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耗尽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长达512万字的历史巨著。该书按时间顺序以纪传本的形式,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前后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出现,使史学从经学的笼罩下摆脱了出来,为我国历史学竖起了一座巍然的丰碑。
有人称司马迁为“中国史学之祖”,并说他“集前此学术的大成,而为中国史学界别开一新局面”,足见他与《史记》,在史学中的地位。
之所以能获得这么高的赞誉,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原因就是司马迁改变了原有的史书写法,集各家之长,自创了“纪传体”这一新的方式,开《二十五史》体例之先,从而被后世奉为圭臬。要知道,《史记》所记叙的历史纵跨几个朝代,内容包罗万象,而此前还从未有人按照这样的写法编写过历史。
根据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的说法,其书“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百三十篇”,既贯穿朝代、国别,又专对某人生平进行叙述,分门别类,各成体系,兼能相互照应,所以非常全面。十二本纪以序帝王;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三十世家以记侯国;七十列传以誌人物。在此之后的整套《二十五史》,尽管名称可能有所改变,门类有短缺,但基本上都是按照这种体裁写成的,其可谓影响深远,所以《史记》又被称作是“群史之领袖”,打开中国上古史的第一把钥匙。
同时,《史记》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是中国文学重要的源头活水。从历史的角度讲,它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它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有震烁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武帝;有家喻户晓的朝臣,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有百战百胜的名将,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吴起、商鞅、赵武灵王;口辩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优旃等;其他节烈型的有屈原、王蠋等。他们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因此,《史记》令人百读不厌。
司马迁以饱满的热情为许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立传,他们身上有同大人物一样的闪光点,历两千年而熠熠生辉。我们都知道,真正推动历史进程的中坚力量是普通百姓,司马迁以独特的历史观和眼光,给了他们准确的历史地位。在如今人心浮躁,充斥各种欲望的时代,找准自己的位置显得十分重要。现代人要在平凡的岗位上走完自己平凡的一生,只要用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生活得幸福就足够了,这就是成功的人生。
也许有人要说,历史之河奔腾不息,滚滚向前,历史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一去不复返,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才子佳人,抑或是凡夫俗子,都无法挽留历史那匆匆离去的脚步;无论是商贾巨富,还是绿林好汉,抑或是庶民百姓,都逃不过死亡,最终都要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滴小水珠。
不过,要明白,历史虽已成为过去,但历史的影响却依然存在。人们常说,历史是公正的,无论是盖世豪侠,还是文人骚客,抑或是乱臣贼子,都终要走上历史的审判台,或遗臭万年,或流芳百世,身后自有他人评说;同时,历史又是丰富的,无论是兴亡更替,还是世间百态,抑或个人小事,都被包含在历史这个万花筒中……
历史不是一个时间的一维过程,而是一个“从天到地”的“金字塔式”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多维的。历史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总要影响今天和明天。历史是由现实而生成的,现实中又会有历史的影子。
历史如一面大镜子,它既不是人们日常所用的镜子,亦非曹雪芹笔下的“风月宝鉴”,而是可以照出兴亡更替、世间百态、人生真义的神奇“魔”镜。你既可以为“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而感慨,亦可以为鲧之“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而伤感;你既可以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而感慨,亦可以为桀纣之残暴而伤感;你既可以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汉高祖而感慨,亦可以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楚霸王而伤感;又可以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而感叹……
《读史记全集》一书中,我们展开了一个非常宏大的历史画卷,请读者站在一个高塔之上,俯瞰着奔腾不息的历史之河。
《读史记全集》一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笔触生动,严谨、平和之中又缺乏呆板,就如读小说一样有趣。而且该书以独特、新颖的角度,纠正你对“历史书”的种种偏见。相信,本书会给你无尽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