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也是历史:一本周刊20年的中国记忆
6604300000004

第4章 从亚运到卡拉OK

这一年,是中国的“亚运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全城舞动,全国振奋。同时,卡拉OK走进北京人民的生活。一支《北方的狼》、一首《昨夜星辰》、一段当年的“革命样板戏”以及一曲《大海航行靠舵手》,在京城夜生活的消费者看来,远比舞场的大汗淋漓更有韵味。他们为歌手点唱了自己喜爱的歌曲感到满足,他们也为自己可以登台唱上一曲《西北风》或是《一把火》而感到兴奋和刺激。

亚运会开幕式的台前幕后

“三句不离亚运会”,已成了如今中国人尤其是北京人说话的一大特色。街头巷尾的宣传标语、城南市北的咨询服务,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大规模的亚运专栏,以及已经逼近的赛期,使整座北京城的“亚运热度”也升温到了盛夏。亚运金牌的分布,比赛场馆的建设和资金、交通、食宿等问题,早已成为人们口中的热门话题。但在亚运会上最先“出笼”的开幕式,它将包罗哪些内容,呈现出什么样的场面?在它被隆重展现的背后,有多少没被展现的故事?对于这些,读者诸君大概知之不多吧。最后,笔者数次往返于亚运会组委会大型活动文艺展览部以及属下各处和具体承办单位,采来了一组关于亚运会开幕式台前幕后的新闻。

台前

当然喽,北京亚运的组织者们从当初申请举办亚运会时起,就决心要奉献给人们北京的人力车也充满了亚运味一台热烈而又隆重的盛会,而开幕式则是第一个粉墨登台的,自然费了设计者们的一番心思——

总体构想

中国地大物博大众活动多,各种开幕式屡见不鲜。国内的全运会亦4年一次,其中的开幕式盛况仍让人记忆犹新,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的第六届全运会开幕式甚至获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的高度赞扬——中国人举办开幕式的经验可谓丰矣。

然而,亚运盛会,在中国自古未有,全亚洲的聚会又异于中国本土那多少有些“沾亲带故”的交流。因此,从1987年4月起,亚运会组委会大型活动部里(那时未与文艺展览部合并)就官兵齐心、步调一致地为亚运会开幕式而煞费苦心了。

“团结、友谊、进步”——亚运宗旨得包含进去;“面向亚洲”的亚运章程不得违背;“上头”有令:要体现中国民族特色和改革开放新风貌;还有部里的“臭皮匠”们凑一起琢磨出来的“诸葛亮方案”:出新、出情、出奇,富有强烈的时代感——于是一个“融贯中亚、包含古今”的亚运开幕式主题便诞生了。

1988年4月,大型活动部在北京蓟门饭店召开会议,邀请国内专家和一些知名人士参加,对开幕式活动的具体安排提出高见,并初步确定团体操的创编构思;1989年4月11日,由北京市市长陈希同挂帅的亚运会组委会部分官员,对亚运会开幕式方案进行了第四次审查(前三次分别为1988年6月15日、1988年8月和1989年3月),终于确定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的3场“台上戏”:

第一:开幕式正式仪式前的3项表演;

第二:行进中的仪仗队;

第三:大型团体操表演。

至此,亚运会开幕式由构思阶段转入创编、训练阶段。

作者提示:亚运会组委会大型活动部仅有105名正式工作人员负责7个部门的工作[秘书处、开闭幕式(仪式和前3项部分)处、团体操处、火炬接力处、文艺演出处、学生管理处以及后勤处];开幕式的各项方案经历了两年的孕育、三四个月的“难产”和4次严格的“体检”;在亚运会开幕式上,将有近2.4万人参加表演,有近500人担任仪仗(引导各代表团入场、花束队、会旗队、会徽旗队、礼仪吹奏)工作。

亚运会将于1990年9月22日16时整正式开幕,15时15分开始进行仪式前的3项加演。

三项加演

早先,大型活动部的“诸葛先生”们还没有定下要在开幕式正式仪式前加演一事。到了1988年6月15日,团体操及其他方案接受第一次审查后,他们才充分认识到从观众下午3时入场到4时开幕,这一段时间过于“空空荡荡”,便正式敲定加演一事,并于1988年8月第二次审查时获“上头”批准。

“诸葛先生”们人没多少,点子却不少,为加演之事想了不少新招。中国的航模水平在世界上亦属一流,而这种高精尖的玩艺儿在老百姓眼里却很稀奇,看上去也既惊险又有趣,然而,亚运的组织者们从观众的安全考虑,怕那些没长脑筋的家伙莽莽撞撞地冲到看台上撞人;有人想到时装表演,这是观众喜爱的节日。届时调动几十辆大卡车,载着时装模特环场表演,其间加些健美表演,刚柔相济,雅俗共赏,既能体现中国特色(民族服装),又能展示现代风貌,还能调动观众情绪。然而,又有人提出异议,觉得如此庄重、盛大的亚运会,缀于这些过于浪漫的节目,有些不太谐调,于是时装表演也被归入另册;也有人想到在中国颇为普及也很有基础的老年迪斯科表演,在经过一番讨论后,也被“然而”了。最后,经过沙里淘金,3项活动荣幸地入选。它们是:

航空跳伞表演。70来名来自全国各省市跳伞队的优秀运动员,将由5架飞机从北京市郊昌平县沙河机场,送至工人体育场上空,两名带着亚奥理事会会旗的伞兵和38位带有第十一届亚运会参赛国(或地区)旗帜的队员将率先从空中飘然而至;接着,观众们将欣赏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奇景——身着古装的女子跳伞运动员们,将表演她们的拿手好戏:天女散花;最后的踩伞表演,将有空中造型,融高难和美于一体。

军乐行进吹奏表演。行进吹奏,是军乐演奏的流行时尚,在国外尤其盛行,近几年,中国军乐在行进吹奏方面也有很大发展。去年10月1日,在建国四十周年大典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以400人的阵容在天安门广场展现了行进吹奏的庞大气势,今年4月,军乐团又组成了更大规模的阵容(600人),为亚运会而训练。届时,400多名乐手将与144名女兵相随入场,变换象征中国长城、亚运会会徽、五环标志等各种图案,并伴之以“欢迎您,远方的客人”为主题的8首民歌联奏,军乐团还将向观众们展现出诸如礼号、嗵鼓一类的新乐器。

中日联合表演太极拳。这是3项加演中规模最大的一项,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武术。在总共不足6分钟的表演中,中日双方将各派出近800名选手的庞大阵容对阵操练。中国乃武术之乡,日本是后起之秀,届时,双方同时表演中国简化太极拳(24式),孰优孰劣,观众一看便晓。

看官注意:如果哪位有幸得到了亚运会开幕式入场券或想在家里看电视,千万别错过观看正式仪式前的3项精彩加演。

引导员、花束队、仪仗队

两年前的汉城奥运会,南朝鲜的组织者们通过全国范围的选美活动,确定了各国代表团入场的引导员及花束队员。这些奥运小姐们有着同样美丽的容颜、同样窈窕的身材,甚至同样标准的微笑,成为那些好猎奇的摄影记者镜头前的宠儿。

意大利世界杯足球赛,几十位名模特款款而行,各领风骚,成为几万场内观众和数亿电视观众追逐的目标。

中国地广人多,美女如云,选拔亚运会引导员和花束队员更具备“先天”的条件。然而,亚运会组委会大型活动部在经过一年多的选拔过程后,却给了人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182名(包括20名候补)北京亚运会引导员和花束队员,全部来自于一所中等规模的中学——北京外事职业服务高中。

据开闭幕式处负责挑选这些亚运小姐的负责人田晓野先生介绍,由于财力和人力所限,大型活动部不可能在全国哪怕是全北京范围内进行“亚运小姐”的选拔活动,他们在选拔过程中,除了要求小姐们本身的条件外,还有一个便于管理的附加条件:尽量集中。为此他们在当初几乎跑遍北京城而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处境时,北京外事职高的出现,使他们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尽管北京外事职高是一所面向各大中宾馆的职业高中,学生在入学时都经过严格的挑选,但高中小女生,年方二八、二九,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尚未形成独特的气质,她们都从普通中学考进,很少人有文艺基础,在姿态、神韵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但是,经过3个多月的培训,单纯、稚气的小女生们已逐渐接近“亚运小姐”的气质。等到亚运会开幕那天,我相信读者诸君也会像我一样,从各代表团前手执国牌的引导小姐和手持鲜花的花束队员身上,感受到一种青春的风采。

在开幕式正式仪式开始后,第一批出场亮相的就是仪仗大队。承担这届亚运会仪仗任务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他们选派了160名优秀队员在亚运会上担任举亚奥理事会会旗、第十一届亚运会会徽旗和升旗任务。

据负责此项工作的开闭幕式处的王学良先生介绍:三军仪仗队选拔了最优秀、也是最帅的小伙子参加亚运会。届时,8名举着亚奥理事会会旗(4×6米)的小方阵和150名手执亚运会会徽旗的大方阵正步入场,场面一定蔚为壮观。仪仗队大队长余华礼言语铿锵地说:“开幕式上,我们会走出国际第一流水平,振国威、振军威”。

团体操

在整个开幕式过程中,规模最大也最引人注目的要算团体操表演了。由近一万人组成的团体操队伍,将进行6场表演。观众将从团体操中既欣赏到带有民族特色的中华武术以及来自黄土高坡的锣鼓,还可以看到带有浪漫色彩的荷花舞;既能从高难、优美的技巧表演中感受到中华体坛的日新月异,也能从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身上领略到一颗颗闪烁的童心。

团体操的另一组成部分,则是由近一万一千名中学生组成的背景。整个背景部分共有41幅图案(包括仪式部分的4幅),将随着团体操各场次的变化而变化。背景是由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制作,多种多样风格的统一体。既有中国的象征长城、天安门等,也有全亚洲人民欢聚的“手握手”图案;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如古战旗、宫灯、十七孔桥、四大发明等等,也有现代抽象艺术;既有古朴的古文字,又有稚拙的动物简纸。撇开团体操的表演不说,整个背景本身就构成了一块巨大的美的空间,将带给人美的享受。

亚运会组委会大型活动部团体操处副处长魏廷陛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团体操是一种广场艺术,也是一种综合艺术,集视听于一身,本届亚运会的团体操将奉献给观众一台集音乐、美术、文化、体育、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表演。”

服装、音乐

亚运会开幕式出场人员的服装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搭配的。

服装的整体基调为白色,在夏日蓝天、骄阳和茵茵绿草地的辉映下,呈明快之态。担任军乐行进吹奏的400将士将身穿白色军礼服,披红色披风,在转身之际,能形成色彩的变换;太极拳表演者们则穿着统一的武术太极拳服(白色)和统一的武术鞋,仪仗队中的会旗队和升旗手身着白色的西服,而会徽旗队则是精神的运动装扮:白尼龙夹克式运动衫、白色旅游鞋;花束队员服装为桔黄色,引导小姐们则身穿白色短旗袍,团体操的服装则因各场次的需要呈烂漫之状。

开幕式的音乐主要体现在团体操的配乐上。这曲定名为《相逢在北京》的团体操音乐,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的付晶、中央乐团的蒋衍、中央芭蕾舞团的刘庭禹联合创作。在长达65分钟的乐曲中,作曲家们根据团体操不同场次的内容进行创作和配器。如在锣鼓表演中则配以民间音乐,运用打击乐和唢呐等加强效果,而在表现“荷花仙子”们翩翩起舞的场次中,则配以柔曼的轻音乐,给人以如梦似幻的感觉;而在表现中国体育的腾飞时,则用节奏感强烈的电子音乐,给人以奋发向上,朝气蓬勃之感。

再说几句:毋庸置疑,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将是一台庄重而又热烈的好戏。大家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设想它那精彩纷呈的场面,无奈作者有言在先,不能再对大家泄露更多的细节。那么,各位看官,大家就擦亮眼睛,做好准备,且等9月22日下午亚运会那开幕的锣鼓敲响吧。

幕后

从台前转入幕后,时间要往前推3年。

1987年初,中国成立北京亚运会组委会,与此同时,大型活动部各处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工作,然而“樱桃好吃树难栽”,亚运会开幕式的筹备者及表演者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笔者在此仅录其一二,以便大家管中窥豹——

受到抗议的表演项目

一封来自千里之外的超长加急电报,从遥远的南国飞到大型活动部开闭幕式办公室,负责中日太极拳表演组织和训练工作的娄厅柱先生看完电报只有无可奈何地笑笑——又是一位立场坚定的反对者!事先也没有统计,也不知他是第多少位来信(或来电)抗议的了。自从中国和日本要在开幕式上联合表演中国传统武术太极拳的消息见诸报端后,各界的议论就沸沸扬扬。有的人认为全亚洲的盛会,独邀日本在开幕式上担任重要角色,未免失之偏颇;有人询问:中国如此之大,难道还不能选出几百人代替日本人的位置吗?更有人指责说这个节目的安排是中国人“好了伤疤忘了痛”,对日本如此厚待有损中国的国格……

娄厅柱先生在谈到此事时,苦笑着说:“实际上,当初我们也想不通,觉得在中国举办的盛会,邀请日本人在开幕式上表演不太合适,可后来日本方面竭力促成此事,我们也觉得中日联合表演太极拳,有利于中华武术的对外传播及推广,便定下了这个节目。”

娄先生接着介绍说:“值得欣慰的是,日本方面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且收效也是明显的。”

今年5月中旬,中方太极拳编训小组赴日考察,在那里,他们看到了近70岁的老将与十几岁的青年同场操练,那一丝不苟的劲头令人感动。日本方面的人员来自全国49个武术协会,居住极为分散,但逢练习日,大家从各城市驱车赶到一起,从不耽误。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理事安部则也先生在日方担任教练,为使学员动作合上音乐节拍,多次打长途请教中国同行,最后自己琢磨出口令教学。使学生大受裨益。如今,日本方面在动作上进展神速。娄先生说:“当初我们还怕他们动作不熟不精,在场上出乱子、砸‘牌子’呢,现在看来,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

更衣室里诞生团体操

亚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明确后,各部门便开始了具体的编纂工作。团体操是开幕式的核心部分,编创者们自然最为费心。

然而,大型活动部条件极为艰苦,不能提供场地供团体操进行编创过程的模拟训练,于是20来位团体操“智多星”们只有利用一个更衣室进行大规模的创作。

创编初期,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甚至提出以文体表演代替团体操,并以一些在国外举行的重大活动为例。但因上海曾在1983年全运会上以文艺取代团体操未获成功,使人担心这次会重蹈覆辙,为慎重起见,仍选中团体操,并在里面加进文艺的成分。有人也想到把兵马俑形象加进团体操,后考虑到这些被用来殉葬的武士们不好表演而放弃。就这样,大家采取先分开设想,再集中讨论,先自己编,再大家谈的方法,在小小更衣室里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方案。

在编写过程中,往往要查阅大量资料,所以大家不得不去文艺团体借阅。然而在当初,亚运宣传尚未升温,人们的亚运意识还不强烈,对这些北京亚运的筹划者们虽能热烈接待,但收钱却毫不含糊,而大型活动部财力有限,借阅资料花钱不丰但也积少成多,因此,大家只有又各显身手,凭关系、找熟人,有人解嘲地把那称为“该粘乎的还是得粘乎”。

来自军营的报告

我到担任亚运会仪仗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大队采访时,正是一个炽热难耐的下午。阳光无所顾忌地折磨着每一个裸露在阳光下的人。我来到操场,见150名会徽旗队队员和8名亚奥理事会会旗队员正在模拟亚运会开幕式阵容进行正步走练习。他们都戴着大盖军帽,被汗湿透的军装却严严实实地系着风纪扣,下穿军用训练短裤,我似乎都能听见阳光烙在那300多条小腿上所发出的“咝咝”声。被晒烫的水泥地也往上散发着热量,我站了一会儿,已觉燥热难耐,同行的北京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余声也叫着“惨不忍睹”。

主持训练的仪仗大队大队长余华礼是一位地道的山东汉子,热情、率真、实在,他那不变的山东口音“保存”到了现在:“从接到亚运会任务后,我们就开始严格训练:训练一身汗,体操一身碱。有的战士在训练中中暑了,醒过来后接着练,有的战士早该休探亲假了,却强忍思乡情,一心为亚运。”

军队的雷厉风行、令如山倒的作风在这支仪仗队里也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余队长介绍:训练过程的要求绝对从难从严,对每一排、每人的间隔距离都是用尺子量好的,大的排面则用线拉,走路的频率用秒表卡时间。训练时间,绝对别无他举,蚊虫叮咬、汗水迷眼,在没得到允许前也不准稍有动弹。

和其他表演项目和礼仪队伍相比,仪仗队的训练是最单调枯燥的,如没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位于北京西城区车道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将在亚运会上担任军乐行进吹奏表演和礼仪音乐吹奏。

一个雨后初晴的晚上,我初次拜访军乐团,院里断断续续传来的小号声,给这座庄严的绿色军营里增加了些浪漫的色彩。军乐团副团长、亚运会军乐行进吹奏领导小组的副总指挥王小平上校接受了我的采访。

亚运会开幕式上,军乐团将派出600人阵容的行进吹奏表演队伍,这种规模在国内是首次出现,在国际上即使不能称作“第一”也是少见的。人多队伍方阵大,画面复杂,编排起来便颇为费神。乐团没有微机,不能用电脑测出花样变换的最佳路线,只有用人脑。编创者们土法上马,在大玻璃板上画上表格,用棋子代表人,一个一个算,现在各图案的层次已经出来。等到9月22日,观众们在宽大的绿色草坪上看到那气势磅礴、井然有序的队伍时,会把这些生龙活虎的战士与玻璃板上的棋子联系起来吗?

为了便于训练,团里自己出资新辟一块足球场,长和宽均模拟亚运会开幕式场地。那里原来是一片荒地,可连清扫带修整仅花了半个月时间。

除了担任表演任务外,军乐团还有在开闭幕式上吹奏礼仪音乐的任务(会歌、中国国歌及各国入场歌曲)。现在各国相继寄了他们歌曲的磁带,要演奏还得重新记谱、配器然后合练,任务相当繁重。

还有两个值得一提的部队,他们是北京军区51115部队和51120部队。他们将在开幕式团体操中担任技巧表演,而这两个部队的战士都是一般士兵,均无“特异功能”,可他们在表演中却要出现直体后空翻、燕式高跳等高难动作,因此他们在训练中的艰苦性可想而知,一天下来,往往是“大红大紫”。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在亚运会上担任引导和持花工作的160多名礼仪小姐,将是引人注目的人物,当大家在欣赏她们高雅的仪态和青春的风采时,可否想到她们在训练中的汗水和军营中的泪水?

礼仪小姐的选拔我在前文中已略有叙述,选拔之后的培训又较前者更为艰难。海政歌舞团的离休老编导孔宾炎老师担任小姐们的形体训练编导兼教练,这比他在歌舞团的工作要辛苦上百倍。小姐们没有文艺基础,而且从小到大那些不良的行走、站立习惯而形成的痼疾(如缩肩、曲颈、含胸、哈腰等)很难纠正,孔老师只得因材施教,编了上十套融健美操、芭蕾舞、迪斯科、交谊舞、拉丁舞于一体的形体操、手把手地教给她们,使她们在短时期内几乎完全克服了以前的坏毛病。引导员高晓慧曾告诉我说:“现在我的感觉好极了,往街上一走,觉得大家都不如我的仪态美。”

今年5月8日,大型活动部部分领导对引导员、花束队员第一阶段的培训工作进行验收,这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引起了“头儿”们的高度重视。在队员们表演完后,正聆听朱祖朴部长讲话时,有两个同学相继晕倒,另两名同学也因坚持不住,提前退席。据老师介绍,出现这种意外,是因为刚才训练运动量大且太阳较强,然而亚运会开幕时,也是阳光正炽时,引导小姐们要在阳光下举牌站立一个来小时,如此体力不支使人甚为担忧,于是到军营去接受强化训练成为必行之势。

6月6日,一大早,亚运小姐们便开往位于西山脚下的87076部队,开始为期10天的军训,上午8:30~11:30,下午2:00~5:30,这些在家娇生惯养的千金小姐们,每天都要在烈日下暴晒7个小时。“不当第一个掉队的”成为姑娘们心中的信条。生病的,忍着,直至汗如雨下,泪如雨下;怕晒的,挺着,直到脸发白,眼发花。漫长而又短暂的10天过去了,以往白皙瘦弱的小姐们变得既黑又壮。引导队的许杰笑着说:“亚运会开幕式即使是从早晨开到晚上我也顶得住了。”

黑妹

卡拉OK风行北京城

京城宣武区,歌厅从原有的4家增加到了7家。

一项不完全统计,仅北京西城、崇文、宣武、海淀区的注册歌厅达38家。明星、四季、星光、丽丽、新风、聚雅、温馨、万国、金梦……遍布京城。各家的经理们都在以其独到的设计装点着自己,有的曰歌舞厅,有的叫酒吧,也有的称其为酒廊。

京城的歌厅大体可分3类:单纯听歌的“音乐茶座”、既可听歌又能跳舞的“歌舞厅”、自歌自唱的“卡拉OK厅”。在这里的OK厅中又分为3种:有激光唱碟无乐队伴奏厅、录像带伴奏厅、以及有音乐无歌声的卡拉OK带伴奏厅。

如今京城歌厅中走红的是自歌自唱的OK厅。地处西城三里河财政部附近的明星卡拉OK歌舞厅,据说是北京首家开办的卡拉OK。歌厅年轻的经理、曾就读化学专业的大学生张蔚解释说,北京人自我表现的欲望很强,OK厅的这种娱乐,使他们达到了心理上的满足。

北京的歌厅是“贵族们”的领地,20元一张的门票,对于普通人来说,即使表现欲再强也只能“望厅兴叹”。位于前门正义路团中央附近的聚雅酒廊,是北京开业最早的一家“音乐茶座”。在这里消费一杯咖啡6元,一听可乐6元,若是要一杯“天使之吻”的鸡尾酒则需25元。这家酒廊点歌付费与否自便,而大多数歌厅的点歌则必须付费,据悉一般每首歌要付10元钱。大凡光顾歌厅者,不可能在这些款项上都“一毛不拔”。有估算说,歌厅最低的消费者每晚也在40元以上。

京城的歌厅基本上是利用饭庄、影剧院的闲置场地,多数的经理是租赁的承包者。他们在用高价格支付着歌厅设备及装修的高投入。歌舞厅型的温馨酒吧每年要上交人民剧场5万元,音乐茶座类的“好运”歌厅每天要付给乐队180至200元。歌厅中投资最大的要算卡拉OK厅,它所需要的电视监视器、大屏幕投影仪及完全依赖进口的伴奏带和激光视碟,总开支往往达几十万元。

无法分清这些消费者们的职业,但他们都是在数不尽的领域中获得了高收入的人,有个体户、也有公司职员。歌厅的经理们称他们为“大款”、“小款”。经常光顾明星OK厅的一位叫齐威的年轻先生说,他在经营一家公司,他不觉得来歌厅的支出有负担。

也有一些情侣偶尔到这里听歌,他们在寻求歌厅中的烛光的温柔。偶然一次的消费既给谈情带来了新意,又使男士赢得了面子。而近来歌厅的经理们发现,到这里公务待客的人在逐渐增多。四季卡拉OK厅经理朱彤分析说,这种方式待客比吃饭店节省,格调也高雅、新鲜。

来歌厅的“大款”、“小款”们听歌的口味五花八门,有喜欢“火”点的,有喜欢温情的。在聚雅酒廊,一位光顾者赞叹歌手一曲《北方的狼》唱得精彩,自己买单送去两听可乐,还是在这家歌厅式酒廊,一位客人拿出70元钱请歌手唱7遍《再看你一眼》,并独自一人在桌上点燃7只蜡烛。

夜生活消费者口味的五花八门,带来了京城歌厅的多姿多彩。地处西单路口利用一家浴池装饰成的星光OK厅,在歌手的演唱中,每周定期穿插着专业文艺团体的拉丁舞,以及摇滚乐和化装舞会。在北京一家报社干过6年记者的年轻经理崔晓工,把他的歌厅型酒吧打扮得极富文人气质,四周的墙壁上每月更换着中央美术学院学生的绘画作品,他还别出心裁地在某酒吧举办OK生日晚会,并每月出资3000元在当月最后一个周末的晚报上刊登下月的活动安排。

与三里河国家工商局为邻的四季卡拉OK歌舞厅,在引进视牒、伴奏带的同时,还聘请了一支乐队及歌手,以努力弥补伴奏带曲目狭窄的不足。此外,在服务员的装饰及烛台的式样上似乎都在遵循这家歌厅的经理、曾经担任中国剧院经理助理的朱彤的典雅风格。

新风OK厅坐落于京城的黄金地带西长安街上,在隔路相望电报大楼的钟声伴随下迎送着每一位光顾者。歌厅的经理们几乎在集音乐会之大成。这里不仅有OK唱碟、乐队、歌手,其每晚的节目中还有小品、相声、戏曲,登台的一位7岁小演员还被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的编导看中。新风大有重领早年长安大戏院之势,每每周末都要加桌七八张,听歌者如云。

摇奖也被引入了京城歌厅。位于西四大街上的金梦歌厅经理别出心裁地在每晚的门票中设立一个奖励,作为当晚气氛高潮时的节目以吸引“回头客”。奖品五花八门,有当今时兴的玩具,也有工艺品,如果你是幸运者中奖,便相当于免费进一次歌厅。

身临大学区的海淀丽丽歌厅的服务小姐多数是来自人大和北大的学生。歌厅经理冉永大每谈及此事都感到骄傲,他说这些有知识的大学生给歌厅带来了高水平的服务,每当有讲英文的外国朋友光顾这里时,她们都能对答如流。这位经理透露,大学生们到歌厅的目的各有不同,有希望了解这个消费阶层的,有希望锻炼交往能力的,有为考托福争取收入换美元的,也有的为出国后勤工俭学打基础的……

在人民大学读书的一位女学生坦率地告诉笔者,来歌厅做服务员是出于经济考虑,临近毕业,开支大。但她说,单纯为这一点也不来。她是学档案文秘的,她希望锻炼接触各种人的能力。对于一些同学的议论,她不以为然,有什么不能干的呢?你是市长,我为你服务,个体户也一样,大家是平等的。她寻求一种理解,一位在美国的留学生临走时对其服务表示了赞赏,她说,有这样一句话就够了。她每周来歌厅4次,月收入100多元,用她的话说,一个月下来比父母给的和奖学金还多。

卡拉OK成为人们娱乐生活的主宰,图中的人们坐在街边共同进行卡拉OK与丽丽歌厅邻近的燕海心雅廊酒吧卡拉OK厅,主办人钟甲,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生,曾在北京星火公司任职。为了锻炼独立能力,他自己贷款办起卡拉OK,“心雅”取意英文“Sing along”,意为一起唱。钟甲把他的歌厅布置得别有天地,舞台的墙上是一把破了的吉它,麻绳编成一个个解不开的结……

钟甲能歌善唱,他的歌舞厅为顾客提供了特殊服务:实行定期信用卡,持卡人可以在定期内免费进入OK厅,可以享受免费接送。他还规定每周四、周日为“女士之夜”,女士一律免费。

京城众多的专业演出团体,为歌厅的乐队提供了“台柱子”。歌厅乐队最普遍的形式是由经理委聘一两个专业乐手,由他们去联合其熟悉的、更多是业余的伙伴同台演奏。也有人把歌厅乐队的“台柱子”们称之为穴头。相当数量乐队与歌厅的合作关系比较松散,出于演奏的风格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经理们也时常要更换乐队。在京城歌厅中,合作时间最长的要算“茶座”型聚雅酒廊的太空神乐队,这也是被北京市文化局评为甲等一级的少数几个歌厅乐队之一。乐队的核心,中国铁路文工团管弦乐队首席小提琴手商泉说,两年来在这里演奏,获得了许多配器方面的艺术灵感,除此收获之外,也为将来的深造积累了些资金。

他所熟悉的在京城歌厅演奏的乐手中间,有的用这项收入添置了自己喜爱的上等乐器,有的则用其改善家庭的生活状况。京城歌厅与乐队的分配方式大体有固定和门票及饮料分成两种。歌厅的经理们说,每天支付乐队的费用在200元左右。

有人计算过,在这里演唱的歌手,每月的收入大概可以买两套质量颇佳的服装,某种程度上他们比乐手要辛苦得多。一些人为了多得到点报酬,每晚要在两个歌厅唱歌。圈子内的人称这叫“跑场”。歌厅的经理们雇不起那些已经唱红的明星歌手,因为在演出兴旺期,那些被称之为“大腕”的歌手们每场的酬金要五六百元。而眼下歌厅的经理仅能付二三十元的演唱费,他们只能与“新秀”们打交道。

最近得到的一个消息说,由于演出、走穴的不景气,使得原来也有些名气的“小腕”们开始降价寻求在歌厅演唱。这些歌手毕竟出自专业名门,久不演唱担心“天赋”的退化。对于那些没有进入科班的“新秀”们,他们没有这样的顾虑,来歌厅演唱是寻求开心、兴奋、刺激、解脱,他们不去研究音色的理论性,而是在体会一种感觉。

中国音乐学院通俗班一位21岁的女学生,在即将毕业时决定找一家歌厅做为实习的场地,她也在寻求一种感觉,一种同大舞台不同的感觉。这是她平生第一次进歌厅唱歌,设在护国寺人民剧场内的“温馨酒吧”的听众,说她的歌声像邓丽君,而她自己则认为谁也不像,她的歌就像她自己。这位小姐对笔者说,中国的通俗歌曲离不开民族化,她希望在这方面能有所提高。她同时抱怨说,歌手们每天都在捡海外的歌来唱,我们自己人写的词曲太少了。

尽管歌手们有这样的抱怨,但京城的夜生活的消费者们仍然为歌厅众多来自港台海外的“情”歌以及“火”歌叫好。在这一片的叫好声中京城内原本为数不多的严肃音乐茶座更日渐冷清。北京音乐厅一楼的音乐酒吧,有着一流的钢琴演奏员,但即使在周末,也是门庭冷落。有钱的“大款”们嫌这里不够“火”,而喜欢舒伯特的人们又囊中羞涩。虽然这里进门不收票,虽然酒吧内布满音乐家的肖像,他们仍觉得喝这里六七元一听的饮料欣赏音乐太奢侈。具有录音师职称、曾经是中央乐团团委书记的这家酒吧经理董志刚,有着一整套的打算,他设计着要将大提琴、古筝、吉它、钢琴每周不重样地安排于晚间演奏,可听众呢?经济效益呢?做为承包这一酒吧的董志刚感到了困惑。

谁也怪不着谁。社会的经济形态,决定了社会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高收入的人们在发展着这里的歌厅,也在依他们的爱好塑造着歌厅。那么歌厅呢,它有反作用吗?

四季卡拉OK歌舞厅的经理朱彤认为,这种场所更多地应是娱乐,不能过分地强调其教育性,我们希望和努力去做的是通过歌厅典雅的环境和上乘的服务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提高人们言谈举止的水平。

不是吗?在新风OK厅里,你就觉得应该衣着整洁,尽管听歌者的内心世界是不会相同的,但这里环境气氛所使你感应出的行为规范却是共同的,新风的经理们也确信,这是歌厅生命之所在。

京城的歌厅不都尽善尽美,听歌者也不都尽人意。令经理们最为忧虑和最为棘手的往往是歌厅的治安秩序。虽然多数歌厅雇有保安人员,也尽管歌厅内不卖烈性饮料,但酒后进歌厅闹事者、争风吃醋者时有出现。

新的一年,将是京城歌厅分道扬镳的一年。各方面实力不强的一些小歌厅已出现无人问津,而大歌厅们则在加紧谋划新的花样。他们自信,在这座数百万人口的城市,每千人中有一人听歌,他们的歌厅门前就仍会车水马龙。他们誓当京城歌厅几足鼎立之一。

小歌厅何去何从呢?有建议说,面向胡同及机关宿舍楼群中的普通人“薄利多销”,几年来经营者们都习惯于赚大钱,其实小钱未必没大赚,何况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赚大钱的路子和挣大钱的人都不会比以往更多,已装修一新的歌厅、酒吧既搬不走又毁不掉,闲着也是闲着。

一位歌厅的经理对笔者分析说,来歌厅的高消费者是在明显减少,但普通人文化生活的支出潜在地不断增加。

真正面对京城几百万市民,严格地说,北京没有夜生活。如果经营者们不那么急功近利,而去接近他们的消费水平,去诱发他们的夜生活意识,一旦这支巨大的沉睡着的消费大军从夜幕中走来,就不是目前的歌厅所能招架的。

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