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文学名著深度悦读
6642500000044

第44章 一曲异国悲剧爱情的咏叹调

《蝴蝶夫人》

背景说明

《蝴蝶夫人》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的一部伟大的抒情悲剧。普契尼(1858—1924)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是19世纪末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自歌剧大师威尔第停笔之后,意大利歌剧最成功的人物就是普契尼了,他被公认是一位同威尔第齐名的歌剧大师。

普契尼拥有极为出色的剧场设计和旋律天赋,他选材精细,不仅着眼于素材在舞台上演出的效果,更注重素材的视觉效果。他在布景上喜欢使用抢眼的意象,尤其是异国情调的营造。他的音乐则吸收话剧式的对话手法,注意不以歌唱阻碍剧情的展开,除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外,还善于使用新手法。普契尼擅长塑造温柔妩媚、缠绵悱恻、一往情深的女子形象,《蝴蝶夫人》、《图兰朵》等都是名作。

《蝴蝶夫人》的小说原著者是一位十分热爱日本、一生写了许多日本题材小说,却从未去过日本的美国人约翰·卢瑟·朗,他通过在长崎生活的姐姐了解日本,并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蝴蝶夫人》。作品发表两年后,剧作家贝拉斯科将之改编为话剧搬上舞台,大获成功。话剧在伦敦上演时被普契尼一眼看中,决定将之改编为歌剧。

1902年歌剧脚本已经完成,但由于普契尼车祸骨折,一直拖到1904年2月才在米兰首演。普契尼对这部作品充满信心,他历来都不让自己的家属观看自己作品的首演,这次一反常态,让妻子和姐姐去观看演出。出人意料的是演出情况非常糟糕,口哨声、喝倒彩声连绵不断,以至于女主角都泣不成声。即便这样,普契尼仍然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了信心。普契尼对《蝴蝶夫人》进行了较大的删改,并于1904年5月在意大利的布雷西亚再次公演。这次公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从此,普契尼的这部抒情歌剧便成为世界歌剧舞台上盛演不衰的剧目之一。

推荐版本:《蝴蝶夫人》歌剧DVD(附中文/原文剧本),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名著概要

第一幕:19世纪末日本长崎海港。(没有前奏曲,管弦乐队以快速序奏开始,旋律极具东方情调)。

长崎近郊的小山上,坐落着美国海军上尉平克顿的别墅。由于平克顿要在长崎停留几年,他想在日本找一位临时妻子,日本婚姻掮客五郎因此介绍了一位日本艺妓巧巧桑姑娘给他。两人说明这是一段临时婚姻,以男方同意与女方分居为限,分离后女方仍可再嫁。虽然美国驻日领事夏普勒斯郑重提醒平克顿不可如此儿戏,否则会伤了日本姑娘的心,但平克顿仍然不改逢场做戏的初衷。

见到巧巧桑后,这位美丽的姑娘纯洁善良的谈吐让平克顿和夏普勒斯感慨,举行婚礼时,更是郑重地赠了礼物给平克顿。其中有一支匕首鞘,平克顿有些不解,但五郎只是含糊地说这是天皇赐给巧巧桑父亲自尽的荣耀。巧巧桑不愿继续这个话题,只是怀有敬意地表明自己的坦诚和信任。平克顿有些触动,但并未改变轻佻的心意。这时,巧巧桑的和尚叔父来到婚礼现场,指责巧巧桑背叛了自己民族的信仰。这一切对平克顿来说只是新鲜有趣的,但对于巧巧桑来说,从此就要斩断过去,开始位置的新生活了。当晚,平克顿对新娘指天为誓,巧巧桑也诉说着衷肠,两人对着皎洁的月光,唱起了甜蜜的二重唱《亲爱的,你的眼睛闪着光辉》。

第二幕:蝴蝶夫人家中。

3年过去了,蝴蝶夫人巧巧桑已经为平克顿生下了一个儿子,但是平克顿返回美国杳无音信,她并不知道平克顿已经再次结婚,过得逍遥自在。母子俩人和女仆铃木拮据地生活在这个家里。虽然女仆已经不相信平克顿会回来,但巧巧桑却对丈夫充满信任。尽管五郎带着日本贵族登门求亲,巧巧桑却不为所动,把他们赶了出去。这时,领事夏普勒斯拿着平克顿要求解除婚约的书信来到巧巧桑家。他犹豫着不敢把实情讲出来,他的吞吞吐吐引起巧巧桑的怀疑,得知实情后,她哀怨地抱着孩子跪在地上,充满了绝望。这时,有人听到码头的炮声,有一艘白色的军舰驶进了海港,巧巧桑重新鼓起了希望,她觉得是丈夫回来了。

辛苦等了一夜后,巧巧桑刚刚睡着,这时平克顿跟着夏普勒斯走了进来,同时还有平克顿在美国的新妻子。两人是来跟巧巧桑说明一切并打算带走孩子的。环顾四周,平克顿内心受到了谴责,他感到了内疚,但这时他只想逃走,无法面对这残忍的现实。

巧巧桑看到了领事和平克顿的外国太太,明白了一切,她知道已经无法改变现实,于是平静地给了孩子一个玩具和一面美国国旗,同时用布蒙起了孩子的眼睛,走到屏风后用父亲留给她的匕首自杀了。

知识链接

歌剧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或说白、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歌剧始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17世纪下半叶歌剧的发展中心又转移到意大利的那不勒斯。19世纪后半叶,真实主义思潮在意大利崛起,歌剧不再以英雄传奇神话为题材,转而描写日常生活、细腻刻画人的感情。

名家评述

在审美的意义上,《蝴蝶夫人》在20世纪世界各地舞台上取得了罕见的持久成功;在显示或者说社会学的层面上,蝴蝶夫人又意味着什么呢?西方的左派——尤其极端的女性主义者,还有那些生活在白人世界里的亚洲人后裔——把蝴蝶夫人说成是逆来顺受的“模范少数民族”亚洲人形象的始作俑者——一个负面的原型。在当代美国,对于西方人塑造的东方人形象的一个公认的判断是:“一百年来在美国代表亚洲人的流行形象从来没有超越过这样一个层次——给它最好的评价也就是脸谱化。”这方面最著名的代表就是蝴蝶夫人。——孙惠柱(文学教授)《西方人的〈蝴蝶夫人〉情结》

精彩推荐

《晴朗的一天》是《蝴蝶夫人》中最著名的咏叹调,出现在第二幕中。平克顿已经回国,忠于爱情的蝴蝶夫人不停地幻想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平克顿乘军舰归来的幸福时刻。

当晴朗的一天,

在那遥远的海面,

悠然地升起一缕黑烟,

有一只白色的军舰,

慢慢驶进了港湾,

舰上礼炮齐鸣,

已慢慢靠近岸边,

但我不去迎接,

我不,

我静静地站在小山坡上耐心地等待,

等待着和他幸福地相见。

那山下的人群里,

有一个身影出现,

正急忙走向这边,

他是谁?他是谁?

当他来到家门前,

他将会说什么?

他会把小蝴蝶声声召唤,

可我却不出声,

悄悄躲在一边让他来寻找,

我们相见会更加激动。

他在连声呼喊:“我亲爱的小蝴蝶,我的娃娃新娘。”

他亲切的声音在我耳边荡漾,

终于实现了他过去的诺言。

是的,这一天一定会来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