条儿送去给她。可我只是把白纸簿和铅笔塞进衣袋,飞快地向她学校走去——我心里实在太兴奋,没法在文具店里写那张条儿。我走得极快,因为我要她在回家吃午饭之前收到那条儿,但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我知道她学校在什么地方,自然啦,因为我小时候也在那儿上学。我到了那儿以后,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我本来没有把握,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记得里面的情景,可是到了那里,才发现自己记得很清楚。里面的一切完全跟我上学的时候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