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一本书读通世界地理
6598800000079

第79章 稀树草原——动物的乐园

稀树草原是炎热、季节性干旱气候条件下长成的植被类型,其特点是底层连续高大禾草之上有开放的树冠层,即稀疏的乔木。世界最大片的稀树草原见于非洲、南美洲、澳洲、印度、缅甸-泰国地区和马达加斯加。

稀树草原起于新生代(距今6,640万年)期间热带周围地区降雨渐少的时候,特别是在过去2,500万年期间。禾草类为稀树草原的主要植物,到约5,000万年前才出现,但有些没有禾草的类似稀树草原植被可能早其出现。南美洲化石记录为发展良好的植被提供了证据,这类植被富含禾草,被认为与现代稀树草原一样,时间确立于2,000万年前的早中新世。

因应长期气候变迁而浮现稀树草原的主要地区(热带美洲、非洲、南亚和澳大利亚),此时已彼此被海洋隔开。植物无法越过障碍而迁徙,各大陆出现稀树草原的详情互不相同。在各区,不同的动植物种类发生进化,占据了新的季节性干旱栖地。

在牺牲森林的情况下,稀树草原变得普遍多了,时间是在第四纪(距今160万年前)漫长、干冷的间隔时期,与温带更新世冰期或间冰期同时。人们研究南美洲、非洲和澳洲各地沉积物中化石化的花粉,为这个观点提供强有力的佐证。

在非洲,当人类第一次出现时,他们原本占据着稀树草原。后来,他们善于改造环境以适合自己的需要,因而扩散到亚洲、澳洲和美洲。他们把对稀树草原植被的本质和发展的影响强加在大自然模式,在稀树草原类型中增添了可见的变数。目前世界上的稀树草原正进行着另一阶段的改变,因为现代人群的扩增冲击到植被和动物。

今天的稀树草原,是经过动物的踩踏、人类的开垦、还有地质及气候的演变才造就出来。这里生存的核心就是多样而且多变,养份的循环快速而有效,也从侧面说明为什么这片大地有许多别处没有的动物。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非洲的广大辽阔。面积达到3000万平方公里的非洲大陆几乎相当于南美洲的2倍。也因此使得这块大陆上的气候比较平和而没有剧烈的变化。展望未来,空间仍然是数量庞大的动物生存的关键。

稀树草原的动物比非洲任何其他地方的动物更需要空间,它们需要追随雨水的旅行空间,需要空间来应变未知的自然。

稀树草原虽然富饶,也有闹饥荒的时候。8个月的漫长旱季是对所有动物求生技能的考验。

赛伦盖蒂的牛羚演化出一套抵抗死亡的策略。它们不能离开青草,因此必须跟着雨水走。每年,牛羚从北部南下、东行、西进,最后再回到北方,这一大圈跋涉的长度有1500多公里。象群也要迁徙,在滴水不进的情况下,成象和幼象可以连续走3天。这些动物能闻到好几英里以外的暴风雨,什么也挡不住一心寻不是所有的动物都能迁徙。在稀树草原边上林地生活的动物没有办法走远路。水牛身躯庞大,而且每天都要喝水。通常它们可以适应旱季里枯瘦的青草,但在干旱严重的时候,草枯得连水牛都养不活。在水牛饿得半死之际,狮子将趁机发动攻击。但虽然饿得腿软,水牛仍然能够给狮子造成致命伤害。

狮子是靠力量称王,而不是以数量取胜。它们的稀少珍贵超出人们的想像。每800只草食动物才有1头狮子。而它们的身体构造和水牛一样不适合长途跋涉觅食,幼狮起码要长到1岁才能走远路。严重的干旱威胁下,狮群将被困住进退两难。食物越来越少,母狮的乳汁也不再分泌。最先受苦的是幼狮,有时甚至被整窝饿死。在偶尔出现的极度干旱环境下,甚至从印度洋吹来的活命雨云也因为南美洲的气候变化而被迫改道后,生命就开始苦苦挣扎。

雨终于落下来的时候,生命又活跃起来。动物们就是这样在大自然的变化面前彰显着适者生存的原则。

趣味连接:你知道“泛滥草原”吗?

泛滥草原又称河漫滩草地。指湖泊四周、河道两岸滩地、山麓河道谷地,由于长期洪水泛滥、所带泥沙的淤积,或河水溢出河床、泥沙的沉积,而形成大面积或狭长的平坦草地。沿海由于海水经常回流泛滥、泥沙不断淤积,亦形成大面积滩涂草地。泛滥草地主要分布于河流下游低地、湖泊周围以及沿海滩涂。