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赢在心态
6605200000035

第35章 谦卑——需要相当的资格

“谦卑”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注解的:谦虚,不自高自大(多用于晚辈对长辈)。

自古以来,尧禹舜之所以圣名远播、流芳千古,都是因为他们懂得谦卑。孔子也曾问道于童子,这并不表示孔子的无知,而是表示孔子的伟大谦卑。

有的人在师长面前表示谦卑,有的人在父母跟前表示谦卑,有的人在知识之前表示谦卑。最了不起的是,有的老师在学生面前谦卑,更显示老师的饱学;有的父母在儿女面前谦卑,更显示父母的博大。

佛陀经常恭谦地为有病的弟子煎药、倒水,这并不表示佛陀渺小,反而更显示佛陀谦卑的慈悲伟大。

中国人的礼节,非常注重弯腰、点头、敬礼、颔首、顿首;西方礼仪有脱帽、握手、拥抱,主要都是表示友好,表示自我谦卑。佛教更以合掌、问讯、礼拜作为和诸佛菩萨接心,以及向对方表示尊重的恭敬。

“满招损,谦受益”,古人认为,愈是成熟的稻穗,头垂得愈低。佛教的许多经典开头都是“稽首皈依”、“一心顶礼”,这都是透过身行的礼敬、口中的赞美、心中的尊崇,来表示谦卑的。

当今社会中,经商的讲究“顾客至上”,中华航空公司更标榜“以客为尊”,这都表示自我的谦卑。因为谦卑,才显示高贵。

生活中,夫妻相处,应该相互谦卑,才能增进感情;朋友之间,应该相互谦卑,才能增加道谊友爱。伯牙子期的知音、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孔融对兄弟的让梨等,从这些古人的行为中,都可以看出谦卑的高贵。

我们称赞大圣、大贤、大仁、大儒、大德、大师,无不以谦卑为道。谦卑就是最伟大的行为,谦卑就是最高贵的情操。

海棠美丽,但它无香绽放;杜鹃高贵,但它在高山上处世低调,它们保持着一颗谦卑的心,为我们书写了一段无香绽放的童话,为我们勾勒了高原上的美丽风景。孔子圣明,但他不耻下问;刘备位尊,但他三顾茅庐。他们保持着一颗谦卑的心,为我们展示了圣人的谦虚,为我们呈现了君主的识才。“高处不胜寒”,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花溅欲迷人眼”,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才能在鲜花环绕中淡定从容。

任何人所拥有的一切,与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相比,与浩瀚无际的宇宙相比,都不如沧海之一粟,实在是微不足道。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不管我们拥有什么、拥有多少、拥有多久,都只不过是拥有极其渺小的瞬间。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又增一毁。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认为,人不管在什么状态下,内心深处都是自卑的。人对成功的追求其实就是希望通过成功来不断消除内心的自卑感,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因为不断地失败而变得极度自卑,最后患上“自卑情结”;也有人走向另一极,通过对成功不择手段地追求而变得极度自信,但这种被称为“优越情结”的状态其实只是对内心自卑的掩饰。极度自卑自然不妥,而适度的自卑却能够给人带来行动的勇气和动力。

追求出类拔萃,也是追求某种意义的成功。人们在对成功的追求中有两个行为维度:活动性和社会兴趣。高活动性和低社会兴趣的人是冷漠的成功者,低活动性和高社会兴趣的人是好心的平常人,低活动性和低社会兴趣的人是忧郁的失败者,只有高活动性和高社会兴趣的人才是热心的成功者。

中华传统文化遵循的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谦卑原则,但却以“人怕出名猪怕壮”的俗语消磨人们的成功欲望,更以“枪打出头鸟”来威吓那些出类拔萃者的进取心。其实谦卑并不需要以消灭出类拔萃为代价,谦卑应该是帮助你最后达到出类拔萃目的的方式。

所谓谦卑地出类拔萃,讲的是在对目标的追求中要竭尽所能地达到出类拔萃的程度,但同时在自我心态、人际关系、社会兴趣这些人性的领域应该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出类拔萃是从活动性来说的,许多影视大腕傲慢自负的做法就是建立在对成功的物化标准的片面理解上。但真正的成功必须要加上社会兴趣这样的人性标准,而在与人交往中,人性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态度是决定社会兴趣高低的标志。因而,只有谦卑和有爱心的人,才可能在社会兴趣上取得成功。

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有这么一句话:“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接近于伟大的时候。”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吧,这样是在给自己的人格魅力增加砝码,尊重他人,同时也在提升自己。

佛门里,慧可的“立雪断臂”,是求法的谦卑;理学家,游酢、杨时的“程门立雪”,是求道的虔敬;古代丛林的法师只可在讲主的偏坐,也是自谦的表示;求戒时,戒者要对戒师三请三叩,这才显示出求戒者的谦卑,唯有如此,才能显示出师严道尊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