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细节的人,是个细心的人;
发现科学细节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科学头脑的人,在他们眼中,细节不仅不小,而且如洪钟大吕,具有撼人心魄、挥之不去的力量。
科学细节不可忽略。一丝不苟永放光芒。
一丝不苟是一种认真,一种执著,一种境界。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来说,一丝不苟就意味着一种发现:发现细节,捕获细节,解剖细节。
那还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克莱尔·佩特逊正在洛杉矶研究岩石中铅的同位素。铅的半衰期是一定的,了解了铅的同位素之间的比例,就可以计算出地球的年龄。为了研究这个课题,需要用十分纯净的试剂作为样本。但是,说来奇怪,尽管他反复提纯,总是得不到纯净的试剂,试剂中总是存有微量的铅。
这个细节被佩特逊发现了。
自己的烧杯没有洗干净?或者是自己操作时有了疏忽?佩特逊反复地进行实验,更加细心地操作。但是结果还是一样,样品中总有一些铅的成分。
佩特逊决心搞清这个问题。问题常常是发现的开端,是创造的种子,揭开了问题的原因,就是一种科学发现。
毛病出在哪里呢?
他怀疑蒸馏水不太洁净。但是经测试,蒸馏水是纯净的。他又测试空气是否洁净,发现空气中有铅的污染,空气中的铅污染又造成了样品的铅污染。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也为了获得纯净的样品,佩特逊搞了一个超净实验室,就是说,进入实验室的空气也经过净化。结果在超净实验室中生产的试剂达到了要求,没有了铅污染。就这样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佩特逊在研究铅的同位素问题时,无意间发现了空气中存在铅元素,它造成了严重的铅污染。
佩特逊由此步入了铅污染研究领域。后来他条分缕析地提出了铅对生态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铅污染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等一系列经典课题……从空气到海洋,从古代到现代,从生态到历史,再到人体健康,佩特逊把铅污染的相关问题最后搞得清清楚楚。
人们总是很尊敬做出科学发现的人。其实,要从事科学研究或科学发现,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或正与你擦肩而过。你能不能有所发现,这要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因为,一切科学奥秘,必有与其相联系的现象。正如牛顿所说:“上帝把真理藏了起来,但却故意留下一些蛛丝马迹。”这些蛛丝马迹往往演变成一些细节因素,从人的眼前一闪而过。抓住抓不住,全看你的敏锐性、洞察力和科学意识。
细节之所以称为细节,是因为它构不成一个主体,有时它是一个意外、一个偶然,如佩特逊发现铅污染。当时,佩特逊的主攻方向是运用铅的同位素测定地球的年龄,“铅污染”却叩门而来。
细节有时候伴风挟雨与问题纠缠在一起,或者说是混杂在一个问题方阵里,其蛛丝马迹只是偶尔“露峥嵘”,抓住细节难度更大。关键是:你的鼻子尖不尖?嗅觉灵不灵?眼光毒不毒?大脑的科学细胞发达不发达?
发现细节,表面上靠的是敏锐的观察力,本质上却是科学视野与科学素养的差别。当年,谢皮罗教授在放洗澡水时,发现水的旋涡总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发现这个细节的恐怕不止他一人,但揭示其中科学奥秘的却只有他自己。为什么?就是因为他自身具有的良好的科学素养起着支撑作用。
发现细节的人,是个细心的人;发现科学细节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科学头脑的人,在他们眼中,细节不仅不小,而且如洪钟大吕,具有撼人心魄、挥之不去的力量。科学细节不可忽略,一丝不苟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