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
背景说明
司汤达(1783—1842),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始人。本名亨利·贝尔,出生于法国南部格勒诺布尔市的律师家庭。从小受外祖父影响,很早便阅读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年轻时曾加入拿破仑军队,先后随拿破仑南征北战,屡立战功。1814年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深感屈辱,前往意大利侨居7年,开始从事写作,完成《海顿、莫扎特、麦塔斯塔西奥的生平》、《意大利绘画史》等。1821年,由于与意大利烧炭党人联系密切,他被驱逐出境,不得不返回故乡法国。1822年,匿名为英国报刊撰写巴黎的通讯报道,这些文章在他死后集成《英国通讯集》。1823~1825年,发表文艺论文《拉辛和莎士比亚》,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此后创作了一系列小说《阿尔芒斯》、《红与黑》、《红与白》、《巴马修道院》,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
1829年秋天,他开始动笔写《红与黑》。他在这部刚动笔的小说上加了一个令人回味的副标题“1830年纪事”。《红与黑》的“红”代表军装,红色的军装,红色的英雄时代,光明的拿破仑时代;“黑”象征教士的黑袍,黑色的复辟时代,黑暗的贵族势力。这部书的名字始终像是“面纱后美丽的双眼”,若隐若现,迷人而神秘。
推荐版本:郭宏安,译,译林出版社,2003.
名著概要
在法国与瑞士接壤的维立叶尔城,坐落在山坡上,美丽的杜伯河绕城而过,河岸上矗立着许多锯木厂。市长德·雷纳尔出身贵族,五十岁左右,他的房子有全城最漂亮的花园,他的妻子也是最有钱和最漂亮的,但他才智不足,“他只能办到严格地收讨他人的欠债,当他自己欠别人的债时,他愈迟还愈好”。在这座城市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贫民寄养所所长阵列诺先生,他花了约一万两千法郎才弄到这个职位,在别人眼中他是个美男子,连市长都惧他三分。市长为了显示自己高人一等,决心请一个家庭教师。
木匠的儿子于连面色苍白,疯狂崇拜拿破仑,渴望建功立业。他首先当了一名神父,依仗惊人的记忆力得以在市长家里做家庭教师。野心勃勃的于连才华横溢,激起了雷纳尔夫人的爱情火焰,两人沉浸爱河。雷纳尔知晓后,出于利益的考虑,他把于连送到省会的神学院学习。雷纳尔夫人悔恨交加,陷入别离之苦中。
省会的神学院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平庸的青年,由此于连自信会迅速获得成功。由于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于连受到院长皮拉尔的青睐,被介绍给巴黎的拉莫尔侯爵任私人秘书。于连离开神学院,万分高兴,马上回到维立叶尔城,翻越重重围墙,再一次见到了雷纳尔夫人。此时的雷纳尔夫人由于思念的痛苦,已憔悴得不像人样了,于连在她的房间待了一整天,直到被人发现才匆忙逃去。
于连到达巴黎后,每天的工作就是为侯爵抄写稿件和公文,由于他的聪明能干,很快被侯爵视为心腹,获准和侯爵家庭成员共同进餐。侯爵的女儿——玛蒂尔德小姐,向往浪漫主义爱情。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她爱上了与之地位悬殊且骄傲冷漠的于连,要求于连在明月下登梯爬进她的卧室。于连带着疑问照做了。当晚,侯爵女儿就委身于他了。可玛蒂尔德很快就后悔了,她边哭边对于连说:“我恨我委身于第一个来到的人”。于连感到痛苦,他摘下挂在墙上的一把古剑要杀死她,玛蒂尔德一点都不害怕反而骄傲地走到于连面前,她认为于连爱她已经爱到要杀了她的程度,便又与他好起来。夜里于连再次爬进她的房间,她请求于连做她的“主人”,自己将永远做他的奴隶,表示要永远服从他。可是,只要于连稍许表露出爱慕的意思,她又转为愤怒,毫不掩饰地侮辱他,并公开宣布不再爱他。于连听从朋友建议,假装追求玛蒂尔德的女友,结果侯爵女儿再也忍耐不住了,跪倒在于连的脚下,求他爱她。于连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看呀!这个骄傲的女人,居然跪在我的脚下了!”。
不久,玛蒂尔德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写信告诉父亲,要他原谅于连,并成全他们的婚事。侯爵在爱女坚持下,一再让步。先是给了他们一份田产,准备让他们结婚后搬到田庄去住。随后,又给予连寄去一张骠骑兵中尉的委任状,授予贵族称号。
数天后,侯爵收到披露于连与雷纳尔夫人关系的信,当即拒绝女儿的婚事。恼羞成怒的于连立即跳上去维立叶尔的马车,到维立叶尔后买了一支手枪,随即赶到教堂,向正在祷告的雷纳尔夫人连发两枪,夫人当场中枪倒地。于连因开枪杀人被捕了。在监狱中,他头脑冷静下来,为自己行为感到悔恨和耻辱,他意识到野心已经破灭,但死对他并不可怕。雷纳尔夫人受了枪伤并没有死。稍愈后,她买通狱吏,免得于连受虐待。于连知道后痛哭流涕。玛蒂尔德也从巴黎赶来探监,为营救于连四处奔走,于连对此并不感动,只觉得愤怒。公审的时候,于连当众宣称他不祈求任何人的恩赐,结果法庭宣布于连犯了蓄谋杀人罪,判处死刑。
雷纳尔夫人不顾一切前去探监。于连这才知道,她给侯爵的那封信,是由听她忏悔的教士起草并强迫她写的。于连和雷纳尔夫人彼此饶恕了,他拒绝上诉,也拒绝做临终祷告,以示对封建贵族阶级专制的抗议。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于连走上了断头台。玛蒂尔德买下了他的头颅,亲自埋葬了自己情人的头颅。雷纳尔夫人,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也离开了人世。
知识链接
批判现实主义
在西欧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它是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
高尔基指出:“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批判一切现存的事物倒是容易,但除了肯定社会生活以及一般‘存在’显然毫无意义以外,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曾经在欧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和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成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此外,福楼拜、梅里美、左拉、莫泊桑、都德、小仲马以及罗曼·罗兰等人,都创作了闪耀着批判现实主义锋芒的小说。
19世纪60年代之后,西欧的批判现实主义开始走下坡路,欧洲文坛上出现的自然主义流派标志着这一资产阶级艺术潮流的败落。批判现实主义的中心由英国、法国转移到俄国。这时,继普希金、果戈理之后,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以及契诃夫纷纷登上世界文坛,代表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新成就。
名家评述
我认为,《红与黑》的主题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人怎样才能够幸福”。那么于连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认为主人公于连是一个追求幸福而不幸走上歧途,但是在临死之前有所醒悟的年轻人。这是我对《红与黑》的一个基本的结论。
——郭宏安《我读〈红与黑〉》
精彩推荐
以下节选部分为于连接受法庭审判的情节。
“我的最后一天从此开始。”于连想。
很快他想到了责任,感到周身在燃烧。到此刻为止他一直挺住不心软,坚持不说话,然而当庭长问他有没有什么要补充时,他站了起来。
“各位陪审官先生:我原以为在死亡临近的时刻,我能够无视对我的轻蔑,然而我仍然感到了厌恶,这使我必须说几句话。先生们,我本没有荣幸属于你们那阶级,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是一个农民,一个起来反抗他的卑贱命运的农民。我对你们不求任何的宽恕。”于连说,口气变得更加坚定有力。
“我决不存在幻想,等待我的是死亡,而死亡对我是公正的。我居然能够谋害最值得尊敬、最值得钦佩的女人。雷纳尔夫人曾经像母亲那样待我。我的罪行是残忍的,而且是有预谋的。因此我该当被判处死刑,陪审官先生们。但是,即便我的罪不这么严重,我看到有些人也不会因为我年轻值得怜悯而就此止步,他们仍想通过我来惩罚一个阶级的年轻人,永远地让一个阶级的年轻人灰心丧气,因为他们虽出身于卑贱的阶级,可以说受到贫穷的压迫,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敢于跻身在骄傲的有钱人所谓的上流社会之中。”
“这就是我的罪行,先生们,事实上因为我不是受到与我同等的人的审判,将受到更为严厉的惩罚。我在陪审官的座位上看不到一个富裕起来的农民,我看到的只是一些愤怒的资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