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美元的诡计
6635600000006

第6章  通胀游戏:向世界伸出的敛财巨手

揭下通胀的神秘面纱

进入21世纪后,有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摆在人们面前,那就是全球已经进入了通胀时代。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2007年全球食物通胀指数已经上涨40%,预计往后还会有持续上涨的趋势。通货膨胀的现象在粮食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从2008年以来,玉米的价格已经上涨84%,大豆上涨了992%,小麦上涨1164%,大米上涨1513%。通胀对于美国、欧盟经济的影响自不必说,即使像日本这样长期经历通货紧缩的国家,也对抵抗通货膨胀的压力倍感吃力。从2008年1月起,日本的批发物价指数的上涨速度创下了27年以来的新高。在日本,有16种主要原材料的期货价格指数比上一年上升444%。种种迹象表明,全球经济已经开始走入通货膨胀的时代。

面对通胀的经济形势,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最为突出,即使一向默默无闻的非洲国家也蹚入了这摊浑水。有些对经济管控卓有成效的国家,在面对通货膨胀时也感到非常头疼。墨西哥、印度都曾因为通胀而引起了小麦供应短缺。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正在考验着每个政府的执政能力,对于全球通货膨胀时代的到来,人们无法回避。

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熟知非真知。”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人们不一定有透彻的了解。很多东西即使为人们所熟知,也恐怕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了解通货膨胀的真实身份以及其奥秘所在,就要揭开它掩人耳目的面纱,才能获得实实存在的真知。

其实,通货膨胀是经济学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一种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一般而言,通货膨胀是指因为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求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实质是由于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而造成的结果。在现代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当纸币的发行量远远大于社会上的商品供给时,就会导致纸币的市值或购买力下降,即货币贬值,从而引起商品的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也就是说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这是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就有价值并且数量非常有限,这样就能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但是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价值的代表符号,没有贮藏的价值以及自动贮藏的功能,而且发行起来很容易。所以如果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产生通货膨胀。

金银就是一种商品,它与社会商品供给量是对应的,但是纸币不是商品,它可以肆意发行。如果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那么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而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就是通货膨胀。通货实际上就是流通货币的简称,通货膨胀意指纸币发行量过多,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物价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通货膨胀就像是纸币身上的“寄生虫”,随时都可能肆虐人间,而一旦通货膨胀爆发则会导致财富流失。当国际金融巨头们了解了通货膨胀的秘密之后,他们采取了驯化的手段,成功地将通货膨胀作为一种敛财的工具。在金融领域,通货膨胀有一个别致的雅号——财富收割机。通货膨胀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纸币的诞生而出现的。当纸币代替黄金成为流通中的主流时,通货膨胀才有了“用武之地”。

美国崛起:纸币与黄金的战争

早在人们奉行金本位制的时候,去往美洲大陆谋生的人大多是穷困的贫民,他们除了随身携带的简单行李,几乎没有任何财产和金钱。当时,在那片大陆上也没有发现金矿和银矿,所以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极为短缺,再加上英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严重顺差,这使得大量金银货币流向英国,更加剧了流通货币的稀缺。

面对这样的情况,美国人的祖先不得不回到物与物交换的时代,使用各种商品替代货币进行交易。那些被接受程度较高的物品暂时承担了货币的职能,诸如贝壳、烟草、大米、小麦、玉米等,但是由于替代货币缺乏统一性,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公元1715年,就有多达17种不同的物品被当作法定货币,这些替代货币都以英镑、先令先令(Shilling)是英国的旧辅币单位、奥地利的旧货币单位和肯尼亚、索马里、乌干达、坦桑尼亚的货币单位。英国最早使用先令,1971年英国货币改革时被废除。奥地利先令一直是用到1999年底欧元开始流通。奥地利的货币以先令(Shilling、ATS)为单位,而1先令等于100格罗申(Groschen以前德国的小银币)。作为结算标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这些物品的成色、规格、接受度和可保存性都相差很大,很难进行标准化的测量,因此,这样的措施也只能缓解燃眉之急。要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首先就必须找到统一且可标准化的物品充当货币。

金属货币奇缺以及替代货币的不便,使当地政府感到非常烦恼,这个时候,纸币的概念跃入了思考者的考虑范围。实际上,纸币的大量发行早就已经出现了,欧洲的银行券银行券(BankNote),是由银行(尤指中央银行)发行的一种票据,俗称钞票。早期银行券通过与金属货币的兑现维持其价值。金属货币制度崩溃后,银行券成为不兑现的纸制信用货币。就是当时最为流行的纸币,但是这些银行券是有金银实物做抵押的,而美洲所缺少的正是金银,显然不可能发行与金银挂钩的纸币。这时有人想到:能不能发行无金银实物抵押的纸币呢?

美洲的一些政府开始了崭新的尝试,他们发行了一些没有任何金银实物作抵押的纸币,这些纸币完全依靠政府信用,而社会上的所有人都只向政府交税,只要政府接受这种缴税的凭证,它就拥有了市场流通的作用。

新纸币的发行果然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品贸易日趋繁荣。

当时处于金本位制霸主地位的英国,很快就注意到了美洲经济贸易的繁荣。当他们发现了在美洲流通的纸币时,心中除了惊诧之外,更多的是怒火。很显然,如果这种没有抵押的货币进入欧洲的市场,就意味着英国主导的金本位制时代即将成为“过去式”。因为英格兰大量掌握的金属货币已经被美洲抛弃,这种新的纸币必然会导致美洲殖民地的经济脱离英格兰的控制,同时也对英国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地位产生严重的威胁。

“是可忍,孰不可忍”,愤怒的英国决定先下手为强。

176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货币法案》《货币法案》是英国政府在1764年通过的一项法案。该法案严厉禁止美洲殖民地各州印发自己的纸币,并强迫当地政府必须使用黄金和白银来支付全部向英国政府的税收。。这项法案给美洲殖民地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后果,仅一年时间内,美洲大陆的情况就完全发生了逆转,其繁荣时代很快就结束了,大街小巷都站满了失业的人。这场剥夺殖民地发币权的事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力以及巩固英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然而,它也成了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为了支付与英国作战的高额花销,大陆国会又采取了“印钱”的绝招,但是,这次显然没有以前那般幸运了,由于印发的“大陆币”太多了,大陆币大幅贬值,以至于引起了辖区的物品暴涨现象,这让美国的革命先驱者感到很奇怪,他们也第一次意识到纸币与金银脱钩所带来的风险。

为了使国家的法定纸币重新得到人民的信任,华盛顿任命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主管国家金融部门。汉密尔顿认为,要解决新成立国家的财政危机、信用危机和货币短缺等问题,就要建立一个代理政府发行公债、收付税款、充当金库、提供信贷,并能扩张货币供给的联邦银行。1790年12月14日,汉密尔顿向国会提出了《关于建立联邦银行的报告》。很快,“美国银行”就建立起来了,这就是“美国第一银行”美国第一银行于1811年3月3日被撤销。美国第二银行诞生于1816年,后来又在1832年撤销。。美国银行建立之后,便采取平稳充足的货币供应政策,这些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增长,使物价变动幅度趋于稳定。

美国的成立以及金融体制的恢复,对于国际金融霸主的英国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尽管新成立的美国依然没有逃脱金本位制体系的包围,但它对金本位制的激烈反抗却初现端倪,而这让英国感到十分不妙。美国独立后,英国一直妄图夺回殖民地,同时美国也因为国际地位得不到承认而下定决心要把英国制服。

1812年6月18日,美军进攻英国的殖民地加拿大,公开对英宣战,至此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爆发。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以弱击强,最终迫使英国放弃了继续战争的打算。1814年12月24日,英美双方签订“根特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尽管美国得到承认,但是由于国内黄金储备的不足,使其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时候,始终受到英国《货币法案》的严重约束,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848年。1848年,在美国加州发现了富含大量金矿的地点——旧金山。这使美国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拥有了充足的信心,原来金属货币供应量不足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从1848年开始,美国的黄金供应量就大幅度增长,在9年时间里,加州就生产出价值5亿美元的金币,而国内的金属货币流量也从1840年的8300万美元猛增到1860年的253亿美元。

美国的黄金大发现打破了欧洲对黄金供应量的绝对控制,而曾被紧紧扼住货币供应量的美国政府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美国许多重要的工业体系,都是在这一段黄金岁月里打下的基础。

美国发现金矿的消息传开后,让英国人大吃一惊。在美国独立战争后几十年里,英国放弃了征服美国的打算,决定退而求其次,尽情享受占有国际金融霸主地位的好处,谁料到半路杀出了“金矿”,这让英国人的美梦瞬间就化为了乌有。

对美国的金融遏制已经沦为泡影,眼见美国人不断地开凿金矿,黄金储备一年比一年多了起来,英国人做出决定:一定要阻止美国人的掘金之手,吸收美国黄金。这个时候,仅仅依靠金融控制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美国的国力已经强大起来了。要做到阻止美国人的掘金之手并且吸纳美国的黄金,最好的方法就是战争。但是战争也需要有时机和条件,何况是蓄意挑起的战争,时机就显得更为重要。而事实上,英国人根本不用为此烦恼,因为美国内战打响了。

当时,美国的南北方在经济与政治上的矛盾由来已久,双方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彼此间经常发生冲突,而英国的纺织工业又和美国南方的奴隶主阶层的联系十分密切。这样的好形势为英国阴谋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

既然有这么好的时机,且又不乏优越的条件,那么就让美国人开战,英国只需坐收渔翁之利。不久,这场由利益驱动而爆发的有关“奴隶制”问题的战争迅速打响。

任何时候,没有钱就无法进行战争。战争的枪声一打响,美国的黄金就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向欧洲,这对于英国来说,正是发财的好机会。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不久,林肯发现了战争对政府财富的消耗,因为这场战争,美国政府逐渐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而且随着战期的延长,债务势必越来越重。正在林肯为此大感头痛之时,他的老朋友迪克·泰勒出了一个主意:发行债券!迪克告诉林肯说:“只要你使这种债券流通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政府就能对它们进行完全的支持,所有的人在使用债券的问题上都别无选择,它们将会和真正的钱一样通用,因为宪法授予国会发行和规定货币价值的权力。”

林肯听后大喜,立即让迪克开始筹备。这个石破天惊的办法打破了国际债务的限制,使战争中的林肯政府不必为金银货币的不足而担忧,更不用为了战争消耗而借贷。这种债券被称为“绿币”,完全没有金银货币的抵押,但由于有政府信用的支持,在战争时期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和广泛使用。在内战期间,这种绿币的发行使政府克服了在战争初期货币严重缺乏的状况,极大地调动了美国北方的各种资源投入战斗。同时,由于成本低廉的纸币成了储备货币,北方的银行信贷得以大幅扩张,无论是军事工业,还是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都得到了强大的金融支持。

令人吃惊的是,林肯发行的政府债券并没有造成像独立战争时期的严重通货膨胀,从1861年内战爆发到1865年内战结束,整个北方的物价指数只是翻了1倍而已。美国南方也采用了相似的纸币流通方式,却产生了迥然不同的效果,到战争结束时南方物价指数竟然翻了20倍。

林肯颁布的债券货币机制的运行造就了金融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使林肯总统开始考虑如何把这种无债货币长期化和法制化。而这个想法严重地触动了当时国际金融大国英国的根本利益。得到这个消息后,伦敦时报立即发表声明称:“如果这种令人厌恶的新财政政策得以永久化,那么政府就可以没有成本地发行货币,并将获得必要的货币来发展商业,这样它会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强国,世界上的优秀人才和所有的财富都会涌向北美。这个国家必须被摧毁,否则它将摧毁世界每一个国家。”

英国政府愤怒地表示要实施报复。1861年12月28日,他们宣布停止向林肯政府支付金属货币。但是林肯对此不予理睬,美国继续发行政府的债券,并规定了债券的货币职能。林肯的政策得到了美国人民的支持,他们踊跃地购买债券,并根据法律把它当作现金使用。

在林肯的任期内,由政府发行的绿币得到广泛的使用,为内战时期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林肯遇刺之后,国会试图召回所有流通中的绿币以兑换成金币,恢复金本位体系。1872年冬,英国人带着大笔金钱来到美国,一举促成了《1873年硬币法案》,这一法案强化了黄金在货币领域的绝对地位,恢复了金本位制的体系,同时把白银也踢出了货币领域,废除了由来已久的金银双轨制体系。这直接引发了1873年到1879年的经济大衰退,失业率大幅度升高,使得美国人民强烈要求回到林肯绿币体系的时代。但是一直以来,由于美国身处于英国所代表欧洲金融势力的强大压力之下,迫使美国一直奉行金本位制这一国际金融体系。这种状况直到1913年才开始出现改变,因为这一年,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诞生。

美联储的诞生是美国金融机制完善的一个标志,也是美国走向金融强国的一个转折点。从美联储诞生的那一刻,美国就开始着手开启一个新的金融时代。

“财富收割机”时代

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尽管美国的国力在不断成长,但是始终都是一个背负巨额外债的国家,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国缺少中央银行,无法提供信贷。

1913年6月26日,威尔逊入主白宫,决定要建立美国的央行。到了年底,美联储法案正式被通过,1914年底美联储正式运作。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这次世界级别的战争远离美国本土,美国的经济不但没遭破坏,其政府反而大发战争横财。欧洲在一战中没落了,而美国在战争中的损失相比其他欧亚各参战国而言显得微乎其微。在这场战争中,美国扮演了煽风点火者的角色,如果不是美联储集中调动起美国的金融资源,战争规模只能是局限在部分地区。

在战争的发展过程中,欧洲各国损耗巨大,无论是在物资方面还是货币流通领域都存在严重不足,而美国则源源不断地为战争火上浇油。美国不仅通过物资供应敛财,同时还在欧洲战争期间发售大规模的债券支援欧洲的金融,这使得美国国内的货币流通量剧减。美国政府开始大量增发国债,巨额的美联储券如江河决堤一般扑向了流通领域,弥补了欧洲战争债券短缺所导致的货币紧缩,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为美元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美国的参战,德国大使满腹狐疑地问他的美国同僚:“为什么美国要和德国打仗?”美国大使答曰:“我们美国人是为了道德原则而投入战争的。”这样的回答让德国大使很迷惑。而事实上,在美国驻英国大使佩杰给威尔逊总统的密信中表明了美国参与战争的态度,他说:“我认为正在到来的危机已经超越了我们提供给英国和法国贷款的承受能力。我们能够提供给盟国最大的帮助是信用。除非我们与德国开战,否则我国政府将无法向盟国提供直接信用。”

这就是美国参战的真正原因。

一战后,欧洲在战争中没落,而美国开始崛起。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加一战的时候,它给协约国协约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英国、法国、沙皇俄国为主的国家联盟,它与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中心的同盟国集团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双方。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国家,但却和协约国一起攻打同盟国。一战中后期,美国、日本、中国等一些国家也先后加入协约国集团,而俄国在十月革命爆发后退出了战争。最终,协约国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方。的现金已达1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只有2700万美元。美国不仅借未参战之机同交战双方做生意,同时还通过金融支援的方式开始在欧洲金融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显然英国伦敦已经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了。美联储在战争中为欧洲各国提供大规模的信贷,美元走上了世界舞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美国带来了繁荣,交战国大规模的战争物资采购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各行业的发展,工人得到了高工资,农民的粮食在战争中卖到了高价钱,劳工阶层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提高。为了向欧洲协约国提供贷款,在1917和1918两年中,美联储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债券募集,借此吸收美国人民的财富。

但是,美联储过量的信用提供,促使经济市场上开始出现泡沫。对于因战争而过多发放的信贷,美国本应在战后若干年里逐步解决,但是美联储却在1920年下半年对农业实施了紧缩的货币政策,一时之间,社会上膨胀的财富迅速流入了美国政府的腰包,而这次货币紧缩直接导致了1921年的农业大衰退。美联储银行本应是农民最重要的保护者,但在这次紧缩政策的实施后,它却成为了农民的敌人。

而此时,通货膨胀在德国的一次“上演”,让世人第一次见识了超级通货膨胀的威力。从1921年开始,德国货币发行量呈火山喷发的态势,到1922年比上一年的发行增加了10倍,而到了1923年则比1922年又增加了7253万倍。到了1923年8月,德国的物价已经达到了天文数字,连一片面包的价格也高达1000亿马克,如此恐怖的价格令人震撼。大量社会主流人士在一夜之间沦为了赤贫。这次通货膨胀深深地震撼了国际金融资本家,他们感受到了财富收割机的疯狂,同时也让他们得到了某种启示。

美国人很快就领会了其中的奥妙。1928年,美联储在一年间向市场投入了600亿美元的货币,如果这些钱全部兑换成黄金,相当于当时世界全部黄金流通量的6倍。这样一大笔美元的注入,直接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发生。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经济稳定。然而令人惊诧的是,美联储在1929年又发放580亿美元的货币。巨额的信贷使资本市场狂热起来,投机成了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在这种危险的经济形势下,财政部长梅龙却向人民保证“纽约的股市不算高”,柯立基总统还向全国发表讲话说“股票还很安全”。美联储也做出了“资本市场是安全的”的判断,就这样经济泡沫很快就被吹了起来。

财富已经迅速膨胀,收割的时候到了。1929年8月9日,美联储将利息提高到6%,紧接着美联储纽约银行将证券交易商的利率由5%提高到20%。投机商们立刻觉察到自己陷入了资金陷阱,除了不顾一切地逃出股市外别无出路。股票市场局面急转直下,犹如江河决堤一般,卖单在10月至11月横扫整个股票市场,1600亿美元的财富迅速从资本市场流失。不仅如此,美联储一再提高利率,这也直接导致了1929年的世界经济衰退。

作为“财富收割机”的通货膨胀果然名不虚传,其敛财的效率显然要比过去的方法高,同时手法也是高明得多。

过去,在金本位制度下,国际金融敛财一般都是采取松缩银根银根(monetarysituation),指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应。银根有紧松之分,判断依据是资金供需状况。如果市场上资金供不应求,称为“银根紧俏”或“银根紧”;市场上资金供过于求,称为“银根松疲”或“银根松”。的方式。首先,通过一些金融政策不断放松银根,引起经济过热造成资本泡沫,这就好像在池塘里养鱼一样,为鱼提供食料。当放松银根时,就等于是经济体大量地向市场注入货币。市场在得到大量的货币补充之后,各行各业就能拥有足够的资本,使得经济兴盛起来,而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就会开始日夜苦干,努力创造财富。这个创造财富的过程,就像池塘里的鱼努力吸收各种养分成长的过程。当到了经济发展到了泡沫的巅峰时,收获的时机也已经成熟,这时就突然收紧银根,从市场中抽出货币,使得“池塘”缺水,这样,那些鱼就只能顺从于被捕获的命运。

当世界建立了统一的货币体系以后,国际金融寡头就对这种“养鱼”的事业乐此不疲,其“养鱼技术”也越来越娴熟,收获也就越加精确。国际的经济发展与衰退成了金融大国“科学饲养”的必然结果。然而“以黄金作为货币发放的基石,纸币可自由兑换为黄金”的制度,大大地制约使用通货膨胀这种高效能武器的效力。显然美元不希望被制约住,要使财富得到高效聚集,就必须挣脱金本位制的束缚。

1914年,英国运送黄金的船只无法出港,这使英国不得不宣布暂时停止黄金兑换,金本位制已名存实亡,而这给美元提供了崛起的好时机。

尽管1925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法案”,全力恢复金本位制,但是由于经过战争的剧烈消耗,英国的国力早已严重受损,其经济实力已远逊于新兴的美国,而欧洲霸主的位置也早已丢失。此时,傲慢的英国强行恢复金本位制,导致英镑坚挺,严重打击了本国本已丧失竞争力的出口能力,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英国金融政策引发的严重经济危机推动了“金融改革”的实行,在一片强烈要求修改法律的呼声中,英国通过了1928年《货币和银行券法案》,于是英镑也开始绕开讨厌的黄金,就像美元一样。

看来无限制发行货币的权力,对于每个国家都具有同样的吸引力,英国就这样自己打败了自己,也开始建立起独立的纸币发行体系,但它已经赶不上美国金融发展的速度了。而这个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1939年,二战爆发,主要战场在欧洲和亚洲,这使美国再次免受战争的洗礼,经济不仅没有受到打击,反而得到了增长。欧洲各国在战争中损耗巨大,为了筹集庞大的军费并控制黄金外流,它们只好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这使得国际货币体制——金本位制全面走向崩溃。

战后,美国俨然成为国际最大的债权国,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黄金储备,实力也最为强大,各债务国不得不接受美元。在美国霸权势力之下,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进入了“美元—黄金本位制”的国际金融秩序,美国也掌握了国际第一货币的发行权。从此,人类迎来了美元扩张的时代,美国则迎来了财富收割的时代,而经过美国一次又一次的驯养,通货膨胀长成了庞然猛兽,开始肆意吞噬世界各国的财产。

通货膨胀这个游戏

有人说,经济就是被吹起来的,这恐怕是对泡沫经济最好的注释了。20世纪20年代股票价格的上涨与美国当局采取的做法有密切的联系,由此而引发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也可以从美联储所采取的措施中找到原因。

不论是经济学家也好,非经济学家也好,能够进入美联储的人肯定知道“在泡沫已经膨胀的情况下,‘刺破’是最糟糕的做法”。然而,美联储确实就这么做了。从开始时吹起泡沫,到后来的刺破泡沫,美联储都是一手包办,就是这样“一条龙式的服务”把世界经济赶上了衰退之路。

如果在泡沫膨胀之前采取“紧缩”政策,结果可能会好得多,在1927年到1929年间,许多商业投资都属于资源的浪费。大量的货币注入市场,这刺激了投机行业的发展,从而加快了经济泡沫的膨胀。如果当时政府采取合乎情理的途径来限制市场,防止对股票价格的过高估计,那么对大多数投资者和整个经济体系来说,结果肯定会好很多。然而,美联储并没有这样做,反而是连续向资本市场投入大量的美元。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而这种不合理的做法却恰恰符合美国金融资本家的利益,也符合美国作为金融大国的利益。

事实上,此前一直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只是为了把泡沫吹起来。虽然美联储起初的低利率很容易被看成是刺激投资而采取的政策手段,然而在美元饱和的情况下,仍然不停地向市场注入货币,显然就是别有所图了。尝到了通货膨胀的甜头,美国对国际货币体系发起的冲击就更加猛烈了。

1929年经济衰退给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英国经历了恢复金本位制所带来的问题之后,经济体系变得非常脆弱,失业率居高不下,最终它只好于1931年9月废除了金本位制度。

英国废除了金本位制后,黄金就开始从在国际贸易中仍然奉行金本位制的美国流出。美联储大吃一惊,连忙改变以往宽松的货币政策,紧缩信贷,提高利率。紧缩政策措施出台后,股票市场大幅下跌。面对突如其来的资本市场状况,人们纷纷将资产套现,银行濒于破产的边缘。1933年,股市跌入了谷底。

就在危急关头,罗斯福进入白宫,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就任当天,罗斯福就宣布全国银行从3月6日起停业整顿,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关闭全国金融大动脉的现象。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在完全没有银行营业的状态下,度过了至少10天。罗斯福的银行整顿措施加强了政府对美国金融体系的管理,促进金融资本的集中。

罗斯福对金本位制的铲除可谓不遗余力,在他就职之后第7天就发布了以稳定经济为名的行政命令,全面停止银行的黄金兑换。一个月后,他又下令美国公民上缴除了稀有金币和黄金首饰之外的所有黄金,政府以2067美元/盎司的价格进行收购。这次黄金兑换属于强制交易,因为行政命令规定,任何私藏黄金的人将被重判10年监禁和25万美元的罚款,这一法令直到1974年才被废除。

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1934年1月,美国政府通过的《黄金储备法案》将金价定位在35美元/盎司,但却规定公民无权兑换黄金。法案一出台,美国公民的积蓄就贬值了,罗斯福将赖账行为表现得明目张胆。

经过罗斯福一番大刀阔斧的政策改革,最终废除了金币在美国国内的流通与兑换,完成了“打压黄金在货币中地位”的第一步。

美国在经济形势好转之后,非常需要一个转身的机会。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元首,德国很快从通货膨胀的经济灾难中恢复过来,并以惊人的速度装备起欧洲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仅仅用了6年时间就迅速完成了经济复苏。如此迅速的经济恢复速度实在是一个经济奇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个经济发展奇迹的创造者不仅仅是德国人,其中还有美国的一份功劳,因为恰恰是美国强大的资本支持才使德国快速得到发展。

从1924年到1931年,美国一直有计划地向德国提供巨额贷款,先后共提供的贷款额度达1380亿马克,而德国战后仅支付了8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很显然,剩下的520亿马克的巨额金融资助成了德国经济奇迹的合理解释。

1932年4月27日,美联储运出价值75万美元的本属于美国人民的黄金送往德国。一个星期之后,另外30万美元的黄金以同样的方式运往德国。如果没有强大的金融资助,对于经过一战与超级通货膨胀洗礼的德国而言,那种迅速复苏的经济奇迹完全是不可能出现的。很显然,美国这番投资的“良苦用心”最终还是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资助德国之前,尽管罗斯福在金融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为美元开辟了战场,但是美国经济并没有多大起色。1937年,美国的失业率仍然高达17%,到1938年美国再次陷入严重的衰退。美国急需一场大规模战争来收敛财富,同时也可转移国内人民对于经济危机的视线,而这也是美国暗中资助德国的时代背景。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在美国多年扶持下的德国没有让美国失望。二战对于美国来说,就如同是一场及时雨,不仅让美国得到了巨额的战争财富,同时它还在战后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美元兑换体系”,从而取代了“黄金兑换体系”。

罗斯福最终把美元推上了世界货币王者的地位,美国成了世界金融大国。国际金融挣脱了金本位制秩序的束缚,走向了更加宽广的纸币体系,而美元则把英镑从世界第一货币的地位上推了下来,成为货币领域的新领主,这让美国人兴奋不已。从此,美国开始把美元洒向全世界。

货币专家弗兰兹·皮克有一句名言:“货币的命运最终也将成为国家的命运。同样,世界货币的命运最终也决定着世界的命运。”从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的那一刻开始,美国就掌握了货币领域的主动权,利用美元制造经济泡沫,玩起了通货膨胀的游戏,但是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与黄金兑换义务的存在,使得美国人在发行美元的时候尚有所忌惮。到了1971年美国发动货币单边主义行动(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后,美元彻底摆脱了黄金的束缚,这使得通货膨胀的游戏愈演愈烈。于是,国际市场上开始充斥大量的“美国白条”。

泛滥成灾的“美国白条”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国就开始大量地印刷美元,然而由于受到美元与黄金挂钩的限制,使得它不得不履行兑换黄金的义务,这让美国人在发行美元的时候还有所顾虑。由于美元兑黄金的价格是被绑定的,美元发行过多,对于美国的黄金储备来说就是极危险的事情,这样很可能会引起别国群起兑换美国黄金。后来的事实证明,其他各国确实采取了这种方式来对美国实施金融打击。

尽管在布雷顿森林会议后美国并没有过分地印刷美元,但是实际上当时签订的协定中却已经把美元的价值高估了。由于美联储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实施通货膨胀政策,导致美元早就已经严重过量发行,这些过量的纸币在追逐有限的金银货币过程中,无可避免地推高了金银价格。这使黄金市场走向过热的局面,为了压制汹涌的黄金攻势,美国采取了打压黄金价格的措施。

1961年11月,美国联合7个欧洲主要国家建立了“黄金互助基金”,它的目的就是压住伦敦市场上的黄金价格,其中美国投入了1亿3500万美元的等价黄金,以此来对黄金的价格进行压制。“黄金互助基金”设定了一个金价基准线,如果金价超过3520美元时,就予以迎头痛击(3520美元的价格中包括了从纽约调运黄金的运输成本)。同时,所有参与该基金的国家都保证不从伦敦市场上购买黄金,也不得从南非、苏联等第三国家购买黄金,美国还保证将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游说其他国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

在“黄金互助基金”建立的最初几年里,收到了超乎想象的效果,这让美国感到非常满意。1963年,作为黄金生产大国的苏联发生了严重的农业危机,不得不从别国进口粮食,这使苏联在最后一个季度中抛售出4亿7000万美元的等价黄金,此举使得“黄金互助基金”拥有相当于13亿美元的等价黄金量,让美国大为欣慰。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越南战争的不断升级,促使美联储不断加大美元的市场投放量,泛滥的美元迅速吞噬了“黄金互助基金”大部分家底。法国率先退出“黄金互助基金”,并放弃了不兑换黄金的承诺,加紧把手中日渐丧失购买力的美元换成黄金。从1962年到1966年,法国陆续将从美联储手中兑换的近2700吨的黄金运回巴黎。

很显然,美元已经泛滥成灾,各国对于美元的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他们惧怕美元成为真正的“白条”,于是纷纷到美国去兑换黄金。

面对黄金兑换的狂潮,约翰逊总统沉不住气了。这时,政府高参们想到一个“好办法”:与其被其他国家吸干黄金储备,不如拿出全部黄金家当,把伦敦金属交易市场给“淹”了,让黄金的价格跌下去,重拾世界对美元的信心。处于慌乱的约翰逊总统接受了这个疯狂的建议,就这样美联储的黄金储备被押上了赌桌。上万吨黄金出发了,美国准备给看好黄金的全世界投机者一个“惨痛的教训”。

本来这个计划是可行的,大量抛售黄金必然会使黄金跌价到35美元以下,彻底打垮黄金买家的人气。然而,约翰逊总统过分低估了美联储印刷钞票的能力。黄金抛售计划实施之后,让约翰逊极度惊骇的是,市场竟然将黄金的卖盘卖盘是指卖出的意愿和实际行为。全部吸收了。美联储一下就损失了9300吨黄金。经过这次失败的金融战争,约翰逊放弃了连任的打算,美国也失去了打赢越战的信心。

一次性损失了这么多黄金,让美国认识到黄金仍然是货币价值的指挥棒,要想让通货膨胀成为真正的敛财手段,就必须搬开黄金这块绊脚石。不缺乏想法的美国人总是能够找到新颖的好主意,纸黄金就是一个不错的想法。黄金的指挥棒被转移到了一张纸上,其中关于“等同黄金而却不能兑换成黄金”的规定实在达到了聪明与荒谬的极致。

事实上,纸黄金能在世界范围内刺激更加鲁莽的金融扩张和通货膨胀。很显然,纸黄金是通货膨胀的帮凶。纸黄金搬开了挡在美元霸主道路上的最后一块石头,使黄金永远不会再稀缺,这为美国运用通货膨胀进行敛财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1971年,美国向国际社会发出赖账的通知,这次赖账与1933年罗斯福对美国国内人民赖账如出一辙。尼克松总统在1971年8月15日晚上发表了“赖账”演说。在一番激烈的言辞中,尼克松先猛烈抨击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机分子,说他们制造了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然后他表示,为了保卫美元,美国将“无可奈何”地放弃美元兑换黄金。就这样,黄金和美元的最后一丝联系被尼克松斩断了,全世界第一次同步进入法币时代,而一切尽落入美国的掌握之中。

美元终于可以无限制地印刷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它成了世界上最流行的词汇。泛滥的“美国白条”流向世界各地,埋下了一个个定时炸弹,美国可以随时引爆致使别国经济陷入崩溃的导火索。

1975年,美国促使中东各国达成“只用美元结算石油交易”的协定,世界货币进入了新通货膨胀时代。石油价格暴涨导致了石油贸易结算对美元需求的暴涨,使美元成为国际上最有力的金融支撑。高油价引发了西方各国的通货膨胀,各国人民的储蓄大幅缩水,最为不幸的当属发展中国家。

20世纪70年代,很多发展中国家正在实施工业化进程,石油价格猛涨使发展中国家的大量资金被高油价所吞噬,这些国家深深陷入了对世界银行贷款的严重依赖之中。世界银行是美国人开的,陷入借贷困境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接受大量的美元,美元得以大量的输出,从而成就了一个个“泡沫”,把各个国家推入了通胀的陷阱之中。

美国通过控制美元的发行量就能调节或者聚集资本,它不仅向其他国家收受铸币税,同时也利用高效的财富收割机——通货膨胀来聚敛财富。全球通货膨胀的脚步临近,美元开启了资本膨胀的时代,它的目的就是要引发一场全球性的通胀危机。

1987年,格林斯潘入主美联储时实施了“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这是一种高度主观化的政策。由于当时的货币供应量长期高于经济增长量,导致经济走入滞胀阶段。直到现在,格林斯潘还享有“美国印钱最多的美联储主席”的荣誉。

20世纪90年代,在大量货币浸泡中,美国物价却表现得异常稳定,这依赖于世界政治经济因素的促成。苏联解体、日本大通缩、欧元体系建立、墨西哥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危机等,美国在每一次都赚到钵满盆足,同时还转移了国内的通胀。显然,美元将美国的经济增长与财富搜刮这一理想变为现实。

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美国稳定的物价是在其打败竞争对手(前苏联与日本等)后垄断全球资本而换得的果实。但是进入21世纪,俄罗斯经济的复苏、西欧与日本经济的增长以及中国经济规模的高速扩张,给美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如何转移国内通胀”成了美国人关心的话题。未来美国物价的稳定是否又要建立在某些国家的身上,这对于美国来说,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不这样的话,也太对不起金融大国的身份和地位了,更何况这不仅可以稳定美国经济,同时可以压制他国,实在是两全其美的方法。

2000年,美国网络泡沫破灭以及“9·11”事件,使美国金融界损失了几万亿美元,美国的印钞机很快就印刷了几万亿“美国白条”来挽救这笔损失,而中国在7年间就包销了其中11万亿“美国白条”,这使中国物价迅速进入了高涨的时代。

美国是世界印钞国,所以美联储银行必然采用以适度通货膨胀为目标的宏观政策,这样有助于美国实施“通过通货膨胀敛财”的阴谋。从当前美国国内的储蓄率可以看出,美国人是不存钱的,这当然也是通货膨胀压力下的一种结果。打个比方,如果中国央行也奉行与美国一样的“以3%通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以中国目前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1/5、工资是1/20的经济形势来看,10万元人民币储蓄经过10年后就只值3万元。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人不愿意进行储蓄。

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具有制造通货膨胀的能力与倾向,通过这样的手段能促使财富集中。作为实际上的世界中央银行——美联储,手握世界货币发行权,而这种权力并非出自世界人民的授予,而是基于美国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这样的性质就必然加强美联储制造通胀的倾向,促使美国发行泛滥全球的美钞。在金融领域的美元强权正是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导演者,而在这场金融游戏中,通货膨胀只是美联储的“托儿”。

美联储的“托儿”

每个国家在蒙蔽人民方面都有其擅长的手段,美国在掩饰通货膨胀问题上也有独特的方法,通货膨胀就好像赌博游戏中的“托儿”一样。美国通过公布的一些官方通货膨胀数字来迷惑人民的视线,这些数字不论是对本国人民,还是世界人民都只是一些圈套,目的就在于把大家的视线从真正的通货膨胀上面转移开来。

在现实生活中,美联储大幅增加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美元购买力持续下降,造成了通货膨胀。可笑的是,他们又出了一套美妙的托词告诉大家通胀并不严重,所谓的消费价格指数CPI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但该指标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和生产价格指数PPI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PriceIndexes),英文缩写PPI,主要的目的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PPI通常也被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充其量就只是测算通货膨胀的结果,并不是通货膨胀本身。然而就是这些测算的结果迷惑了大家,让大家失去了对通货膨胀的认识。

事实上,这些指数并不能代表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早就已经出现了,这些数字所代表的只是最终的后果。

对于美联储而言,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既需要通货膨胀,又不希望公众意识到这种通货膨胀。不管是CPI还是PPI,都是用来表示价格通胀水平的,但在被操纵之后,它们便不能真实地反映价格水平的变化,而美元的购买力是不是下降了,公众也就不得而知了。

美国通过美联储发行美元制造通货膨胀,并极力地隐藏这一事实的根源,它不仅在通货膨胀问题上采取各种手段误导公众,同时还经常滥用权力实施通货膨胀的阴谋,通过金融扩张的手段吞噬世界人民的财富。

通货膨胀其实就是流通中的货币扩张,简而言之,就是流通中的货币太多了。美元制造通胀就是不断地向经济体中注入美元,使经济体就像一个被吹进空气的气球一样不断变大。在一个经济体内,如果流通中的货币和信用货币数量增加,而商品和服务数量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就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但通货膨胀和价格水平上升并不是同一回事,它们是因果关系,是通货膨胀造成了价格水平的上升。

美元供给扩张导致全球价格总额上涨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由于货币的供给应该与商品的供给相联系,如果国际流通中的美元增加了,而商品总数量却没有变,那么购买同等商品就需要更多的美元。换而言之,就是指美元的价值下降了。在市场上,一种商品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下跌,对于美元来说也是同样道理。如果把美元看成商品的话,美元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数量的多少,数量越多就越不值钱。这是从“供”的方面来看的。

从需求方面来看,通货膨胀表现的是一种虚假的需求,它所造成的经济繁荣也带有极大的水分。在市场上,有需求才会有供给,刺激经济不一定非要增加美元的供给,还可以扩大信用货币的供给。美元的大量印刷是一种人为鼓动经济的方式,而不是由市场需求推动的。由人为因素导致的商品和服务总体价格上涨,就是通货膨胀。然而,美联储常常把“印钞票”解释成为增加市场流动性。

在美元的刺激下,市场的繁荣只是看似美丽的泡沫而已,因为这些繁荣的需求并非源于生产力的提高,而是来自于过剩的生产。打个比方,鞋厂希望扩大生产资本,这促使他们不断地制造鞋,鞋厂认为生产的鞋越多,他就越有能力扩张自己的生产,但是实际上这种需求是虚构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需求,如果当时没有人需要鞋,那么这些鞋就没有生产的实际价值。

事实上,全球通货膨胀就是由于美元的过量发行所致。美元供给的扩张并不是基于实际商品的增加。美元的过量发行必然导致国际商品价格总额升高。经济法则中有言,“供给创造需求”,因此没有需求而过量供给必然导致过剩的生产,货币供给过度扩张必然引发通货膨胀。在商品和服务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的增加并不会创造真正的需求。

对于美国政府而言,通货膨胀就是隐秘的伙伴。美国政府喜欢通货膨胀,因为它可以通过通货膨胀把钱从各国的口袋里掏出来。当美联储扩大货币供给并制造通货膨胀以削弱美元购买力时,各国手中的美元就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拿走了。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在1966年撰写了《黄金与经济自由》一文,在文中格林斯潘把通货膨胀描述成为一个“将财富秘密充公的计划”。事实上,通货膨胀就是一种快速的敛财手段。

美国制造全球通货膨胀可以使美国的国债更便于管理,因为通货膨胀,美国才能用“更便宜的美元”偿还债务。同时,通胀有助于缓解美国政府的财政压力,以实现本国人民所要求实行的社会项目,它更能够对美国国内的物价水平起到稳定的作用。最重要的是,通货膨胀导致名义资产价格上涨,比如说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从而可以给世界人民制造一种创造财富的假象,而事实上,他们手中资产的实际购买力却在逐渐下降,财富则通过美元这一输导线流入美国。

美国政府通常采取降低利率的方式来把通货膨胀吹起来,接着又通过提高利率的方式终结泡沫。由于通货膨胀很容易与经济繁荣增长相混淆,使得它非常容易迷惑各国的视线,日本当年就是中了这种诡计,而如今中国也开始陷入这样的陷阱中。

出于对利益的考虑,美国政府一方面制造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又掩盖通货膨胀。由美元供给扩张而造成的繁荣,致使通货膨胀处于无形之中。另外美国政府通过不同的货币注入方式增加美元的供应量,让世界人民对通货膨胀失去警惕。无论是国际援助与捐献,还是国际贸易支付与借贷,美国总是能够找到印刷美元的理由,就好像美国金融风暴的救市决策,就是一个发行货币的好机会。

对于通货膨胀,普通人无法测算,但却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美元的扩张何时会导致CPI的上涨并没有确切的日期,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美国政府绝不希望CPI如实反映通货膨胀的真实水平,而美联储也必定会采取各种数据来证实“通胀是以讹传讹”。事实上,他们早就为通货膨胀找好了“替罪羊”。

“替罪羊”的开脱证明

在美联储蛊惑世界的言辞中,罗列了各种各样的名词以及数据,而摆的最多的“事实”就是成本推动、需求拉动和“工资-价格螺旋”西方学者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即所谓的工资-价格螺旋。。这些词会经常被美联储的人员挂在嘴边,然而,这些言论却是为了掩盖通胀罪恶采取的魅惑手段。

美联储就是制造全球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但是它不会承认这一切,因为谁都不想成为全民公敌,何况是偷人钱财时,就更加不应张扬。价格上涨被吵得沸沸扬扬,到最后贴上通货膨胀的标签,这就是美国政府将公众的注意力成功转移的一种手段。当大家都把价格上涨当成了通货膨胀后,就不再去追求导致价格上涨的根源。而实际上,价格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一个结果而已。为了转移人们的视线,美国政府和美联储重新定义了通货膨胀,把通货膨胀定为物价上涨。

完成了这一步之后,众多冗长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了,美联储又阐述了一大堆所谓“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这种通货膨胀被认为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和“工资-价格螺旋”等经济理论。当人们根据美联储的理论去看世界经济时,就会发现通货膨胀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也就是说通货膨胀是必然的,这就掩盖了美国通过通货膨胀敛财的事实。除此之外,美联储还将通货膨胀的原因归咎于投机商、工会以及逐利的实业家等人身上,但唯独没有提及美国政府自己。显然,这些高调的言论又是“贼喊捉贼”的老一套。

首先,看一下“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这个概念。每个人都知道对于一家汽车制造商来说,钢铁的成本便是钢铁制造商出售钢铁的价格。在这里,成本和价格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词,但描述的却是同一个事物。如果按照美联储解释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即成了“价格推动的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又被美联储解释为价格上涨,这样的话,就成为“价格推动的价格上涨”,这显然是一个极为蹩脚的解释。

所谓“工资-价格螺旋”也是如此。事实上,大家都知道工人出售劳动力的价格就是工资。而“工资—价格螺旋”这就好比是把价格上涨的原因归咎于价格上涨本身一样,这是一个无稽之谈。然而,这些怪诞的言论却被美国政府表述的极具逻辑性。

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也是非常荒谬的。在一个稳定的经济体内,货币供给与商品和服务的数量总体上是一种平衡关系。也就是说,总需求和总价格仍将保持不变。这样的话,导致总价格上涨的原因只有“货币供给的扩张”或者“商品和服务供给的紧缩”。如果美国政府把价格上涨归咎于需求,那就等于把通货膨胀解释成为经济增长。换句话说,就是经济增长导致了资产缩水,这显然是错误的。事实上,真正的经济增长是不会导致消费价格上升的,它会引起消费价格下降,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除了这些迷惑人心的解释,美联储还将通货膨胀的责任从美国政府身上转移到了市场身上。美联储推出“通货膨胀预期”的理论,它让人们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感受,预测通货膨胀的发生或发展,就好像天气预报一样,但是这一理论又违背了天气预报的原则。在这种理论看来,如果没有通货膨胀的预期,那么就不会有通货膨胀,这显然是不对的。

尽管美联储抛出了一个个经济理论烟幕弹,但是仍没有达到掩盖经济泡沫所带来的危机以及通胀下价格高涨等事实的目的。这时,美联储想到了更好的办法,那就是制定“合理”的通胀判断标准。

把“怪兽”藏在客厅里

在美联储的字典里关于通货膨胀的字条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核心通货膨胀核心通货膨胀是指剔除一些价格变动巨大且频繁或短期性质价格波动的商品或服务后的通货膨胀,以核心CPI来表示。。核心CPI被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重要标准。

尽管核心CPI是一个有效的论述,但是将它作为物价上涨的主要指标未免就太过于牵强了。核心CPI是不包含CPI中最易波动的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因此只能看到经济在短期内的发展情况,但却难以表现长期的发展态势。而事实上,影响通货膨胀指数衡量的最重要因素,恰恰正是核心CPI中所缺少的那部分。

食品和能源价格是CPI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没有列入核心CPI中。然而由于包含食品和能源价格的CPI水平要远远高于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也就是说用CPI更能说明当前的全球通胀率。但是美联储在发布数据时,却选择了核心CPI,把实际通货膨胀数字置之脑后。美国政府一直都这么做,虽然食品和能源价格的上涨已经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但是掩饰通货膨胀依然是美联储所首先要做的事。

在很多情况下,美联储都绝口不提实际通货膨胀数字,而只讲核心CPI。在食品和能源价格一直飙升的年代里,每个人都能够感到通货膨胀的存在,而作为深谙经济的美联储人员,却连最简单的道理都“不懂”,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设想一下,如果食品和能源大幅涨价,那就意味着消费者把开支都用在了吃穿上,这样就没有多余的钱去买其他东西,那么仅以其他的消费指数来断定通胀程度显然就失去了判断的意义。CPI中包含的核心价格应该是食品和能源价格,而美联储一直惯用的核心CPI恰恰就缺少了这一核心。

石油的价格影响到了世界上每一个人的生活,尤其是在油价不断高涨的今天,如果石油价格不包含在核心CPI之中,那是极其荒谬的。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美国都习惯把油价的变化归咎于中东局势的影响。然而,美国人很清楚,尽管油价和中东局势有很大关联,但是真正推动油价上涨的幕后黑手却是通货膨胀。

多年来,原油价格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人们普遍认为油价不会上涨,但是由于美元大量涌入国际市场,造成了油价高涨现象。油价的持续走高是通货膨胀造成的后果,而不是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随着购买力从美国到亚洲的转移,亚洲各国对原油的需求大幅增加,而亚洲货币的升值加重了通货膨胀的效果。

事实上,美国实施“石油与美元挂钩”的形式和“生产生物燃料”的粮食战略,都在向世人表明“石油本位”与“粮食本位”的存在。然而,避开能源价格与食品价格问题后,全球通胀的局面就变得微不足道了,人们也就看不到美元与石油或美元与粮食之间的瓜葛,同时美元所造成的通货膨胀也就从人们的视线中抹去了。

当越来越多的人瞧出核心CPI的端倪后,美联储又开始鼓吹“PCE之所以优于CPI”的说法。PCE是个人消费支出平减指数的缩写,它是由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最先想出,并于2002年被美联储的决策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采纳为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主要指标。在美联储的解释中,PCE比CPI更能反映现实。然而,事实是怎样的呢?

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普尔曾经表示,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相比,他本人更青睐PCE指标,因为房价在CPI中占的比重过大。换句话说,PCE指数中房价的比重变小了,所以更适合衡量通货膨胀。这何其荒谬。

人们生活中,不外乎“大四样”:衣、食、住、行。石油能源直接影响了“衣”和“行”,粮食代表了“食”,“住”显然和房价有直接的关系。然而,美联储首先把能源与粮食的价格因素剔除CPI,然后又把房价的因素压低推出PCE,这样的衡量标准显然是不可靠的。如果连影响衣食住行的经济因素都剔除出了通胀衡量标准,那么这一标准还能有多少意义呢?

如果想知道当前通货膨胀所造成的影响,那就应该从身边的变化情况着手调查,很显然所有的物价都在不断地上涨。然而在美联储的CPI、PPI和PCE都没有表现出这一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幕后黑手在指数上做了手脚,而这只幕后黑手就是美国政府,而美国掩盖通货膨胀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通胀谋来取经济利益。

美国就这样把一只凶猛的“怪兽”藏在客厅里喂养起来,并不时地把它放出去抓捕猎物。从日元到欧元,从墨西哥危机到亚洲金融风暴,美国不仅没有想过要放弃使用通货膨胀这一“财富收割机”,反而把“财富收割机”进行了优化和改良,而美国的“财富收割”技术也更加娴熟了。在全球进入通胀危机之时,谁又成为“通胀怪兽”爪下的第一个牺牲者呢?

中国广角:直面通胀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以政府支出来推动经济增长。这一思路曾在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各国十分流行,被称为“凯恩斯模式”,然而后来那些奉行凯恩斯模式的国家纷纷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正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而今,中国也在这条凯恩斯思路上行进,至于是否会滑落通货膨胀的陷阱就成了待解的谜团了。令人担忧的是中国手中还持有着大量的“美国白条”,而且美国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多有芥蒂。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想不面对通货膨胀的危机都不行。

全球通胀的压力显然也波及到中国,引起了中国经济在某些方面出现了过热的现象,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不同的是,这次通胀压力主要是由美元推动起来的,诱因是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粮食价格上涨,而美元持续走低正是为了输出并制造全球性通胀。

长期以来,美国凭借享有货币霸权的优势滥发美元,掠夺铸币税并输出通货膨胀。

近年来的美国次级债危机又使得美联储大肆向银行注入美元并下调利率,导致美元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贬值,国际原油价格一举突破100美元/桶,黄金价格也达到了900美元/盎司。国际上很多原材料价格都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元的泛滥造成这些原材料价格一直持续暴涨。从2001年底到2007年9月,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约220%,铜价上涨约330%,大豆价格上涨约100%。在过去的数年中,国际上以美元计价的能源、金属、农产品价格都在快速上涨。而美元指数却在大幅下跌,仅美元对欧元一项,就已贬值39%。

在美元大泡沫中,中国方面采取的方式是谨慎的,人民币对美元仅仅升值了不到10%,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在应对这次全球的通胀形势时是比较小心的。

从2001年加入WTO到2008年,已经过去了8年,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进出口总额连年创出新高,同时北京奥运会的举行也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融合。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中国国内已经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产业结构。

由于国内原材料资源的匮乏,在中国的贸易事业中,仍然存在着高价进口原材料、低价出口成品的问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对原材料贸易的依存度不断地提高。美元贬值导致原材料价格的不断走高,而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不够,使得中国国内出现一些通货膨胀的压力。过去,中国主要靠刺激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而今中国转向了依靠国外供给来刺激经济发展,大量的出口导致国内需求常常无法得到满足。这样来看,美元贬值最大的受益者毫无疑问是美国,而全球通胀的最大受害者极有可能是中国。

美联储扮演着国际央行的角色,通过印刷美元来购买他国的财产,这是一种明目张胆的金融掠夺。基于中国所面临的复杂的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中国应该对通胀压力采取必要的措施。

首先,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是必须的,中国需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要严防热钱在中国兴风作浪,对非正常渠道流进的资本,中国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以及严格的监管,尤其是对国内企业的境外融资更应该加强管制力度。国际热钱对于膨胀起来的经济大泡沫来说,就如同一根随时可能将其刺破的针,它很可能会突然大规模流出而导致支付缺口,从而引起国内的金融危机。除了要加大对国际金融资产的监管外,也应该注意国内本币的政策,人民币最好采取小步升值的策略,以免落入美元陷阱。

在外汇储备的问题上,中国政府不仅要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多从事工矿以及农业事业,同时应该增加进口,另外还应该增加国内供给,加大扶持农业的发展,减少国际粮食危机。

“重视协调、轻视监管”的企业治理模式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生产大国不等于是金融大国。回顾日本的经济发展史就可以看到,一个生产大国没有稳定的金融秩序是非常危险的。中国应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予以足够的重视,作为消化中国八成就业人口的中小企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影响金融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缺乏监管,很容易引发国内大规模的金融混乱,从而造成经济危机。因此,中国政府应该对中小型企业加强监管与扶持的力度,这不仅是为了使中国经济平衡发展,同时也是稳定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美国实施美元本位制的时期,一个国家如果缺乏强有力的金融政策,就必定会沦为美元通胀的牺牲品。当前,无论是石油价格上涨还是粮食价格飙升,事实上都是美元的问题。面对美国这样一个金融强国,中国不仅要考虑危机到来时的应对之策,消弭险怠于无形,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遭遇危机打击后的复苏与稳定。无论是欧洲还是日本,尽管遭遇过了严重的金融打击,但是社会还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况,这是非常不易的。因此,中国除了要加强金融建设,还要注重社会基础的稳定,这才是面对通货膨胀的安全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