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停顿,突出要点
口头表达还应注意的一个重要问答,便是停顿。一句话哪儿可以停,哪儿不可以停,哪儿可停可不停,哪儿必须停,都是有讲究的。稍不注意,就会出笑话。先说个“该停顿不停”的笑话:有一位大嫂到商店买鱼,售货员是位年轻的姑娘。大嫂问:“姑娘多少钱一斤?”——大嫂本应在“姑娘”后,停一下,再说“多少钱一斤”,可她没停。那售货员姑娘不爱听了,模仿大嫂的语气回了这么一句:“大嫂一斤九毛八!”引得周围顾客哄堂大笑。再说个“不该停顿而停了”的笑话:有个口吃的人端着一个锅去买豆腐脑。卖豆腐脑的一看来了个端锅的,挺高兴,抄起大勺子就舀豆腐脑。这位口吃的人不想买那么多,便说:“少……少……”那个卖豆腐脑的一听“少”字,更来劲了,一勺接一勺地舀。那个口吃的人更着急了,越急越说不成句,只是连连说:“少……少……”最后手中的锅已盛满了豆腐脑,他口中的话才说完:“少……少来点!”上述二例都是停顿不当造成的误会,说话人并不是有意恶作剧的。然而,停顿既然能造成不同的交际效果,有些人便在停顿上做起了“有意为之”的文章。清代游戏主人著《新镌笑林广记》中有个“田主见鸡”的故事:一富人有余田数亩,租与张三者种。每亩索鸡一只。张三将鸡藏于背后,田主逐作吟诵之声曰:“此田不与张三种!”张三忙将鸡献出,田主又吟曰:“不与张三却与谁?”张三曰:“初间不与我,后又与我,何也?田主曰:“初乃无稽(鸡)之谈,后乃见机(鸡)而作也。”在这个故事中,那富人确实是“随机(鸡)应变”的好手,若无鸡,那么,“此田不与张三种,”便是结论,再无后续之语了,一旦见了鸡,他又续上“不与张三却与谁”一语,把头一句变成思忖中的独白。这个富人就是把第一句后的停顿充分利用起来,使自己处于进退均可的主动地位,真可谓费尽心机了。《记者眼中的林肯》一书中写道:“林肯在强调某一要点时最喜欢的方法之一就是:他会以很快的速度说出几个字,当讲到他希望强调的那个单词或句子时,他会让他的声音拖长,并一字一句说得很重,然后就像闪电一般,迅速把句子完说……他会把他所要强调的单词或句子的时间尽量拖长,几乎和他说其他五、六句不重要的句子的时间一样长。”这种方法必然会引起听者的注意。例如,很快说出“3000万美元”,口气显得平和一些,听起来就像这只是一笔小数目的钱。然后,再说一遍“3万美元”,速度慢一些,要充满深厚的感觉,仿佛你对这笔庞大的金额感到印象极为深刻。这样听起来,就好像3万美元比3000万美元还多。
林肯在希望他的听众在脑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时,他会倾身向前,直接望着对方的眼睛,足足有一分钟之久,但却一句话也不说。
这种突然而来的沉默和突然而来的嘈杂声有相同的效果,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样做,使得每个人都提高注意力并警觉起来,注意倾听对方下一句将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