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口才是练出来的
有良好的口才,说话流利,会使你所说的话收到良好的效果。要使口才好,说话流利,首先应克服害羞的心理。你应当明白,好口才、能言善辩并不是天赋给予的特权,这种才干,也并不难造就,三分天才,七分努力。倘若你还觉得有些怕见人,有一种克服这弱点的办法,当你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可故意走到某家商店前,向服务员问医生现在是什么时候,或是故意走到警察亭问某路怎么走法,你尽可试验一下,这种方法可以增加你多与人们交谈的勇气,减少害羞的心理。你应当勇敢地忍受一切难堪,鼓起你的决心,跟大家说话。那么,不久以后,你就可以成为滔滔善辩长于口才的人。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早年在英国学习时,曾应邀参加过一次群众集会,作过一次极糟糕的演说。在《甘地夫人自述》一书记载了这件事:“……在那次会上,梅农(会议主持人)突然宣布说尼赫鲁小姐(即甘地夫人)要讲话,这使我惊讶万分。在那天之前,我只是在儿童时代的集会上讲过话,从来没有对成年听众发表过演说。我很害怕,尤其是会场又这么大,可能是卡克斯顿大厅吧,我当时简直连一点声音也发不出来!最后,我还是讲了几句,听众中有一个醉汉说:‘她不是在讲话,她是在尖叫。’听他这么一说,听众当然哄堂大笑,我发誓以后再也不在公众面前讲话了。”这件事似乎说明了甘地夫人并不具有口才。但是,我们不要过早地下结论。就在这次糟糕的演说之后不久,她又进行了一次极为出色的演说:“当我到达南非时,非洲人说:‘我们将在大会堂为你举行一次招待会,欢迎你,你要讲话。’我说:‘噢,不行,我一句话也不准备讲,只有依了我这个条件,我才赴会。’“他们很吃惊,因为他们已经租下了会堂,而且一切都已安排就绪。最后,他们说,不管怎么样,你总得坐在讲台上。还说,他们会设法为我保持沉默作些解释。“那天的招待会在下午四点举行,整个上午我都在参观非洲铁路工人的生活区,那里的条件真是糟糕透顶,使我非常生气。招待会上,当宣布尼赫鲁小姐不讲话了的时候,我拍了一下桌子说:‘我倒要讲讲。’“会议主席大吃一惊,怔住了,没等他开口说话,我已走到话筒前。我激动万分,记不得自己说了些什么,肯定讲了班图人和其他人的生活条件。我的讲话在非洲报纸上刊登了出来。第二天,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受到人群的欢呼。女的过来吻我,男的同我握手……”这次演说为什么取得如此出人意料的成功呢?感情起了重要作用。本来不想讲,却抑制不住感情的冲动,非要“讲讲”不可;本来似乎没有口才,这回却讲得十分出色。可见,口才与感情也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人对于所要论述的内容毫无兴趣,只是硬着头皮去讲,自然很难在说的过程中充满邀情,也就很难打动听众。反之,如果自己对于所要论述的问题早就有一肚子要说的话,那么,此时登台,如江河开闸、一泻千里,每句话都会“闪光”,都会“发热”,都会“惊心动魄”。因此,每个努力想把话说好的人,必须注意说话时的感情,做到“以情动人”。
有人说口才是天生的,其实不然。他们的口齿所以伶俐,是因为运用字句语气,以及态度发音等有了训练的缘故。一提起体育播音员宋世雄,大概没有一个不知道的吧?然而,他“练口”所走过的艰辛的道路,就未必人人尽晓了。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的《成才者的足迹》一书中这样介绍了中学时代的宋世雄:
……为了练口齿,练技巧,他经常背说“绕口令”。像“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他一练就是上百遍。就是比较长的“绕口令”,像《一树枣》,他也常一个人面对墙壁,不厌其烦地练:“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拿着杆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一个枣,两个枣,三个枣,四个枣,五个枣,六个枣,七个枣,八个枣,九个枣,十个枣,九个枣,八个枣,七个枣,六个枣,五个枣,四个枣,三个枣,两个枣,一个枣。这是一个绕口令,一气说完才算好。”速度由慢到快,反复地说。他有时实在说腻了,枯燥了,就唱一段自己喜欢的京剧、大鼓什么的来“调剂”。因为京剧有很高的表演艺术,像言菊朋的吐字精确,谭富英的抑扬顿挫,梅兰芳的委婉大方,程砚秋的柔中有刚,裘盛戎的韵味浓郁……对他掌握转播技巧都极有帮助。从小这样坚持不懈地进行苦练,使他的声调、语气、感情,在转播时能恰如其分地运用……〖HK〗1986年,工人体育场召开了“体育实况转播解说经验交流会”。宋世雄在交流会上接受《演讲与口才》杂志的记者专访时,又谈了这样的体会:
……基础表达能力应该随时注意锻炼。比如,我们走进这个会场,就可以练习描述这个会场的场面,房间是什么样的,桌椅是怎样安放的,与会的人员的表情各是什么样的等等。我那时没事,常常跑到街头巷尾,望着过往的车辆、行人、街边的建筑,嘴里念念有词,练习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做有时很枯燥,但没有这个枯燥的过程是很难提高的……〖HK〗从上述两段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宋世雄登上“舌坛”高峰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当我们倾倒于宋世雄在麦克风前侃侃而谈的锦言妙语之时,更应记住这“枯燥”的“练口”过程。郭沫若的才华横溢是举世公认的,但他走向演讲家之路,却是从失败开始的:1935年3月,当时任中华学艺社干事的郭沫若赴杭州参加一个年会,并被特邀做演讲。由于从未演讲过,踌躇再三,仓促上阵,结果呢?他的话“就像打了一碗泥水,再倒了些米粉、面粉、豆粉乃至石灰粉所搅拌出来的糨糊一样,向那满堂听众的头上倒灌了下去。”因而演讲不到30分钟,听众退场三分之一。这是地地道道的失败吧,但郭沫若并未从此畏“讲”如虎,而是认真汲取教训,磨炼唇舌,逐渐在“不知不觉之间”领会了演讲的奥秘。后来郭沫若参加了上海新创办的一所学艺大学的开学典礼,针对该校草创,学生仅30人的现状,发表了一番富有鼓动性的精彩演讲,颇见长进。他说:“我们办学,人要求其多,心要求其少。古人说,‘纣有亿万臣民为亿万心,周有臣民三千为一心’。我希望我们眼前的三十位同学,从今天开学以后,便把大家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要成为一个心脏。”此时,掌声顿起。郭沫若后来总结演讲心得时风趣地说:“总要‘目中无人’才行。不管有多少听众在你面前,他们都是准备着让你‘吞’下去的,你只要把他们‘吞’下去就行了。”——从上述事例来看,郭沫若也并非一开始便有这种“吞”听众的本领的,会“吞”也是从不会“吞”演变而来的,演变的关键在于一个“练”字。具体怎么练,“各村有各村的高招”:著名演说家林肯,当他将要进白宫就任第十六届美国总统的时候,就拿着一部宪法和三份演说稿,把自己锁在一间小屋里,摒去一切干扰,准备就职演说。法国总统戴高乐1969年在为美国代表团而举行的国宴上,不用讲稿,即席发表了一篇流畅的祝酒词。事后,一位美国人称赞他有发表长篇讲话而不用讲稿的才能,戴高乐回答说:“写下了讲稿,把它记在脑子里,然后把纸扔了。丘吉尔就经常这样做,但他不肯承认。”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初中毕业即帮助父亲照应杂货店。为了学普通话,他找了一个在水果行里当店员的徐老三当老师。此人从小在北京长大,会讲普通话,但工作很忙。华罗庚便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去这家水果行,一边帮徐老三算账,一边向他学习普通话的吐字发音。同时,华罗庚利用站柜台的机会,留心顾客的南腔北调,丰富自己的语言……还可以举许多许多人,举许多许多方法,锁起来,背下来,拜能者为师……还有的到旷野上练,对着镜子练,嘴里含一块石头练,故意到最热闹的地方去练,借吵架的机会来练,帮人做买卖练,调解邻里纠纷练,上课争着举手发言练,下课积极参加演讲练,模拟法庭问答练,模仿说书艺人练。一个人练单口相声,两个人练对口词,三个人练诗朗诵,一群人排小话剧,开辩论会,上街宣传交通安全,下乡调查经济改革,时时处处都可以练。只要有恒心,方法无穷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