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清祥老人曾在战争中负伤致残,后来不幸又患了癌症,在床上已经躺了整整17年。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得知国家遭了水灾,掏出多年积蓄的120元钱,交给了妻子。马妻说:“……那天早上,他对我说:我们穷,他们比我们更穷,我们不是救他们穷,而是救他们的急啊!”
当天,马清祥的妻子就把120元钱和价值800多元的衣物送到了县里。
这位老战士已不能发出声音。他在说什么,人们听不清;而他心里想说的话,相信电视机前的每一位观众都会知道。
洪水,也牵动着犯人们复苏的心。
在江苏省大连山劳教所,这位犯人听说家乡闹了水灾,而家人已被政府安全转移出来,感动得泪流不止。
一位犯人说:“这些钱都是干净的,是我们劳动得来的。”
没有人动员他们,仅仅三天时间,这些劳改犯人便和劳教干部一起,把6155.7元钱捐给了灾区人民。
一位九岁的小姑娘王妍,出生后不久便因病而全身瘫痪。
她不能坐着,不能站立,也不能行走,却有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王妍的爸爸妈妈要捐钱支援灾区,问她是不是也要把“聚宝盆”里的钱捐给灾区的小朋友,小王妍连连点头说:“我也去,我也去!”
小妹妹,谢谢你了——灾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这份爱心!
水也滔滔,情也滔滔。
“滔滔里,假如一个是我,问我怎么过?”
“滔滔里,假如一个是你,问你怎么过?”
洪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海外炎黄子孙爱国家、爱同胞的殷殷亲情。
一时间,关心大陆灾胞境况成了香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7月27日下午3时至晚上10时半,集合数百名大陆、香港和台湾演艺界大明星、观众达10万之众的“忘我大汇演”在香港快活谷赛马场拉开帷幕:一次筹得1.0072亿元巨款,成为港岛开埠以来创筹款最高纪录之盛事。
商店义卖,车站义载,画院义展,球场义赛,街头筹款……全民赈灾募捐活动一波接一波,高潮迭起;港岛、九龙、新界,每一个社团,每一个机构,每一个学校,每一个人,都自动加入了这一行列,慷慨解囊,集腋成裘;善款和救灾物资有如百川汇海源源通过多种渠道送往大陆内地。
澳门募捐别具特色,五支“醒狮队”穿街走巷,冒雨狂舞,捐款则如同雪片飞来;只有50万人口的澳门小岛,一周内即筹得款项3000万元。
隔海相望的台湾同胞在为大陆捐款赈灾时,自身正遭受着台风与暴雨的无情袭击。
亚洲地区华侨的踊跃捐款与全美华裔、侨胞、学子所组织的声势浩大的赈灾活动,使大陆人民深切体验到了“魂系中华”这句名言的真谛。
虽然远隔千山万水,毕竟是血浓于水,根叶相连;毕竟是同一个中华,同一个祖先!
近年来,中国政府曾多次向世界上不幸发生自然灾害的国家伸出援助之手。今日,中国暂时有难,同样获得了联合国有关机构、各国政府、民间团体等国际社会人道主义的同情和支援。对此,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深表谢忱!
截至1991年8月13日,国内外已经和确认捐款13.08亿元人民币:其中境内6.25亿元人民币;港澳地区7.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4.9亿元;台湾4.24亿新台币,折合人民币0.83亿元;国外2000多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1亿元。
另收到救灾物资折合人民币约1.68亿元。
渠道是畅通的——中国国际十年减灾委员会简便程序,对境外运达的救灾物资,海关实行优先验放、优先装卸、随收随拨;铁道部、交通部、邮电部、民航局等中央各部委全速运转,以最迅捷的速度将国内外大批赈灾款项和捐赠物资,直接分送到广大灾民手中——不啻为建国以来一次规模最为宏大的陆海空立体交叉大运输!
9月20日清晨5时许,在庄严的军乐声中,一辆辆满载衣被的大卡车驶出北京左安门,千里送寒衣,驰赴安徽省重灾区。中央国家机关、驻京部队、首都居民继踊跃捐款赈灾之后,又掀起向灾区人民送温暖的新高潮,短短几天,就募集衣被几百万件。
毋庸置疑,中国在这场洪灾中蒙受的损失是巨大的。
中国人民需要帮助,需要外援,更立足于自救,决心以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大无畏气概,战胜洪涝灾害。
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是一项浩大的社会综合系统工程。
党中央、国务院精心部署,省、地、县各级政府闻风而动,雷厉风行,从灾民衣、食、住、行统筹安排,到发放银行贷款、调拨生产资料、修复水毁工程、重建基础设施等,项项落到实处,力争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到目前为止,中央政府已安排粮食75亿公斤,拨出生活救济用款30多亿元、工赈款20亿元、各类低息贷款126亿元,以及平价救灾化肥30万吨、柴油30万吨、汽油7万吨等大量各种配套物资,用以启动灾区生产。
在广大乡村,水退到哪里,农民们就把庄稼补种到哪里,万顷田畴,又见稻禾青青……
在工业重镇,工人们不顾炎炎苦夏,清除污垢,抢修设备,家家工厂,闻听马达轰鸣…
灾区大、中、小学如期开学上课,师生携手协力,座座教室,传出琅琅书声……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勋业。十年改革开放所建立的雄厚经济基础,大大增强了中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无锡市近两万家居民进水,近百家工厂半停产,数十家工厂全停产。市政府集中了2000多台大口径水泵排水,轰轰隆隆,气势壮观。工人们或游泳或租船去上班,坚守生产岗位,并从家中拿来吸尘器、吹风机烘干被水浸湿的电线。短短几天,全市许多工厂相继恢复了生产。
在郊区,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乡镇企业,在与洪水的顽强较量中也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实力。
玉祁镇黄泥坝村。河水漫堤,河床渗漏,村委会当机立断,就地买下两艘60吨的水泥船沉下去堵漏,为加固河堤,光钢管就打下去120多吨,价值100多万元哪!
历史不堪回首——无锡县明朝嘉靖年间发大水,水漫村毁,这条河中每天就有三四百具尸体漂过,县太爷被迫悬梁自缢。——今天,黄泥坝人用智慧和力量抒写了气壮山河的新篇章!
无锡人不无自豪地说:“在抗洪救灾中,乡镇企业支撑起了半壁江山!”
百年罕见的特大洪灾,没有动摇中国的经济基础,更没有动摇中国人的信念。
无锡社会福利院的这些老人们,是政府在大水中安全转移的第一批群众。
他们是历史的见证人——历经了几十年风霜雨雪,感受过数十载人世沧桑,几时体尝过这般炽热的厚爱,何曾领略如此诚挚的真情!
北京大学教授金开诚说,他在列车上的所见所闻,不啻于一次社会民意测验——
“平时只有一个焦裕禄,现在大家都说有许多焦裕禄……”
“解放军还是不简单,一有事情真玩命儿上;救火救水救地震,没有解放军还真不行……”
“听说苏、锡、常地区恢复很快,经济力量强,毕竟后劲大,看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是最根本的……”
国家副主席王震看到金开诚教授的这份“情况反映”时,颇为感奋,欣然命笔写下批语……
中国有一整部关于水的历史——爱民乎?害民乎?治水与否成为一杆检验的标尺!
人民共和国创建四十年,我国几代领导人一直把治水放在了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位置上。
人民期望丰衣足食,国家期望长治久安——领袖们的谋略,领袖们的情思,领袖们的寄托,如滔滔江流书写在中华大地上!
治水是百年大计,千秋功业。
都江堰、葛洲坝、三门峡、引滦入津、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先后竣工;大规模治理大江大河,整修新建了20多万公里长的江河堤防;修筑了8.3万座大中小型水库。——新中国成立四十年来,国家水利建设总投资高达1100多亿元。
在今年我国抗击世纪性特大洪灾中,大江大河干流无一处堤防决口;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四大湖泊无一处溃堤;全国大中型水库无一处垮坝;淮河流域、太湖流域、滁河流域各类水利设施总共拦蓄、调蓄和分泄洪水量多达700多亿立方米——我们完全有资格自豪地宣告:四十年兴建的水利设施工程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洪水既检阅了我们治水的成就,同时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
由于国家资金不足,许多大江大河尚未根本治理,防洪标准偏低,河床清淤不够,大量泥沙淤积,河道过洪和湖泊蓄洪能力普遍下降;尤其是人与水争地,河道人为设障,盲目过量围垦等等——所有这些痛定思痛的反思,无疑是十分必要和弥足珍贵的啊!
“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已故历史伟人的诗句言犹在耳!
7月22日,李鹏总理主持召开皖、浙、苏、沪华东三省一市抗洪救灾会议时,明智提出:加快治理淮河、太湖的战略决策!
7月28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海河防汛工程时,谆谆告诫全党:“要把水利建设作为百年大计抓紧抓好!”
新的宏伟蓝图,已明晰地展示在全国人民面前——
实施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八五”期间解决好太湖洪水的出路问题;
淮河流域继续贯彻“以泄为主,蓄泄兼筹”的方针,用五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完成淮河进一步治理任务;
根治长江、黄河洪水祸害的三峡工程和小浪底水库工程已基本完成论证工作,即将被提上议事日程;
淮河、松花江和辽河等其他江河的治理,亦将按规划分期分批加快进行……
水利——确立为全社会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产业——是我们的新收获。
全民防汛意识正在大大增强!
挥汗如雨的人民共和国,已顺利迈上发展国民经济总体战略目标的第一道台阶,正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励精图治,奋勇前行。
中华民族历经百年离乱,崛起于贫瘠的大地,既敢于直面战祸天灾,又勇于撞响命运之晨钟,必将以自己健康的身姿,步入21世纪那朝霞澎湃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